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高中语文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天津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高中语文必背篇目理解性默写(天津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
1. 《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 ,
”。
2. 《沁园春·长沙》中描绘江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的景色的句子是“ ,
”。
3. 《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 , ”。
4.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大千世界生机勃勃的景象,思绪万千,不禁发出“
, ”之问,表现了其博大的胸怀。
5. 《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作者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的句子是“
, ”。
6. 《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作者和同学们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7. 《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是:“ ,
, ?”
《短歌行》
1. 曹操《短歌行》中“ ,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
2. 曹操《短歌行》中写彼此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诉说往日情谊的句子是“ ,
”。
3.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 ”。
4. 《短歌行》中,曹操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的诗句是“ ,
”。
5. 曹操的《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 , 。
6. 曹操的《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明月的句子: , ?
7. 曹操的《短歌行》中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 , ?
8. 曹操的《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子: , 。
9. 曹操的《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 , 。
《梦游天姥吟留别》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句子是“ ,
”。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写出了诗人身处直上云霄的山路眼观耳闻的景象。
3.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 ”两句表现了攀登过程中山路的崎岖盘旋和时间流逝之快。
4.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境中天空辽阔、日月朗照的神仙世界的句子是
“ , ”。
5.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中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和“ ”,令人叹为观止。
6.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的句子是“ ,
”。
7.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李白像陶渊明高呼“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那样,发出“ , ”的激越之音。
8.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旨句是: , ?
9.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 。
《登高》
1. 杜甫《登高》中,“ , ”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寂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 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不断向前发展之意。
3.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
4.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两句是“ , ”。
5. 杜甫在《登高》中,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
6. 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下文对历史的缅怀。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写词人将酒洒在地上,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旷达情。
4.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 , 。”
5.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 , , 。”
6.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是:“ , , 。”
7.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 , ”,刻画出周瑜的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形象。
《劝学》
1. 《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
2.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 ”。
3. 《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
4. 《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5. 《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无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
, 。
6. 《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7. 荀子在《劝学》中用“ , ”两句,强调学习对于增加人的智慧和端正人的行为的积极作用。
8.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9.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和荀子《劝学》中的“ ,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正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10. 在《劝学》中,“ ,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1.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 。”
12. 在《劝学》中“ , , ”用形象化的写法借气流传播声音来阐明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13. 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反面举例的句子是:“ ,
, 。”
14. 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火烤变形之后,即使又晒干也无法复原的例子,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样子的句子是:“ ,
, 。”
15. 《劝学》中的“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师说》
1. 韩愈《师说》中的“ , ”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2.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择师标准的语句是:“ , ,
, 。”
3. 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
。”
4. 《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 。”
5. 《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从“道”和“师”的关系的角度,明确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 。”
《赤壁赋》
1. 苏轼《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天相接的句子是: ,

2. 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月亮时圆时缺,“ ”。
3.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4. 苏轼《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畅游之乐自作者笔下泉涌而出,其中表现他们仿佛离开尘世、飞升成仙的句子是“ , ”。
5. 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 , ”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6.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写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 ”。
7.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转悲为喜,开怀畅饮,最后以“ ,
”两句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8.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微小的句子是“ , ”。
9. 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抒发了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感叹。
10. 苏轼《赤壁赋》中写清风明月可以为人带来视听享受的句子是: ,
, , 。
11. 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 。”
12. 苏轼《赤壁赋》中,写天上的明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的语句是:“ ,
。”
13. 《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 。”
14. 《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深谷中的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 。”
15. 《赤壁赋》中概写苏轼与客人在江面上饮酒,引吭高歌,朗诵《诗经》中章节的句子是:“ , , 。”
16. 《赤壁赋》里赞美曹操当年在赤壁之战前临江赋诗的英雄形象时说:“ ,
, 。”
17. 苏轼《赤壁赋》中的“ , , ”,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
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 , ”。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 , ”来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四个弟子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引发了孔子不同的评价,其中“ , ”两句交代了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哂之”的缘由。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仍需要学习,他的志向是“ , ”。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 , ”,然后唱着歌回来。
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面对孔子的询问,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 , 。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 。
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句子: , , 。
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他说:“ ,
。”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的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志向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
1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的句子是: ? 。
1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在述志时,曾皙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 , , 。
《阿房宫赋》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依山势而修建的句子是“ ,
”。
2. 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楼阁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 《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嘈杂的音乐声“ ”。
4.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建筑的长廊、高檐的句子是“ , ”。
5.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八个字描写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化为灰烬的句子是“
, ”。
6. 《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将“秦”与“人”并提,强调“人同此心”的道理,对秦统治者的挥霍无度、残民自肥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7.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爱纷奢”的秦统治者“ ,
”,批判其将掠夺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
8. 《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 ”,告诫“今人”如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9. 《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 ”两句,表达了秦如果爱惜六国的百姓,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0. 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 。”
11. 《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
12. 《阿房宫赋》中,“ , ”运用比喻,以璀璨晶莹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13. 《阿房宫赋》中,“ , , ”写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人搜刮来之后像土块、铁锅一样胡乱地堆积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4.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 ”,则六国就能抵御强秦;“ ”,则秦可以江山永固。
15.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论述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
“ ”;如果秦能善待六国之人,“ ”,又怎么会灭亡呢?
