【新课标】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资源包(课件(共32张PPT)+视频素材+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课标】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资源包(课件(共32张PPT)+视频素材+表格式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我与社会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明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树立参与社会生活、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能力目标:明确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与能力。
知识目标:理解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知导入
教育部:研学旅行将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
新知导入
观看视频,分析问题:
1 你们学校是否组织过类似的研学活动,从中你学到了什么?
2 在研学活动中,你感悟到了个人与社会是怎样的关系?
3 猜猜看:教育部组织各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
新知讲解
板块一:感受社会生活
观看图片,分享感受:你最喜欢哪种社会场景,为什么?
新知讲解
探究与分享:
1 异: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社会场景有着不同的感受?
2 同:面对绚丽多彩的生活,我们共同的感受是什么?
新知讲解
拓展与延伸:
社会,即是由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
新知讲解
阅读教材第三页“探究与分享”,中学生小华的活动范畴和对社会的感悟分别是哪些?
7.16 科技馆 精疲力竭却很有成就感
8.3 新闻媒体 对航天人的由衷敬佩
7.25 农家菜园 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活动范畴
对社会的感悟
新知讲解
猜猜看,他们对社会的感悟相同吗,为什么?
新知讲解
健康成长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这时对社会的感悟是模糊的, 处于懵懂状态。
新知讲解
备战中考,高考冲刺,是当前他们的主要任务,这时对社会的感悟是感性的,也是较容易发生变化的。
新知讲解
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加之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这时对社会的感悟是较为理性的。
新知讲解
张桂梅:大山女孩的光
新知讲解
板块知识总结:
个人对社会产生不同感悟的原因有哪些?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随着身体的成长、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我们的社会生活空间不断延展,我们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新知讲解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个人能否离开社会?
2 图片中的连线代表着什么?
板块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
“我”可能在这里哟!
新知讲解
人是政治的存在者,必定要过共同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
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新知讲解
“大网”:社会
“结点”:个人
“连接线”:社会关系
新知讲解
“大网”与“结点”:《每个人都了不起》
新知讲解
探究与分享:
1 视频中提到了哪些人?
2 视频中不同的人群对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3 除视频中提到的人群外,我们的社会生活还需要哪些人的付出?我们中学生又应如何去做?
新知讲解
拓展与提高: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的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这种关系叫做“社会关系”
你的生活范围里,存在着哪些“连接线”?
新知讲解
与父母之间,结成了 关系;与老师之间,结成了 关系;
与同学之间,结成了 关系; 与祖国之间,结成了 关系;……
新知讲解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新知讲解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马克思
分享与交流:
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请你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新知讲解
板块知识总结:
1 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2 如何认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1)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2)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课堂练习
1 (2023 包头)雷锋曾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这告诉我们(  )
①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
②个人努力是集体发展的动力
③个人在集体中获得力量
④集体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奉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课堂练习
A
2 (2021 青海)意大利某洞穴专家曾一个人度过了一年多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丧失了交际能力。这说明了(  )
①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
②我们需要在社会中获得精神滋养
③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个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课堂练习
3 我们走进农村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的工作;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电视,全世界都在眼前……
(1)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什么结论?
(2)在平时生活中,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请举两例)
(3)“个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正常发展”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课堂练习
参考答案
(1)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置身社会之中,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
(2)如看报纸、上网、看电视、参加社会实践等。
(3)错误;关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依据课本内容可知,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个人在追求自身正常发展的同时,也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个人是社会中的人。
课堂总结
作业布置
我国著名哲学家、史学家任继愈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的知识都是从社会中获得的。打个比方,社会就像一桶水,人人都会从里面拿一点,再往里面放一些。如果拿得少、放得多,桶里的水就越来越多,社会中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社会就不断地进步,人们就可以从社会中获取更多的知识。”
某校八年级(5)班结合上述材料开展一次主题班会,邀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你为本次班会拟定一个主题。
(2)“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的知识都是从社会中获得的。”这句话让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
(3)“社会就像一桶水,人人都会从里面拿一点,再往里面放一些……”我们怎样做才能让社会这个“桶”里的水越来越多?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我与社会》教学设计
