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主观题专项突破:文言文断句(真题解析+练习与答案)真 题 解 析【2023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节选】……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①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②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坦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直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子鲋:即孔鲋,孔子八世孙。②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注释较原题有调整)10.材料二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非子书 A 云夫子 B 善之 C 引 D 以张本 E 然 F 后难之 G 岂有 H 不似哉?(“画横线”原题中为“画波浪线”)答案与解题思路【答案】C E G【解题思路】从解题角度看,我们仍然要找到不变应对万变的思路,形成这种思路的基础就是:确保“不读破句,保持局部句意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可以遵循这几步来解题。首先要浏览原文不加标点无停顿的原句,找出句中的动词,从而确定语句的大体意思,即:什么人在做什么事,什么人经历了什么,人物之间有哪些重要的关联。这个过程要先找到句中的动作,由动作推测动作的发出者。接着再到句中进行具体的比较,比较的重点放在间隔处的字词归上还是归下,通过不同归属方式来比较语意的连贯性。最后,筛选掉那些可断可不断的干扰位置,筛选的标准就是影响句意的完整表达与否。依据上述思路具体答题过程为:第一步,找出动词。先找出句中动词“云”“善”“引”“难”。第二步,建立句意与关系。第二步依据动词建立句子大意和人物关系:“韩非子评价孔子。评价孔子什么?孔子肯定这件事的行为,然后韩非子书中引述这件事,然后对这件事做出非难。”这句话的句意的确定需要结合前后文内容来澄清“引”的动作是韩非子发出的,“难”的动作是韩非子对孔子。这就涉及对前后文“小语境”中的人物关系的认识。这是考生需要着重训练的基本功。将人物关系确定下来,就可以依据动词把需要断句的句子“意译”成一段直白的语句(如上文所述)。第三步,确认断句。最后,基于这段直白而准确的认识选择必须断句的位。现在动词附近找,又要确保不能“破句”。故:A处之前只是一个独立名词,此处不可断。B处若断句,整个句意不完整,也不可断。C处断句则保持了韩非子书中对孔子的描述,确保了一个独立的意思,该处是正确点断处。D处在动词“引”之后,若要在动词后断句则要确认动词对象(宾语)省略且表达完整意思,但该处的“引”显然没有讲清楚“引述什么”,意思不完整,不可断。E处之前形成一个连贯语句:“引以为张本”,有动词,有宾语,说韩非子在书中将孔子的称善这件事引述为一个材料。该处需要断。F处“然”与“后”若分开,表述转折,如果不分开表示顺承,根据接下去的动词“难”可以推断,韩非子书中是先引述孔子的言论接着再提出非难,所以这里是顺承关系,因此不应当断。G处之前已经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然后难之”,接着指出其错误加以责难。依据保持句子完整性的原则,此处应当断句,确保分句的独立性。最后是H处,“岂有”的“有”应当接上具体内容,否则句子不完整,因此该处不应断句,要与最后形成衔接,传递完整意思:“哪有不成立”的。因此,正确答案应是:C E G三处断句。【参考译文】陈国有个武将,对子鲋说:“韩非子制定的法律,有太多和夫子的理论截然不同之处。我经常探索他们的意图并比对他们的行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们在止恶劝善这方面,韩氏未必是错的,孔氏也未必完全正确。像韩非这样的人,也是当世的圣人。”子鲋回答说:“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好事而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在言谈中一定引经据典来自我修饰,援引圣贤的事例来标榜自我贤能,想要获得民众的信任从而传播他的说辞。像诸子的著作,其中的义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武将答应了。子鲋说:“从前赵国和韩国一起攻打知氏,赵襄子先奖赏臣子然后才有战果。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然而这其实是欺骗。如何能够证明这一点呢?早年我国先君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去世,直到哀公二十七年时荀瑶与韩国、赵国、魏国攻打郑国,遇到了陈坦而返回,而这时夫子已经去世了十一年,而晋四卿都还活着。后来在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个事件之间相隔很久,韩非子竟然提到了它们,没有一点惭愧之意。所以世上有很多无事生非的人,这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这些旁门左道的道理保持沉默、不去听取诸子的言说已经很久了。