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 14 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严谨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敬仰之情。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引领学生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掌握写人写文的技巧。所以,在这堂课上,一方面需要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另一方面需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在经过半年初中语文的学习,在初中现代文的学习方法层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渐渐开始有了自主合作学习方法上的思考。这个学段的孩子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一旦调动起来,课堂效率会大大提高。所以我认为应该着重打开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让学生真正地、高效地参与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进而产生自己的思考和感悟。第一课时核心素养 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略读,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把握课文主旨。识记文中字词,了解作者的有关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本文的写作方法,了解文中所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教学重点 领会写作方法,了解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点,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教学难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课前:自主预习、初读课文。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 前 预 习 (20分钟) 教师播放朗诵,指导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播放PPT上的导学卡内容。 在学生预习过程中点拨学生 1.略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文中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哪些事?简单归纳和概括。 2.读完课文,说说叶圣陶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天学习做准备。收集学情 二次备课 根据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调整教学内容。课中: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情 境 导 入 (5分钟) 我们提倡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该怎样去践行这美好的道德品行呢?我们要做一个怎样的人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张中行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了解一下叶圣陶先生,看看他的为人处世原则。 学生自由回答。 如:待人有礼貌、加强体育锻炼、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德智体美劳的思考。文 本 研 读 (30钟) 任务一 1、根据叙写的事例,说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的人。找出最能表现他品德的语句,简要分析。 活动一 1、学生带着导学问题,认真阅读课文,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展示交流。 2、提前做好展示分工随时进行展示 3、针对不会的问题随时准备提出质疑或解答 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与语言鉴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任务二 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的语句,反复朗读,对照所叙事件,谈谈你的看法。 活动二 学生在读课文,进行归纳总结 小组合作,查漏补缺 提前做好展示分工随时进行展示 针对不会的问题随时准备提出质疑或解答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以及对课文的理解。任务三 再读文章开头和结尾部分,说说这两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活动三 1、学生带着导学问题,认真阅读课文, 2、学生再读课文,进行归纳总结 3、小组合作,查漏补缺,随时展示 4、针对不会的问题随时准备提出质疑或解答 培养学生的大局观,跳出文章看布局,学会作者的首尾呼应。课 堂 总 结 (5分钟) 你读了文章的初步感受是什么? 我们通过几件小事,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事事躬行,严于律己、力求完美,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待人宽厚的过人品行,令人追思景仰。 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板 书 设 计 叶圣 修改文章 严于律己 陶先 恭送客人 生二 真诚复信 宽以待人 三事课后:作业布置、总结反思。课 后 作 业 完成练习册:课前任务包学 生 表 现教 后 反 思 知识掌握程度:教学存在问题:后期改进措施:第二课时核心素养 思维发展与提升::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教学重点 在人物刻画方面,用具体的典型事例进行记叙,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教学难点 学习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律己严的过人品性。课前:自主预习、再读课文。环节名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课 前 预 习 (20分钟) 1、教师播放朗诵,指导学生扫清字词障碍。 2、播放PPT上的导学卡内容。 3、在学生预习过程中点拨学生 1.作者在记叙的同时也写出了很多议论性语句,找一找你认为含义丰富的句子 。 2.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的呢?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3.