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训练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1949年7月,新政治协商合议辩备会向全社会征求国旗设计方案,在一个月零五天时间里,共收到来自国内外的应征稿件1920件,图案2992幅。这一现象反映人民( )A.绘画能力较强 B.热切盼望新中国成立C.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D.积极巩固新生政权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建国初期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刑法》C.《共同纲领》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下图是去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某一活动标识,标识上有“1949—2019”的字样。它纪念的历史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C.抗美援朝战争 D.土地改革的完成4.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史实是(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新疆和平解放 C.西藏和平解放 D.开国大典5.“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个旧时代,开始了一个新时代,中国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根本性变化”表现在( )A.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B.全境解放、祖国统一C.民族振兴、国家富强 D.经济繁荣、文化昌盛6.西藏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 )A.60周年 B.65周年 C.70周年 D.75周年7.某记者在报道中写道:“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材料中”消息”是指( )A.开国大典的举行 B.渡江战役的胜利C.西藏和平解放 D.海南岛获得解放8.新中国成立初期起过临时宪法作用的重要文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C.《共同纲领》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9.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对民主人士黄炎培说:它是由全国各党派一起千斟万酌制定的,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剧本”。被周恩来称为“剧本”,起临时宪法作用的是(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0.以下能证明“自古以来西藏与中央政府友好交往,中央政府有效管辖西藏”这一观点的史实有( )①唐朝时将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②清政府确立“金瓶掣签”制度③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④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放军进驻拉萨①②③④ B.①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1.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美国悍然派兵侵略朝鲜。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一直打到中国边境鸭绿江边;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美国第七舰队入侵中国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以上材料说明了中国的抗美援朝是( )A. 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B. 联合国维护和平的行动C. 中美之间的战略大决战 D. 阻止美军侵台的战争12. 右图是小明制作的一张知识卡片,卡片中的空白处应是( )A.南京解放 B.北平和平解放C.西藏和平解放 D.抗美援朝时间:1951年 事件:__________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3. 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为了不暴露目标,忍受着烈火灼烧的剧痛,坚持在潜伏地点一动不动,直至牺牲,从而确保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这里的“他”是( )A. 陈化成 B. 聂士成 C. 邱少云 D. 黄继光14. 彭德怀在自述中写道:“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有力地证明了这一观点的历史事件是( )A. 抗日战争胜利 B. 解放战争胜利C. 抗美援朝胜利 D. 昌都战役胜利15.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下面四组人物,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 王进喜 黄继光 B. 黄继光 董存瑞C. 黄继光 邱少云 D. 邱少云 董存瑞 16.美国上将克拉克在签字时哀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下面哪幅历史图片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刻( ) A B C D 17.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⑤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18.抗美援朝战争“打败美帝野心狼”,中国人民也付出巨大牺牲,这场战争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是( ) ①打击了美国的嚣张气焰 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 ④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9.新中国成立时,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是( ) A.得到土地 B.反腐败 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实现工业化 20.右图农民所作所为的依据是( ) 四川金堂县贫农分到土地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中共“八大”决议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材料二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的正确道路,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材料一中的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的什么?(2)结合材料一,谈谈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特点。(3)材料二中的“正确道路”指什么道路?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取得了最重大的胜利,从此中华民族走向了伟大复兴之路,开始追寻中国梦,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请问这个最重大的胜利指什么?(4)对比材料一二,你得出什么结论?22.图片见证历史,图片诉说历史。阅读图片,回答问题。(1)请你分别写出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2)图一的事件之后,中国人民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3)图二中涌现出哪些“最可爱的人”?(举两例)(4)图三运动使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2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历史 时期 基本目的 主要内容 相应的政策法规土地 革命 时期 调动农民支援革命战争和进行根据地建设的积极性 在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债务,分配田地 《兴国土地法》和土地革命的路线抗日 战争 时期 夺取抗战胜利,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开明地主,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战的积极性 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团结了地主一同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路线解放 战争 时期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获得人民支持,保证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 在解放区实行土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及半封建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五四指示》《中国土地法大纲》建国 初期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巩固新生政权。 在解放区和新解放区实行土改,没收地主的土地,使广大无地少地的农民获得土地,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写出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时间。(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体现材料主题;史论结合,论述条理清楚。)答案1-5BCACA 6-10CCCBD 11-15ACCCC 16-20BCAAC21.(1)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2)特点:由学技术到政治制度,到思想文化,由浅入深,不断进步(3)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重大 胜利:1949年新中国成立等等(4)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道路,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所以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2.(1)开国大典(或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土地改革。(2)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3)黄继光,邱少云。(4)由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23. (1)1952年底。(2)示例:观点1:中国共产党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制定和实施了不同的土地政策。论述: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最迫切的问题。在土地革命时期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停止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把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1947年又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和半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贯彻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者,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1950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中共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依据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始终以农民阶级的利益为重。观点2:制定和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必须以广大农民群众对土地的需求为准绳。(论述略)观点3:制定和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必须始终坚持把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目标(始终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农村土地政策好坏的标准)。(论述略)观点4:制定和调整农村土地政策必须以法律法规为手段,增强农民对土地的稳定感和权属感。(论述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