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3课 古代印度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重压下的文明)教学目标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0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及孔雀王朝的概况;知道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特点;知道佛教的创立及传播状况。(史料实证、唯物史观)02.利用世界古代文明中心示意图,了解古印度文明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归纳大河文明的产生于地理环境的关系,分析古印度成为文明古国的原因。(时空观念、历史解释)03.正确认识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化特征。(家国情怀)印度种姓制度的内容与影响;佛教的兴起。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影响;对印度种姓制度和佛教的认识。2022课标素养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新知导入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词。这座宏伟的陵墓,正如万里长城一样,浓缩着一个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的灿烂文化。那么,印度的文明是从何时开始,又有哪些文明成就呢 这一切都与我们要学的新课有关,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印度》。泰姬陵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泰姬陵吗 你们知道泰姬陵在哪里吗 泰姬陵(Taj Mahal ),是印度知名度最高的古迹之一,世界文化遗产,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泰姬陵全称为"泰姬·玛哈尔陵",是一座白色大理石建成的巨大陵墓清真寺,是莫卧儿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他心爱的妃子于1631年至1648年在阿格拉而建的。位于今印度距新德里200多公里外的北方邦的阿格拉(Agra)城内,亚穆纳河右侧。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泰姬陵是印度穆斯林艺术最完美的瑰宝,是世界遗产中的经典杰作之一,被誉为"完美建筑",又有"印度明珠"的美誉。新知讲解目标导学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根据《古代印度示意图》,识别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结合教材内容,说一说古代印度早期文明得以发展有哪些自然条件?古代印度示意图今天的南亚次大陆。发源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今巴基斯坦境内,入阿拉伯海,水量丰沛。季风气候,温润宜居。优渥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有利于早期文明的诞生。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印度河时空观念历史解释气候温暖湿润。河流(印度河和恒河)定期泛滥,土壤肥沃。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农业发达(一)地理环境新知讲解“南亚次大陆”的含义?知道古今印度的区别。古代印度示意图古印度在南亚次大陆印度河与恒河流域。南亚次大陆,国际通称印度次大陆,是喜马拉雅山脉以南的一大片半岛形的陆地,是亚洲大陆的南延部分。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以及斯里兰卡等国。古代印度地理范围要比现在的印度大。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时空观念现今印度现今印度示意图古印度(一)地理环境历史解释新知讲解古代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分布地域、自然环境、遗址及其存在时间。哈拉帕城市遗址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哈拉帕城市遗址摩亨佐·达罗城市遗址兴起:哈拉帕、摩亨佐·达罗早期文明遗址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哈拉帕和摩亨佐 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纪——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而长期不为人所知。1、早期文明(二)发展历程新知讲解哈拉帕谷仓遗址哈拉帕,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遗址。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其范围西起伊朗边境,东近德里,北及喜马拉雅山南麓,南临阿拉伯海,估计占地130万平方公里,呈巨大的三角形,可称世界上面积最广的青铜文化。考古学家在此发现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的青铜器文化遗物,包括火砖建筑、下水道、工具、陶器、艺术品等。有卫城。还发现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符号,迄今尚未完成解读。史料实证摩亨佐-达罗,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又称“死丘”或“死亡之丘”,(位于今巴基斯坦)时间为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占地260公顷,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四周建有高耸的塔楼。城内有大浴池、大粮仓、宽敞的会议厅以及其他许多公共建筑。古城还有宽阔的大道、合理配置的小巷、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精致的汲水井等。城市总体规划先进科学,在当时可谓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很多人将其称为“青铜时代的曼哈顿”。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早期文明新知讲解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雅利安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的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取代了印度原有文明,印度历史进入“吠陀”时代。征服者称自己是“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时空观念2、国家产生新知讲解鼎盛时期孔雀王朝统治时期,印度基本实现统一,达到鼎盛。