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你认为这种主张有没有道理? 1、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做好字词温习,为第二天上台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收集学情 二次备课 根据学生预习任务完成情况调整教学内容。课中:交流展示,合作探究。情 境 导 入 (5分钟) 上节课,我们通过几件小事,感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品行,令人追思景仰。本节课我们将从作者情感这一角度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复习导入 针对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复习提问,为这节课做铺垫。 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以及学生的课后复习情况。文 本 研 读 (30钟) 任务一 .作者在记叙的同时也写出了很多议论性语句,找一找你认为含义丰富的句子 。 活动一 学生阅读课本,圈画出相应的句 子。 小组合作,验证结果,查漏补缺 小组讨论,准备展示 考察学生的信息少选能力及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任务二 一件件小事却蕴含着先生的种种美德,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特点写出来的呢?这么写有什么好处呢? 活动二 1、针对选出的句子分析,说出选出的理由 2、小组合作,相互探讨 3、小组讨论,准备展示 考察学生人物形象分析能力,以及语言组织能力。任务三 .作者在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表述叶圣陶先生的语文主张?这种风格具体讲的是什么?你认为这种主张有没有道理? 活动三 1、学生在读课文,进行归纳总结 2、小组合作,查漏补缺 3、提前做好展示分工随时进行展示 4、针对不会的问题随时准备提出质疑或解答 考察学生阅读、语言鉴赏能力。课 堂 总 结 (5分钟) 你是如何看叶圣陶的? 作者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记述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忠厚长者独具而可贵的精神风貌,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景仰和深切的怀念之情 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板 书 设 计课后:作业布置、总结反思。课 后 作 业 背诵课文 完成练习册:课中研学部分学 生 表 现教 后 反 思 知识掌握程度:教学存在问题:后期改进措施:知识链接: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期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技巧日臻圆熟。叶圣陶还是中国现代童话创作的拓荒者,著有我国第一部童话集《稻草人》。写作背景:作者和叶圣陶都是著名的语文学家,二人有多年的交往,感情深厚,亦师亦友。1988年叶圣陶先生辞世,三个月后,作者就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自己对叶圣陶先生的怀念与赞美之情。作者简介:学名张璿。学者、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代表作品有《负暄琐话》等。是二十世纪末未名湖畔三雅士之一,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拓展探究很现代的叶圣陶记得第一次去拜访叶圣陶老人,是33年前的1979年初秋,北京香山红林尽染的时节。年已九十三岁、霜雪毛发、皑亮白眉、银白胡子的他,精神仍健旺,侃侃而谈,有条不紊,保有中国旧时文人的气派和风范。第一次见面,他便向我表示,他近来阅读当前出版的书籍和报刊,发现错字、别字不少,这是他过去罕见的。他还特别提到香港的报刊——叶老所阅读的报刊和书籍中,包括香港及海外出版物。叶老忧心忡忡地说,这可要贻误读者啊!叶老说他在商务印书馆当过校对和编辑。商务出过不少青少年知识读物,如《万有文库》等,还有教科书,都不容许有错别字,否则便会“误人子弟”。他说,他所身处年代的出版工作,除了编辑外,校对是一项顶重要的职务,所以旧时的出版物,在封面或扉页或版权页上,都注有“校勘者”的名字,以示郑重。作为一个长期在编辑行业工作的笔者,听罢不禁为之肃然起敬。叶圣陶在1923年当商务印书馆的编辑之前,已有长达11年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更难得的是叶圣陶虽然是一个德高望重的学者和作家,但一点也不抱残守缺和固步自封。在中国内地,他是第一个提出“易读法”的人。他还亲自撰写文章指出:“现在大家都忙,挤出点时间来不怎么容易。如果只花半小时光景就能读完一篇,读完之后又觉得有所得,很有些回味,引起了好些联想,这简直是一种享受。”其实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朱自清便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等书。他强调:“就学习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 “略读既以训练读书为目标,自当要求他们速读,读得快。”速读、易读法,在西方已有逾百年历史,叶圣陶却是最早把这种现代的阅读方式介绍到中国的人。在新文学作家中,叶圣陶是很重视社会效益和读者效应的作家。他一再强调,在教学上,教师眼中要“以学生为本位”;编辑眼中要有读者,作为一个编辑,在编书前要“为读者着想”;作为一个作者,在“写作之前为读者着想,写作之中为读者着想,写完之后还是为读者着想。心里老记着读者才能凭借写在纸上的文字,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传达给读者,与读者交心”。这些观点可谓充满着时代活力。叶圣陶之重视社会效益、“为读者着想”,并不是无的放矢,一味追求市场效益和迎合读者的口味。相反地,他是以严谨的编辑态度和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待的。他自己便以身作则。叶圣陶写了不少作品是针对青少年读者的,如《稻草人》《皇帝的新衣》《古代英雄的石像》等童话,都言之有物、文情并茂,中年以上的读者至今耳熟能详。叶圣陶文笔练迭,文章结构严谨完整,语言均经精工提炼。他自称后期“斟酌字句的癖习越来越深”,不愧为语言大师。叶圣陶与弘一大师过往甚密,他的书法以清秀脱俗见称,我曾写信向他求一帧墨宝。1980年夏,叶圣陶托友人捎给我一帧条幅,那是他誊写的稼轩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难能可贵的是,九十多岁的老人,仍然写得一手工整方正的小楷,一点也不马虎。“好比一个谦恭温良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自有一股亲和力。1.文章开头对叶圣陶的肖像描写有什么作用?2.文章结尾部分作者为什么要写叶圣陶送自己一帧《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条幅?3.选文的标题中,为什么说叶圣陶是“很现代的”?4.你认为叶圣陶的创作有哪些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