16. 《阿房宫赋》中“ ”用数字描述了阿房宫建筑面积之大,接着用
“ ”极言阿房宫楼阁之高。
《六国论》
1. 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 , ,
”。
2. 苏洵《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诸侯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
”。
3. 苏洵《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 , , ”。
4. 苏洵《六国论》中的“ , , , ”,引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5. 苏洵《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
6. 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7. 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
, ”。
8. 苏洵《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 ,
”。
9. 《六国论》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对比当今局势,劝诫统治者的一句话是:

10. 《六国论》中认为赂秦导致了六国灭亡,文中“ , ”概括出了“不赂者”的下场。
11. 《六国论》中提出了六国联合起来可行的对抗秦国的办法“
, ”,此举定会让秦人寝食难安。
12. 《六国论》一文中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 ”11个字,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
13. 《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之言,用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秦的贪婪,说明不断割地退让的方法来对付秦人是不可行的,只会增长他们的气焰的句子是:“ ,
, , 。”
14. 《六国论》中表现六国祖辈创业艰辛的句子是: , ,
。而子孙后辈对待国土不珍惜,“ , ”的态度与先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 ”。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 。”
3. 《〈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4.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
, , 。”
5.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填平洼地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 ”。
6. 《〈论语〉十二章》中,“ , ”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7. 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而道远”的具体原因是“ ”和“ ”。
8.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 ”。
9.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 ”。
10.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 。 ”。
11.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 ”。
12.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 , ?
13. 《〈论语〉十二章》中,“ , ”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4. 《〈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15.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 。
16. 《〈论语〉十二章》中,“ , ”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17.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 。
《大学之道》
1. 《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 ,
, 。
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 。
3. 《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
4. 《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主张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 , 。
5. 《大学之道》中,表明物和事皆有规律,推演万物皆有道的句子是:“ ,
, , 。”
6. 《大学之道》中,用“ ”来表明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7. 《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8. 《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句子是:“ ,
。”
9. 《大学之道》中概括了大学的道理的句子是:“ , ,
。”
《〈老子〉四章》
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 , ”。
2. 《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
”。
3. 《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 , ”的结论。
4. 《老子》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 , ”。
5. 《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 ”。
6. 《老子》中,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 , ”。
7. 《老子》中指出,普通人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如果能做到“ ”,就不会失败。
8. 《老子》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
, ”。
9. 《〈老子〉四章》中,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 ,
”,以提高自身修养。
10. 《〈老子〉四章》中,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 。
11. 《〈老子〉四章》中,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 ”的结果。
12. 《〈老子〉四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句子是:
, 。
13. 《〈老子〉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句子是: ,

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
1.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 , , ”三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 《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 ,
”。
3.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连用“ ,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实不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4. 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即“ , ”。
5.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相比,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 ”。
6.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
”。
7.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约、言辞含蓄隐晦的两句是“ , ”。
8.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 , ”。
9.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 。
10.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寓意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句子是: , 。
《过秦论》
1. 贾谊《过秦论》中揭露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一句是“ ”。
2.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句子是
“ , ”。
3. 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
“ , ”。
4. 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击退匈奴的两句是“
, ”。
5. 贾谊《过秦论》中极言秦始皇的功业的两句是“ ,
”。
6. 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陈涉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武器的简陋。
7. 贾谊《过秦论》中通过“ , ”具体写出了秦始皇的愚民措施。
8. 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9.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权,贾谊《过秦论》中用“
, ”两句写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10. 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排比,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
, , ”。
11. 《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
, , 。
12. 《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 ,
, , 。
13. 《过秦论》中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的句子是: ,
, , 。
14. 《过秦论》中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的语句是: , , , 。
15. 《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是: , ,

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
1.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为人生多有艰难而长叹流泪的句子是“ ,
”。
2.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但还是因为进谏而很快遭到贬黜的句子是“ , ”。
3.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现统治者贬黜自己的荒唐可笑的理由的句子是“
, ”。
4.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追求的是美好,即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的句子是“
, ”。
5.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因国君昏庸而被贬黜的句子是“ ,
”。
6.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也不愿做出小人那样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的句子是“ , ”。
7.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要向古代圣贤推崇的那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句子是“ , ”。
8. 《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进谏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 。