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3、鼎盛时期(孔雀王朝)前324年——前187年阿育王时间:国王: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年到约公元前187年)是古印度摩揭陀国著名的奴隶制王朝,因其创建者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族而得名。华氏城古史籍记载,华氏城长约15公里,宽约2.8公里,城周围环有宽阔壕沟,护城墙有570座城楼和64座城门。皇宫花园养着孔雀,绿树成荫。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6年在位) ,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后来阿育王认识到依靠杀戮不能巩固统治,必须征服人心,于是,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皈依佛教,从此戒除杀生。新知讲解家国情怀衰落古印度文明没有延续下去后雅利安人衰落,印度分裂为一个个小国,被正在崛起的波斯帝国攻占,后波斯帝国又被马其顿王国打败。印度文明由此没有持续下来,亚非四大文明只有中国文明得以延续。4、文明的湮灭思考:你认为古印度文明消失的原因是什么?时空观念雅利安人入侵说:雅利安人入侵使城市遭到破坏,居民大批被杀,余者逃散,城市荒废。天灾说:由于地震或特大洪水而致使印度河流域文明毁灭。环境说:由于生态环境遭破坏,不利于居民生存,迫使居民向周边及恒河流域迁徙,造成文化衰亡。新知讲解史料实证古印度的主要文明成就宗教文字数学——阿育王石柱——阿旃(zhan)陀石窟印章文字阿拉伯数字佛教建筑星移斗转,逝者如斯,古印度的文明已成为过去,但“失落的文明”魅力犹存——(三)文明成就——泰姬陵新知讲解种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普遍存在的一种以血统论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其中以印度最为严重。又称贱籍制度、印度卡斯特体系。种姓制度以统治阶层为中心,划分出许多以职业为基础的内婚制群体,即种姓。各种姓依所居地区不同而划分成许多次种姓,这些次种姓内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许多聚落种姓,这些聚落种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层层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的社会体系。因此,种姓制度涵盖印度社会绝大多数的群体,并与印度的社会体制、宇宙观、宗教与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可说是传统印度最重要的社会制度与规范。当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与当地居民相比,雅利安人人数并不占优势,他们又是如何巩固自身的统治的呢?历史解释播放视频目标导学二、森严的种姓制度1、种姓制度的由来“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称“瓦尔那”,意为肤色。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新知讲解【自主学习】结合视频与课文内容填写以下表格。等级 名称 社会阶层 职责和义务第一等级第二等级第三等级第四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僧侣、贵族武士、官吏、国王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非雅利安人,被征服者和贫困破产者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供养前两个等级。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掌管祭祀,人民精神生活的统治者。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国家的世俗统治者。2、种姓制度的内容四个等级之外,还有最卑贱的“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在社会上遭到歧视和凌辱。(亦称达利特)。各等级间职业世袭,互不通婚,界限森严,甚至不能共食、共住。新知讲解3、种姓制度的特点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种姓制度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世代相袭。低等级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界限森严职业世袭实行内婚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阅读图文材料,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种姓制度的特点。“凡兹四姓,清浊殊流;婚娶通亲,飞伏异路;内外宗枝,姻媾不杂。“——《大唐西域记 印度总述》新知讲解4、种姓制度的本质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神话贵族的出身,保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制度新知讲解5、种姓制度的影响①在一定程度上为种姓内成员提供了保护,印度人产生安于现状的平和心态,有利于维护统治和社会安定;(积极影响)②种姓制度把印度人分为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制造种姓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维护社会不平等,社会矛盾尖锐;使下层劳动人民备受压迫和歧视,延缓社会发展进程。(消极影响)贫富悬殊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激化了社会矛盾佛教产生背景种姓制度引发暴乱不断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新知讲解6、今天的种姓制度材料:印度独立以后,废除了种姓制度,印度宪法明文规定不准阶级歧视。但是种姓制度对今天的印度社会特别是印度农村仍然保留着巨大的影响。种姓层级最高的婆罗门不及人口的4%,却占有七成的司法权及接近半数的国会席次。就算在天灾时,贱民亦饱受歧视,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印度比哈尔邦的阿拉里亚发生水灾,然而由于阿拉里亚为贱民的集中地,灾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协助,令大量灾民死于水灾当中。另外,一份旨在展现印度长期受歧视种姓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数据表明:在2001年,印度全年平均识字率为63%,而最低种姓的识字率却只有55%。最低种姓儿童疫苗注射水平2001年为4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个百分点。在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间,最低种姓的贫困率从49%降至39%,虽然降幅大于全国平均的8%,但其还是要高出2005年的全国平均值27%。印度被种姓制度烙下了深深印迹,复杂又徘徊着前进。复杂的国情与沿袭了几千年的种姓制度,使得印度在发展的道路上步履艰难而又缓慢,充满着矛盾与坎坷……历史解释你有何和感悟?