而你却使用以测日影的仪器来测量天空,用手指来测量深渊,失明于大道而不觉悟,相信谎言而怀疑圣人,恐怕不是我所期望的。”对 点 练 习01【原文】桓公曰:“成民之事若何?”管子对曰:“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公曰:“处士、农、工、商若何?”管子对曰:“昔圣王之处士也,使就闲燕;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节选自《国语译注·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四A民B者C勿D使E杂F处G杂H处I则J其K言L哤M其N事O易02【原文】臣闻五色令人目不明,五音令人耳不聪。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胥闻越王句践昼书不倦,晦诵竟旦,聚死臣数万,是人不死,必得其愿。(节选自《越绝书·第十二卷》)文中画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桀 A 易 B 汤 C 而 D 灭 E 纣 F 易 G 周 H 文 I 而 J 亡 K 大 L 王 M 受 N 之 O 后 P 必 Q 有 R 殃03【原文】初,选人李公义陈言,请为铁龙爪以浚河。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节选自《贾氏谭录·涑水记闻》)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其A 法B 用C 铁D 数E 斤F 为G 龙H 爪I 形J 沈K 之L 水M 底N 系O 絙P 以Q 船R 曳S 之T 而U 行04【原文】庄王曰:“古者杅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君子笃于礼,薄于利;要其人,不要其土;告从不赦,不祥;强不凌弱。”(节选自《春秋繁录·王道第六》,有删改)文中划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写出正确答案的序号。(3分)古者D杅E不F穿G皮H不I蠹J不K出L四方05【原文】王召赵胜、赵禹而告之曰:“韩不能守上党,今其守以与寡人,有城市之邑七十。”二人对曰:“用兵逾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乃使赵胜往受地。(节选自《战国策·秦王谓公》,有删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正确答案标号上打“√”。(3分)用A兵B逾C年D未E得F一G城H今I坐J而K得L城M此N大O利P也。【参 考 答 案】1.C G M 【解析】由大到小倒推法:①两个杂处明显要断开;②“其言哤其事易”,对称法断开;③“四民者”,提顿,断开。【断句】四民者,勿使杂处。杂处则其言哤,其事易。【句意】桓公问:“怎样使百姓各就其业呢?”管仲回答说:“士、农、工、商,不要让他们混杂居住。混杂居住会使他们相互干扰,工作不安心。”桓公问:“怎样来安排士、农、工、商的住地呢?”管仲回答说:“过去圣王把士人的住处安排在清静的地方,把工匠的住处安排在官府,把商人的住处安排在市场;把农民的住处安排在田野。2.E K O 【解析】“……而灭”……而亡”,两处句式一致,其后断开。“大王受之”与“后必有殃”构成假设复句,其问断开。易:轻视。周文:即周文王。【断句】桀易汤而灭,纣易周文而亡。大王受之,后必有殃。【句意】我听说多看五色会使人眼睛看不清,多听五音会让人耳朵听不清。夏桀轻视汤,就火亡了;商纣轻视周文王,也灭亡了。君王如果接受(这两个女子),以后一定会有灾祸的。我听说越王勾践白日不停地起草文件,晚上又往往述诵到天亮,他聚集了几万名敢死之士;这个人不死,一定能实现他的愿望的。3.J N P【解析】抓住几个动词“为、沉、系、曳”,根据这几个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此题就迎刃而解。注意动宾结构,不可点断。“铁 (数斤) ”是中心语十数量定语,定语后置句,中间不可断。[用铁数斤][以船]介宾结构,不可点断。在句中均为状语成分,其后不点断。【断句】其法用铁数斤为龙爪形,沈之水底,系絙,以船曳之而行。【句意】他的方法是用数斤铁铸成龙爪形,(把铁龙爪)沉到河中,(在船尾)拴上大绳索,用船拖着铁龙爪前行(让水中的铁爪勾起淤泥)。4.D G J【解析】“杅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三个“不”是主语“古者”的三个动作状态(做谓语),分别断开。【断句】吾闻之,古者盂不穿,皮不蠹,不出四方。【句意】庄王说:“古时候,水盂不破,皮裘不损坏,就不去四处经营,因此君子重视礼义而轻视财利,要的是对方服罪而不贪图对方的领土,人家表示服从还不放过人家,那是存心不良,我如果靠存心不良在天下立足,那么灾祸随时会降临到我身上了。”5.D H M【解析】找动宾结构,两个“得城”后断开。再找一处,“用兵逾年”,是下面发表议论的前提条件,断开。【断句】用兵逾年,未得一城;今坐而得城,此大利也。【句意】赵王召见赵胜、赵禹,对他们说:“韩国守不住上党,如今其郡守把城献予寡人,共有十七座城邑。”二人回答说:“连年用兵,没有得到一座城池,如今安坐就能获得城邑,这是十分有利的事啊。”于是赵王派赵胜去接受土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