9. 《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句子是: , 。
10. 《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
11. 《离骚》中巧用比喻,揭露佞臣巧于言语,违背先圣之法,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的句子是: , 。
《蜀道难》
1. 李白《蜀道难》中采用夸张手法,反复咏叹蜀道之难行的句子是“ ,
”。
2. 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以夸张手法,写出了秦、蜀两地在历史上长久隔绝不通的情况。
3. 黄鹤,善高飞;猿猱,善攀缘。李白《蜀道难》中用它们面对蜀道的表现,从侧面表现蜀道之难行的句子是“ , ”。
4. 李白《蜀道难》中不直言劳动人民历尽艰辛甚至献出生命开山凿石、修建栈道从而开通蜀道,而借用传说来写开通蜀道以增添神秘色彩的句子是“ ,
”。
5. 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出了蜀道上剑阁易守难攻的情形。
6. 子规,又叫杜宇、四声杜鹃、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有杜鹃啼归之说。古人常借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于是,子规(杜鹃)常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 ”。
7. 猿的叫声悠长凄清,古人常用猿或猿啼等来表达或愁或悲的情感。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如“ , ”。
8. 黄鹤是一种善高飞的大鸟,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
”。
9. 从《蜀道难》“ , ”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感慨。
10. 《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 。
11. 《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

12. 《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 。
13. 《蜀道难》中以映衬手法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

14.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了“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

15. 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16.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 , 。
《蜀相》
1. 杜甫《蜀相》中的“ , ”两句表现了杜甫对诸葛亮大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2. 杜甫《蜀相》中的“ ? ”,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的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3. 杜甫《蜀相》中的“ , ”,是对诸葛亮的评价。
4. 杜甫《蜀相》中的“ , ”,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
5. 杜甫《蜀相》中“ , ”,是对诸葛亮的悼念。
《陈情表》
1. 《陈情表》中,李密总述自己命运不好,少时不幸的两句是“ ,
”。
2. 《陈情表》中,“ , ”两句表明李密是在孤独困苦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
3. 《陈情表》中,“ , ”两句表现了李密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4. 《陈情表》中,“ , ”两句表现了李密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苦状况。
5. 《陈情表》中,“ , ”两句写李密孤单无依,缺少心灵的安慰。
6. 《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 ,
”。
7. 《陈情表》中,“ , ”两句写李密身份虽低微却被提拔重用。
8. 《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寿命无多,已在弥留之际的两句是“ ,
”。
9. 《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危在旦夕,随时可能去世的状况。
10. 《陈情表》中,李密从时间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奉命入朝的原因的两句是“
, ”。
11. 《陈情表》中,李密运用晋朝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表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 ”。
12. 《陈情表》中,李密用“ , ”两句请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成全他的心愿。
13. 《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生命为国出力,报答皇帝的大恩大德的句子是“ , ”。
14. 《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蜀国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 ”。
15. 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刻画自己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 ,
, , 。
16. 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对比说明尽孝时短、尽忠时长的句子是: ,
, , 。
17. 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18. 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 。
19. 《陈情表》中李密用“ , ”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20. 《陈情表》中李密形象地表明自己不知能否应诏,进退两难的句子是: ,
; , : , 。
21. 《陈情表》中的“ , , ”表达了李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
22. 《陈情表》中李密开头用“ , ”概括自己坎坷的命运。之后用“ , , , ”表明家门冷落,人丁稀少。
23.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比喻手法写祖母刘氏年老病危的句子是: ,
, , 。
《兰亭集序》
1. 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 , , ”。
2. 《兰亭集序》中,点明集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
, ”。
3. 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是“ , ”。
4. 《兰亭集序》中,写面对短暂的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的句子是“ ,
; , ”。
5. 《兰亭集序》中,体现作者的感情由“乐”转为“痛”的过程的句子是“
, , ”。
6. 《兰亭集序》中,写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句子是
“ , ”。
7. 《兰亭集序》中,表明作者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 ”。
8.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
, , 。
9. 《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 。
10.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宇宙的无穷和事物的繁多,确实感到非常快乐的句子是: , , , ,

11. 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 。
12.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这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 ; , 。
13. 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
, , 。
14. 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 , , 。必修上册
《沁园春·长沙》
1. 《沁园春·长沙》中点明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的句子是“ 独立寒秋 , 湘江北去 ,
橘子洲头 ”。
2. 《沁园春·长沙》中描绘江水碧绿澄澈,船只争相行驶的景色的句子是“ 漫江碧透 ,
百舸争流 ”。
3. 《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是“ 鹰击长空 , 鱼翔浅底 ”。
4. 《沁园春·长沙》中,作者面对大千世界生机勃勃的景象,思绪万千,不禁发出“ 问
苍茫大地 , 谁主沉浮 ”之问,表现了其博大的胸怀。
5. 《沁园春·长沙》中描写作者旧地重游,引起对往昔不平凡岁月的回忆的句子是“ 携
来百侣曾游 ,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6. 《沁园春·长沙》中表现作者和同学们年轻时意气奔放、强劲有力的特点的句子是
“ 书生意气 , 挥斥方遒 ”。
7. 《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句子是:“ 曾记否 , 到中流击
水 , 浪遏飞舟 ?”
《短歌行》
1. 曹操《短歌行》中“ 明明如月 , 何时可掇 ”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月亮,表达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
2. 曹操《短歌行》中写彼此久别重逢,欢饮畅谈,诉说往日情谊的句子是“ 契阔谈讌 ,
心念旧恩 ”。
3. 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的句子是“ 山不厌高 , 海不厌深 ”。
4. 《短歌行》中,曹操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建业的雄心的诗句是“ 周公吐哺 , 天
下归心 ”。
5. 曹操的《短歌行》中比喻人生短促的句子: 譬如朝露 , 去日苦多 。
6. 曹操的《短歌行》中把贤者比喻为高空明月的句子: 明明如月 , 何时可掇 ?
7. 曹操的《短歌行》中比喻贤士们还没有归宿的句子: 绕树三匝 , 何枝可依 ?
8. 曹操的《短歌行》中出自《诗经·郑风》,借写姑娘思念情人来表达渴慕贤才之意的句
子: 青青子衿 , 悠悠我心 。
9. 曹操的《短歌行》中借用典故,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的句子: 周公吐哺 , 天下归心 。
《梦游天姥吟留别》
1.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由现实转入梦境的句子是“ 我欲因之梦吴越 , 一夜飞度镜湖月 ”。
2.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半壁见海日 , 空中闻天鸡 ”两句写出了诗人身处直上云霄的山路眼观耳闻的景象。
3.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千岩万转路不定 , 迷花倚石忽已暝 ”两句表现了攀登过程中山路的崎岖盘旋和时间流逝之快。
4. 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境中天空辽阔、日月朗照的神仙世界的句子是
“ 青冥浩荡不见底 , 日月照耀金银台 ”。
5. 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中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 霓为衣兮风为马 ”和“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令人叹为观止。
6.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诗人由梦境转入现实的句子是“ 忽魂悸以魄动 , 恍惊起而长嗟 ”。
7. 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李白像陶渊明高呼“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那样,发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的激越之音。
8.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主旨句是: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 使我不得开心颜 ?