课题 我与社会 单元 一 学科 道德与法治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第一框“我与社会”,从中学生自身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同时,认识到随着身体的发育、智力的提高、能力的增强,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进而认识到“我”与社会的关系,理解“我”是社会的一分子,在社会交往中建立了各种社会关系,进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身份,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学习目标 素养目标:明确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性,树立参与社会生活、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能力目标:明确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本领与能力。知识目标:理解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人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重点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各种社会关系。
难点 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视频:教育部:研学旅行将纳入中小学教育计划结合视频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 你们学校是否组织过类似的研学活动,从中你学到了什么?2 在研学活动中,你感悟到了个人与社会是怎样的关系?3 猜猜看:教育部组织各中小学开展研学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教师点拨,顺势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分析问题。小组为单位,回答问题 结合学生的实际体会,分析中小学生研学活动的意义,继而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一话题。
讲授新课 板块一:感受社会生活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图片,分享感受:你最喜欢哪种社会场景,为什么?结合图片,教师引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探究与分享:1 异: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不同的社会场景有着不同的感受?2 同:面对绚丽多彩的生活,我们共同的感受是什么?教师点拨学生感受的异同点。结合图片拓展与延伸:社会,即是由人与人形成的关系总和。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范畴。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三页“探究与分享”,中学生小华的活动范畴和对社会的感悟分别是哪些?课件呈现不同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猜猜看,他们对社会的感悟相同吗,为什么?教师分别对上述图片的不同人群进行点拨讲解。课件播放视频:张桂梅:大山女孩的光第一板块知识汇总板块二: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课件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看图片,思考问题:1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怎样的,个人能否离开社会?2 图片中的连线代表着什么?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情况,予以点拨和总结: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教师点拨:“大网”:社会;“结点”:个人;“连接线”:社会关系课件播放视频:《每个人都了不起》引导学生参与探究与分享:1 视频中提到了哪些人?2 视频中不同的人群对社会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 除视频中提到的人群外,我们的社会生活还需要哪些人的付出?我们中学生又应如何去做?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情况予以点拨和总结,继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你的生活范围里,存在着哪些“连接线”?图片展示父母子女关系、师生关系、祖国与个人的关系等社会关系。引用马克思的名人名言,引导学生分享与交流: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请你各举一例加以说明。第二板块知识汇总 观看图片,分享感受参与课堂分享,同时探究“我们的共同点在哪里”形成对“社会”概念的初步认识。阅读教材,感悟“活动范畴”与“社会感悟”猜猜不同人群对社会的感悟是否相同。观看视频,感悟张桂梅的责任担当教材标注观看图片,思考问题观看视频,感悟个人对社会的作用参与探究与分享活动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结合教材文本,感悟几种主要的社会关系教材标注 学生对不同场景的感受肯定不同,继而由此引发“为什么会有不同感受”的思考。形成对“社会”概念的初步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要参与社会,感悟社会。为讲解“个人对社会产生不同感悟的原因”做好铺垫。落实本节课的素养目标,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便于课下记忆,落实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关系提升学生的情感认识,继而思考“中学生应如何去做”,提升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结合自身生活实际,感悟生活中的社会关系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便于课下记忆,同时落实知识目标
课堂练习 1 (2023 包头)雷锋曾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这告诉我们( B )①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②个人努力是集体发展的动力③个人在集体中获得力量④集体发展离不开个人的奉献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 (2021 青海)意大利某洞穴专家曾一个人度过了一年多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丧失了交际能力。这说明了( A )①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社会②我们需要在社会中获得精神滋养③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个人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 我们走进农村看到农民在田间辛勤劳作;来到工厂,我们看到工人在有条不紊的工作;参观博物馆,丰富的展品令人震撼;观看电视,全世界都在眼前……(1)从上述材料中你得出什么结论?(2)在平时生活中,你通过哪些方式了解社会生活?(请举两例)(3)“个人可以离开社会而正常发展”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参考答案
(1)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置身社会之中,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2)如看报纸、上网、看电视、参加社会实践等。(3)错误;关于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依据课本内容可知,个人与社会息息相关,个人在追求自身正常发展的同时,也在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个人是社会中的人。 结合所学知识,当堂训练 试题的选材注重难易系数的搭配,既有简单的材料分析,同时又附加了中考真题,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实现有效提升。
课堂小结 学生根据知识架构,自行总结相关知识点 总体呈现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学生根据知识架构,自行总结相关知识点
作业布置 我国著名哲学家、史学家任继愈说:“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的知识都是从社会中获得的。打个比方,社会就像一桶水,人人都会从里面拿一点,再往里面放一些。如果拿得少、放得多,桶里的水就越来越多,社会中的知识越来越丰富,社会就不断地进步,人们就可以从社会中获取更多的知识。”某校八年级(5)班结合上述材料开展一次主题班会,邀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1)请你为本次班会拟定一个主题。(2)“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单独存在的,人是社会动物,个人的知识都是从社会中获得的。”这句话让我们懂得了哪些道理?(3)“社会就像一桶水,人人都会从里面拿一点,再往里面放一些……”我们怎样做才能让社会这个“桶”里的水越来越多? 课下完成 探究性试题的设置有助于学生分析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培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