9.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 谢公宿处今尚在 , 渌水荡漾清猿啼 。
《登高》
1. 杜甫《登高》中,“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寂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2. 今人常用杜甫《登高》中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 ,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两句来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仍将不断向前发展之意。
3. 杜甫在《登高》中发出“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的感慨,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惆怅之情。
4. 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杜甫《登高》中,表现诗人忧心国事、愁思难遣的深沉情怀的两句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5. 杜甫在《登高》中,写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
6. 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艰难苦恨繁霜鬓 , 潦倒新停浊酒杯 。”
《念奴娇·赤壁怀古》
1.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江山如画 , 一时多少豪杰 ”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下文对历史的缅怀。
2.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羽扇纶巾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樯橹灰飞烟灭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两句写词人将酒洒在地上,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旷达情。
4.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词句是:“ 人生如梦 , 一尊还酹江月 。”
5.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遥想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正值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词句是:“ 遥想公瑾当年 , 小乔初嫁了 , 雄姿英发 。”
6.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作者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生动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观的句子是:“ 乱石穿空 , 惊涛拍岸 , 卷起千堆雪 。”
7.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 羽扇纶巾 , 谈笑间 , 樯橹灰飞烟灭 ”,刻画出周瑜的儒将风度和运筹帷幄的形象。
《劝学》
1. 《荀子·劝学》中举例说,笔直的木材如果“ 輮以为轮 ”,就会弯曲到符合圆规的标准;即使再经曝晒也不会挺直,因为“ 輮使之然也 ”。
2. 在“停课不停学”期间的云班会上讨论“学习和思考的关系”,你想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用《荀子·劝学》中的“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3. 《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不如须
臾之所学也 ”,踮起脚极目远望,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4. 《荀子·劝学》指出,蚯蚓虽然身体柔弱,却能“ 上食埃土 , 下饮黄泉 ”,是用心专一的缘故。
5. 《劝学》中,强调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并无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句子是: 君子
生非异也 , 善假于物也 。
6. 《劝学》中,以行路为喻,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故不积跬步 ,
无以至千里 。
7. 荀子在《劝学》中用“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两句,强调学习对于增加人的智慧和端正人的行为的积极作用。
8. 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借助“风雨”来抒发情感的名句。《劝学》中,借助“风雨”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积土成山 , 风雨兴焉 。
9. 俗话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和荀子《劝学》中的“ 锲而不舍 , 金石可镂 ”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从正面强调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10. 在《劝学》中,“ 吾尝终日而思矣 ,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11.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12. 在《劝学》中“ 顺风而呼 , 声非加疾也 , 而闻者彰 ”用形象化的写法借气流传播声音来阐明君子善假于物的道理。
13. 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反面举例的句子是:“ 蟹六跪而二螯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 用心躁也 。”
14. 在《劝学》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火烤变形之后,即使又晒干也无法复原的例子,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样子的句子是:“ 虽有槁暴 , 不复挺者 , 輮使之然也 。”
15. 《劝学》中的“ 君子生非异也 ”是说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学识却超过一般人,是因为“ 善假于物也 ”,说明了善于利用客观条件可以弥补自身不足的道理。
《师说》
1. 韩愈《师说》中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 , 孰能无惑 ”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2. 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择师标准的语句是:“ 是故无贵无贱 , 无长无少 , 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也 。”
3. 韩愈《师说》中强调从师是为了学道,与年龄大小无关的两句是:“ 吾师道也 ,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4. 《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5. 《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从“道”和“师”的关系的角度,明确指出了从师的标准:“ 道之所存 , 师之所存也 。”
《赤壁赋》
1. 苏轼《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汽弥漫,江水无边无际和天相接的句子是: 白露横江 ,
水光接天 。
2. 苏轼在《赤壁赋》中发议论说,江水不停地流去,“ 而未尝往也 ”;月亮时圆时缺,“ 而卒莫消长也 ”。
3. 苏轼在《赤壁赋》中以“ 余音袅袅 , 不绝如缕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4. 苏轼《赤壁赋》中,苏子与客泛舟畅游之乐自作者笔下泉涌而出,其中表现他们仿佛离开尘世、飞升成仙的句子是“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 羽化而登仙 ”。
5. 苏轼在《赤壁赋》中,通过“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的描写,侧面烘托了箫声的哀婉缠绵、凄恻动人。
6. 苏轼在《赤壁赋》中表现出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其中写从事物变化的角度来观察天地万物的句子是“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7. 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客”转悲为喜,开怀畅饮,最后以“ 相与枕藉乎舟中 ,
不知东方之既白 ”两句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8. 苏轼在《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微小的句子是“ 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
9. 苏轼《赤壁赋》中“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 ”两句,抒发了对人生短暂、自然永恒的感叹。
10. 苏轼《赤壁赋》中写清风明月可以为人带来视听享受的句子是: 惟江上之清风 ,
与山间之明月 , 耳得之而为声 , 目遇之而成色 。
11. 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哀吾生之须臾 , 羡长江之无穷 。”
12. 苏轼《赤壁赋》中,写天上的明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的语句是:“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徘徊于斗牛之
间 。”
13. 《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语句是:“ 寄蜉蝣于天地 , 渺沧海之一粟 。”
14. 《赤壁赋》中,写箫声的作用和力量,深谷中的蛟龙听了飞舞起来;寡妇独处孤舟中,听到箫声想到自己身世凄凉,不禁泣下的语句是:“ 舞幽壑之潜蛟 , 泣孤舟之嫠妇 。”
15. 《赤壁赋》中概写苏轼与客人在江面上饮酒,引吭高歌,朗诵《诗经》中章节的句子是:“ 举酒属客 , 诵明月之诗 , 歌窈窕之章 。”
16. 《赤壁赋》里赞美曹操当年在赤壁之战前临江赋诗的英雄形象时说:“ 酾酒临江 ,
横槊赋诗 , 固一世之雄也 。”
17. 苏轼《赤壁赋》中的“ 其声呜呜然 , 如怨如慕 , 如泣如诉 ”,把洞箫的哀音表现得形象真切。
必修下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表现孔子不以长者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的志向的句子是“ 以吾一日长乎尔 , 毋吾以也 ”。
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认为自己能治理小国,使百姓富足,但他又用“ 如其礼乐 , 以俟君子 ”来表明自己还不能以礼乐教化百姓。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 加之以
师旅 , 因之以饥馑 ”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懂得合乎礼义的行事准则。
4.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四个弟子分别回答了自己的志向,引发了孔子不同的评价,其中“ 为国以礼 , 其言不让 ”两句交代了子路的回答让孔子“哂之”的缘由。
5.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认为自己仍需要学习,他的志向是“ 端章甫 , 愿为小相焉 ”。
6.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然后唱着歌回来。
7.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公西华面对孔子的询问,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在宗庙祭祀、诸侯会盟这方面,他的志向是: 端章甫 , 愿为小相焉 。
8.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他笑子路是因为子路: 为国以礼 , 其言不让 。
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的句子: 浴乎沂 , 风乎舞雩 , 咏而归 。
10.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弟子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他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 ,
毋吾以也 。”
1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当孔子问曾皙的志向时,曾皙说自己的志向与他人志向不同的句子是: 异乎三子者之撰 。
12.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引导曾皙不要有所顾虑,可以畅所欲言地说出自己的理想的句子是: 何伤乎 ? 亦各言其志也 。
1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用动作描写来说明三个学生在述志时,曾皙一直在弹琴的句子是: 鼓瑟希 , 铿尔 , 舍瑟而作 。
《阿房宫赋》
1.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依山势而修建的句子是“ 骊山北构而西折 ,
直走咸阳 ”。
2. 杜牧《阿房宫赋》中用“ 覆压三百余里 , 隔离天日 ”两句写阿房宫占地极广且楼阁极为高大,以表现其雄壮之美。
3. 《阿房宫赋》中以一连串的排比夸张表现阿房宫的奢华,如写架起房梁的椽子“ 多于
机上之工女 ”,嘈杂的音乐声“ 多于市人之言语 ”。
4. 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建筑的长廊、高檐的句子是“ 廊腰缦回 , 檐牙高啄 ”。
5.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八个字描写供统治者享乐的阿房宫化为灰烬的句子是“ 楚
人一炬 , 可怜焦土 ”。
6. 《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秦爱纷奢 , 人亦念其家 ”,将“秦”与“人”并提,强调“人同此心”的道理,对秦统治者的挥霍无度、残民自肥进行了有力的抨击。
7.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质问“爱纷奢”的秦统治者“ 奈何取之尽锱铢 , 用之如泥沙 ”,批判其将掠夺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
8. 《阿房宫赋》中,杜牧用“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告诫“今人”如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
9. 《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两句,表达了秦如果爱惜六国的百姓,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10. 不吸取经验教训就会重蹈覆辙。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借秦的灭亡向当朝统治者敲响警钟的句子是:“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11. 《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揭露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奈何取之尽锱铢 , 用之如泥沙 ?”
12. 《阿房宫赋》中,“ 明星荧荧 , 开妆镜也 ”运用比喻,以璀璨晶莹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
13. 《阿房宫赋》中,“ 鼎铛玉石 , 金块珠砾 , 弃掷逦迤 ”写六国珍藏的玉石金鼎,被秦人搜刮来之后像土块、铁锅一样胡乱地堆积着,“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14.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秦与六国都是自取灭亡。他认为,“ 使六国各爱其人 ”,则六国就能抵御强秦;“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秦可以江山永固。
15.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论述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
“ 则足以拒秦 ”;如果秦能善待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又怎么会灭亡呢?
16. 《阿房宫赋》中“ 覆压三百余里 ”用数字描述了阿房宫建筑面积之大,接着用
“ 隔离天日 ”极言阿房宫楼阁之高。
《六国论》
1. 苏洵《六国论》一文的中心论点是“ 六国破灭 , 非兵不利 , 战不善 , 弊
在赂秦 ”。
2. 苏洵《六国论》中用形象的比喻表现诸侯割地之轻率的句子是“ 举以予人 , 如弃
草芥 ”。
3. 苏洵《六国论》中,明确体现文章借古讽今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这一主旨的句子是“ 苟以天下之大 ,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是又在六国下矣 ”。
4. 苏洵《六国论》中的“ 以地事秦 , 犹抱薪救火 , 薪不尽 , 火不灭 ”,引用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5. 苏洵《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所劫哉 ”。
6. 苏洵《六国论》中归纳燕、赵、齐三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不赂者以赂者丧 ”。
7. 苏洵《六国论》中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抗秦到底的句子是“ 洎牧以谗诛 ,
邯郸为郡 ,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
8. 苏洵《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是“ 暴霜露 , 斩荆棘 ,
以有尺寸之地 ”。
9. 《六国论》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对比当今局势,劝诫统治者的一句话是: 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
10. 《六国论》中认为赂秦导致了六国灭亡,文中“ 盖失强援 , 不能独完 ”概括出了“不赂者”的下场。
11. 《六国论》中提出了六国联合起来可行的对抗秦国的办法“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
臣 ,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此举定会让秦人寝食难安。
12. 《六国论》一文中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 至丹以荆卿
为计 , 始速祸焉 ”11个字,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
13. 《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之言,用比喻生动地表现出秦的贪婪,说明不断割地退让的方法来对付秦人是不可行的,只会增长他们的气焰的句子是:“ 以地事秦 , 犹抱薪
救火 , 薪不尽 , 火不灭 。”
14. 《六国论》中表现六国祖辈创业艰辛的句子是: 暴霜露 , 斩荆棘 , 以有尺寸之地 。而子孙后辈对待国土不珍惜,“ 举以予人 , 如弃草芥 ”的态度与先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
1.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以想到《〈论语〉十二章》中的
“ 见贤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2.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要承担起实现强国梦的重大责任,曾子在《〈论语〉十二章》中也说过类似的语句:“ 士不可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 。”
3. 《〈论语〉十二章》中“ 己所不欲 , 勿施于人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了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
4.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之道主要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 知者不惑 , 仁者不忧 , 勇者不惧 。”
5.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填平洼地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 吾止也 ”,而能够持之以恒则是因为“ 吾往也 ”。
6. 《〈论语〉十二章》中,“ 君子喻于义 , 小人喻于利 ”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7. 曾子认为读书人“任重而道远”的具体原因是“ 仁以为己任 ”和“ 死而后已 ”。
8.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阐释君子应勤勉做事而谨慎言谈,并向有道的人学习以匡正自己的句子是“ 敏于事而慎于言 , 就有道而正焉 ”。
9.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遵守礼仪也没什么用的句子是“ 人而不仁 , 如礼何 ”。
10.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还可以“ 迩之事父 , 远之事君 ,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
11.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指出仁就是要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的句子是
“ 克己复礼为仁 ”。
12.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的句子是: 人而不仁 , 如乐何 ?
13. 《〈论语〉十二章》中,“ 朝闻道 , 夕死可矣 ”最能体现孔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14. 《〈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见贤
思齐焉 ,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15.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 文质
彬彬 , 然后君子 。
16. 《〈论语〉十二章》中,“ 质胜文则野 , 文胜质则史 ”很好地阐释了“文”和“质”的关系: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17. 《〈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 君子食无求饱 , 居无求安 。
《大学之道》
1. 《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大学之道 ,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
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3. 《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 致知在格物 。
4. 《大学之道》中,写儒家主张修、齐、治、平层层推进,由己及人,最终达到天下太平的句子是: 身修而后家齐 , 家齐而后国治 , 国治而后天下平 。
5. 《大学之道》中,表明物和事皆有规律,推演万物皆有道的句子是:“ 物有本末 ,
事有终始 , 知所先后 , 则近道矣 。”
6. 《大学之道》中,用“ 在止于至善 ”来表明大学之道的最高境界。
7. 《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先修其身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先正其心 ”。
8. 《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句子是:“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9. 《大学之道》中概括了大学的道理的句子是:“ 在明明德 , 在亲民 , 在止于至善 。”
《〈老子〉四章》
1. 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中说“ 千里之行 , 始于足下 ”。
2. 《老子》中,与“人贵有自知之明”表达的意思相同的句子是“ 知人者智 , 自知
者明 ”。
3. 《老子》总是提醒世人注意观察事物那通常被忽视的一面,如通过观察车子、器皿、屋室等事物,老子发现了“无”的意义,并得出“ 有之以为利 , 无之以为用 ”的结论。
4. 《老子》中,以树木为喻,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 合抱之木 , 生于毫末 ”。
5. 《老子》中,以高台为喻,说明万事万物都是从微小发展壮大起来的句子是“ 九层之
台 , 起于累土 ”。
6. 《老子》中,指出自我夸耀的害处的句子是“ 自伐者无功 , 自矜者不长 ”。
7. 《老子》中指出,普通人做事总是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即“ 常于几成而败之 ”,如果能做到“ 慎终如始 ”,就不会失败。
8. 《老子》中,指出真正强大的人不仅要能战胜别人,还要能战胜自己的两句是“ 胜人
者有力 , 自胜者强 ”。
9. 《〈老子〉四章》中,人不但要了解别人,也要了解自己,即“ 知人者智 , 自知者
明 ”,以提高自身修养。
10. 《〈老子〉四章》中,表达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东西发展起来的道理的句子是: 合抱
之木 , 生于毫末 。
11. 《〈老子〉四章》中,在事情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所以出现“ 民之从事 , 常于几成而败之 ”的结果。
12. 《〈老子〉四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句子是: 故有之以
为利 , 无之以为用 。
13. 《〈老子〉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句子是: 自伐者无功 , 自矜
者不长 。
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
1.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以“ 谗谄之蔽明也 , 邪曲之害公也 , 方正之不容也 ”三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2. 《屈原列传》中,称赞《离骚》“言浅意深”的两句是“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举类迩而见义远 ”。
3.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连用“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这两个被动句写出了屈原诚实不欺却被猜疑、忠心耿耿却被诽谤的现实。
4. 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美人香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即“ 其志洁 , 故其称物芳 ”。
5.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屈原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相比,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推此志也 ,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
6.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一词作出自己的解释的句子是“ ‘离骚’者 ,
犹离忧也 ”。
7.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约、言辞含蓄隐晦的两句是“ 其文约 , 其辞微 ”。
8. 《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因为他“ 信而见疑 , 忠而被谤 ”。
9.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国风》好色而不淫 , 《小雅》怨诽而不乱 。
10.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寓意却极宏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句子是: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举类迩而见义远 。
《过秦论》
1. 贾谊《过秦论》中揭露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的一句是“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2. 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始皇北筑长城,击退匈奴发挥了重要的威慑作用的句子是
“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
3. 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响应的句子是
“ 天下云集响应 , 赢粮而景从 ”。
4. 贾谊《过秦论》中写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击退匈奴的两句是“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
而守藩篱 , 却匈奴七百余里 ”。
5. 贾谊《过秦论》中极言秦始皇的功业的两句是“ 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履至尊而制六合 ”。
6. 贾谊《过秦论》中“ 锄櫌棘矜 , 非铦于钩戟长铩也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来描写陈涉所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武器的简陋。
7. 贾谊《过秦论》中通过“ 于是废先王之道 , 焚百家之言 ”具体写出了秦始皇的愚民措施。
8. 贾谊《过秦论》中“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9.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对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政权,贾谊《过秦论》中用“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两句写这些措施带来的影响。
10. 贾谊《过秦论》中运用排比,描写秦始皇用武力统治天下的语句是“ 振长策而御宇内 ,
吞二周而亡诸侯 , 履至尊而制六合 ,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
11. 《过秦论》中说到秦始皇为了削弱百姓的反抗力量所采取的措施是: 收天下之兵 ,
聚之咸阳 , 销锋镝 , 铸以为金人十二 。
12. 《过秦论》中用整句描写秦始皇据险固守的语句是: 然后践华为城 , 因河为池 ,
据亿丈之城 , 临不测之渊 , 以为固 。
13. 《过秦论》中写出了陈涉举义旗并得到天下热烈响应的情况的句子是: 斩木为兵 ,
揭竿为旗 , 天下云集响应 , 赢粮而景从 。
14. 《过秦论》中总结了秦占地由小到大,势力由弱到强,最终统治诸侯,长及百年的历史的语句是: 然秦以区区之地 , 致万乘之势 , 序八州而朝同列 , 百有余年矣 。
15. 《过秦论》中结尾一段在列举了陈涉的诸多弱点后,总结出了陈涉与当年诸侯联盟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结论是: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 , 比权量力 , 则不可同
年而语矣 。
选择性必修下册
《离骚(节选)》
1.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为人生多有艰难而长叹流泪的句子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 ,
哀民生之多艰 ”。
2.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但还是因为进谏而很快遭到贬黜的句子是“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 謇朝谇而夕替 ”。
3.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现统治者贬黜自己的荒唐可笑的理由的句子是“ 既替余以蕙纕兮 , 又申之以揽茝 ”。
4.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追求的是美好,即便多次死去也不后悔的句子是“ 亦余心之所善兮 , 虽九死其犹未悔 ”。
5.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因国君昏庸而被贬黜的句子是“ 怨灵修之浩荡兮 ,
终不察夫民心 ”。
6.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写自己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也不愿做出小人那样迎合讨好他人的丑态的句子是“ 宁溘死以流亡兮 , 余不忍为此态也 ”。
7. 屈原在《离骚》(节选)中表明自己要向古代圣贤推崇的那样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句子是“ 伏清白以死直兮 , 固前圣之所厚 ”。
8. 《离骚》中表达自己虽爱好修洁,严于律己,但早晨进谏晚上被免职的句子是: 余虽
好修姱以鞿羁兮 , 謇朝谇而夕替 。
9. 《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了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句子是: 长太息以掩涕兮 , 哀民生之多艰 。
10. 《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 谣诼谓余以善淫 。
11. 《离骚》中巧用比喻,揭露佞臣巧于言语,违背先圣之法,随心所欲,恣意妄为的句子是: 固时俗之工巧兮 , 偭规矩而改错 。
《蜀道难》
1. 李白《蜀道难》中采用夸张手法,反复咏叹蜀道之难行的句子是“ 蜀道之难 , 难
于上青天 ”。
2. 李白《蜀道难》中“ 尔来四万八千岁 , 不与秦塞通人烟 ”两句,以夸张手法,写出了秦、蜀两地在历史上长久隔绝不通的情况。
3. 黄鹤,善高飞;猿猱,善攀缘。李白《蜀道难》中用它们面对蜀道的表现,从侧面表现蜀道之难行的句子是“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猿猱欲度愁攀援 ”。
4. 李白《蜀道难》中不直言劳动人民历尽艰辛甚至献出生命开山凿石、修建栈道从而开通蜀道,而借用传说来写开通蜀道以增添神秘色彩的句子是“ 地崩山摧壮士死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5. 李白《蜀道难》中“ 一夫当关 , 万夫莫开 ”两句,写出了蜀道上剑阁易守难攻的情形。
6. 子规,又叫杜宇、四声杜鹃、催归,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犹如盼子回归,所以有杜鹃啼归之说。古人常借以抒发悲苦哀怨之情,于是,子规(杜鹃)常常在古诗词中出现,如“ 又闻子规啼夜月 , 愁空山 ”。
7. 猿的叫声悠长凄清,古人常用猿或猿啼等来表达或愁或悲的情感。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如“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猿猱欲度愁攀援 ”。
8. 黄鹤是一种善高飞的大鸟,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如“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猿猱欲度愁攀援 ”。
9. 从《蜀道难》“ 蜀道之难 , 难于上青天 ”的长叹中,我们似乎也感受到了诗人对功业难成的感慨。
10. 《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峻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 西当太白有鸟道 , 可以横绝峨眉巅 。
11. 《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 飞湍瀑流争喧豗 ,
砯崖转石万壑雷 。
12. 《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的句子是: 连峰去天不盈尺 , 枯松倒挂倚绝壁 。
13. 《蜀道难》中以映衬手法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句子是: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 猿猱欲度愁攀援 。
14. 李白在《蜀道难》中引用了“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 地崩山摧壮士死 ,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15. 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扪参历井仰胁息 ,
以手抚膺坐长叹 。
16. 李白在《蜀道难》中,写出了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特点的句子是: 剑阁峥嵘而崔嵬 , 一夫当关 , 万夫莫开 。
《蜀相》
1. 杜甫《蜀相》中的“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两句表现了杜甫对诸葛亮大业未竟的痛惜之情。
2. 杜甫《蜀相》中的“ 丞相祠堂何处寻 ? 锦官城外柏森森 ”,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的情意,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3. 杜甫《蜀相》中的“ 三顾频烦天下计 , 两朝开济老臣心 ”,是对诸葛亮的评价。
4. 杜甫《蜀相》中的“ 映阶碧草自春色 , 隔叶黄鹂空好音 ”,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
5. 杜甫《蜀相》中“ 出师未捷身先死 , 长使英雄泪满襟 ”,是对诸葛亮的悼念。
《陈情表》
1. 《陈情表》中,李密总述自己命运不好,少时不幸的两句是“ 臣以险衅 , 夙遭闵凶 ”。
2. 《陈情表》中,“ 零丁孤苦 , 至于成立 ”两句表明李密是在孤独困苦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
3. 《陈情表》中,“ 门衰祚薄 , 晚有儿息 ”两句表现了李密家门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4. 《陈情表》中,“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两句表现了李密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苦状况。
5. 《陈情表》中,“ 茕茕孑立 , 形影相吊 ”两句写李密孤单无依,缺少心灵的安慰。
6. 《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常年有病,不能自理的两句是“ 而刘夙婴疾病 ,
常在床蓐 ”。
7. 《陈情表》中,“ 至微至陋 , 过蒙拔擢 ”两句写李密身份虽低微却被提拔重用。
8. 《陈情表》中,李密写他的祖母寿命无多,已在弥留之际的两句是“ 但以刘日薄西山 ,
气息奄奄 ”。
9. 《陈情表》中,李密用“ 人命危浅 , 朝不虑夕 ”两句写出了他的祖母危在旦夕,随时可能去世的状况。
10. 《陈情表》中,李密从时间的角度说明可以暂时不奉命入朝的原因的两句是“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报养刘之日短也 ”。
11. 《陈情表》中,李密运用晋朝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表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乌鸟私情 , 愿乞终养 ”。
12. 《陈情表》中,李密用“ 愿陛下矜愍愚诚 , 听臣微志 ”两句请求晋武帝怜悯他的现状并成全他的心愿。
13. 《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惜生命为国出力,报答皇帝的大恩大德的句子是“ 臣生当陨首 , 死当结草 ”。
14. 《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说明在蜀国任职的目的而打消晋武帝疑虑的两句是“ 本图宦达 , 不矜名节 ”。
15. 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刻画自己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茕茕孑立 , 形影相吊 。
16. 李密在《陈情表》中通过对比说明尽孝时短、尽忠时长的句子是: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 ,
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报养刘之日短也 。
17. 李密在《陈情表》中以乌鸦反哺为喻,来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乌鸟私情 , 愿乞终养 。
18. 李密在《陈情表》中表现活着不惜性命为国出力,死后也要结草来报答君王之恩的句子是: 臣生当陨首 , 死当结草 。
19. 《陈情表》中李密用“ 臣生当陨首 , 死当结草 ”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20. 《陈情表》中李密形象地表明自己不知能否应诏,进退两难的句子是: 臣欲奉诏奔驰 ,
则刘病日笃 ; 欲苟顺私情 , 则告诉不许 : 臣之进退 , 实为狼狈 。
21. 《陈情表》中的“ 母、孙二人 , 更相为命 ,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表达了李密孝敬祖母、不能远离的拳拳之心。
22. 《陈情表》中李密开头用“ 臣以险衅 , 夙遭闵凶 ”概括自己坎坷的命运。之后用“ 既无伯叔 , 终鲜兄弟 , 门衰祚薄 , 晚有儿息 ”表明家门冷落,人丁稀少。
23.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比喻手法写祖母刘氏年老病危的句子是: 但以刘日薄西山 ,
气息奄奄 , 人命危浅 , 朝不虑夕 。
《兰亭集序》
1. 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的“ 向之所欣 , 俯仰之间 , 已为陈迹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2. 《兰亭集序》中,点明集会的季节、地点和事由的句子是“ 暮春之初 , 会于会稽
山阴之兰亭 , 修禊事也 ”。
3. 王羲之在兰亭集会时一仰一俯看到的景象是“ 仰观宇宙之大 , 俯察品类之盛 ”。
4. 《兰亭集序》中,写面对短暂的人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的句子是“ 或取诸怀抱 ,
悟言一室之内 , 或因寄所托 , 放浪形骸之外 ”。
5. 《兰亭集序》中,体现作者的感情由“乐”转为“痛”的过程的句子是“ 及其所之既倦 , 情随事迁 , 感慨系之矣 ”。
6. 《兰亭集序》中,写人生的长短和最终的死亡都是我们主观意志无法左右的句子是
“ 况修短随化 , 终期于尽 ”。
7. 《兰亭集序》中,表明作者关于生和死、长寿和短命的观点的句子是“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齐彭殇为妄作 ”。
8.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环境优美的句子是: 此地有崇山峻岭 , 茂林修竹 , 又有清流激湍 , 映带左右 。
9. 《兰亭集序》中表现兰亭气候宜人的句子是: 天朗气清 , 惠风和畅 。
10.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宇宙的无穷和事物的繁多,确实感到非常快乐的句子是: 仰观宇宙之大 , 俯察品类之盛 , 所以游目骋怀 , 足以极视听之娱 ,
信可乐也 。
11. 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往往会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兰亭集序》中有一句相似的感叹: 夫人之相与 , 俯仰一世 。
12. 《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将世人大体分为“静者”和“躁者”,并形象地概括了这两类人的生活内容: 或取诸怀抱 , 悟言一室之内 , 或因寄所托 , 放浪形骸之外 。
13. 当我们专注于自己所喜欢的事物时,会达到忘我的状态而忽视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中老年将要到来。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句子: 当其欣于所遇 ,
暂得于己 , 快然自足 , 不知老之将至 。
14. 我们喜欢的事物由生到灭,时间极其短暂,自然也会令人生发感慨,正如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所写: 向之所欣 , 俯仰之间 , 已为陈迹 ,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