新知讲解1、佛教的创立目标导学三、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古印度西汉末年,佛教通过古代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境内,唐朝时,玄奘西行天竺(即古代印度)取经,为中国佛教发展作出重大贡献。那么,佛教是怎样产生的 众生皆苦 佛教缘起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释迦族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释迦牟尼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种苦恼,加上释迦族姓面临灭族的战争威胁,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先在波罗奈城鹿野苑向其侍从阿若憍陈如等5人说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进行传教,并组成传教的僧团,奠定国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传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称为十大弟子。80岁时于拘尸那迦城逝世。新知讲解1、佛教的创立01、公元前6世纪 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02、背景:种姓制度造成社会不平等,低种姓人民生活困苦。03、地点:古印度播放视频观看视频,结合教材,梳理佛教创立的概况。重要节日:浴佛节、腊八节、涅槃节新知讲解2、主要教义与影响材料一:五蕴说:佛陀认为,众生都是由色(物质积聚)、受(感受)、想(知觉)、行(意志)、识(精神活动)五种因素积聚而成。——摘编自易宁《走进古印度文明》材料二:四谛(真理)说:苦谛(人生各种痛苦)、集谛(引起痛苦的原因)、灭谛(断灭一切世俗痛苦)、道谛(解脱痛苦的途径)四种因素积聚而成。人的一生本质是痛苦的,痛苦来源于个人的欲望,人只有克服了所有这些欲望,才能获得宁静的生活。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佛教怎样的思想主张?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材料一中佛教提出“众生平等”,获得下层人民的支持;材料二中佛教主张人民“忍耐顺从”,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通过这两种思想主张,佛教信众日益增多,一度成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实质是古代印度统治者维护其统治的工具。(1)教义:(2)影响:佛教宣扬“众生平等”思想,只存在于虚幻的世界中,它是为迎合长期遭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同时,佛教宣扬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佛教反对婆罗门特权,但不反对奴隶制,成为统治者麻痹人民的工具。新知讲解3、佛教的传播播放视频佛教的传播示意图,通过视频和传播图简单描画出传播路线简图。说一说佛教传播情况:新知讲解3、佛教的传播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中国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影响: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新知讲解4、佛教的影响:结合图片和所学知识,想一想:古印度文明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说明了什么?你有何感悟?说明佛教已传播到朝鲜、日本、泰国等地,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佛教已成为世界性宗教。印度文明多姿多彩、繁荣灿烂;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及世界和平发展;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知识拓展1193年突厥人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标志着佛教在印度的消亡。那烂陀寺失去昔日的光辉,并渐渐被人遗忘,变成废墟。佛教的衰落印度教 82%伊斯兰教 12%基督教 2.32%锡克教 1.99%耆那教 0.41%佛教 0.77%其他宗教 0.43%核心素养通过列表对比,发现古代文明的特征,并说说感受。都是大河文明的古代文明具有多元化特征,世界文明由此丰富多彩。家国情怀古代文明 产生时间 诞生地 主要文明标志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中国约公元前3500年约公元前3500年约公元前23世纪约公元前21世纪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金字塔、象形文字、太阳历《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制种姓制度、佛教、梵文、阿拉伯数字甲骨文、青铜器、分封制核心素养毗湿奴立像释迦牟尼像毗湿奴第九化身佛陀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自吠陀时代至今的3000 多年以来,印度民族的统一来自于共同的宗教信仰 ,而不是来自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领悟。——中村元《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课堂总结进入文明时代公元前2500年后来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3世纪不久后出现城市国家雅利安人入侵建立国家印度半岛逐渐统一孔雀王朝,基本统一半岛再次分裂归纳古代印度历史的发展板书设计佛教阿拉伯数字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发展历程代表早期文明——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1500年鼎盛——孔雀王朝土壤水源种姓制度巩固统治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反对婆罗门特权影响作业布置1.如图是亚非两大文明古国,在其古文明发展史上有诸多相似点,关于它们相似点的论述,正确的是A.发源于世界著名大河流域B.产生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宗教C.公元前36世纪时出现了国家D.打败了外族入侵延续了文明2.古代印度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作为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印度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下列与印度相关的古代文明成就是A.帕特农神庙 B.《汉谟拉比法典》C.公历的产生 D.发明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AD作业布置3.“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 B.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4.公元前6世纪时,释迦牟尼创立宗教,反对婆罗门种姓的优越地位,提出“众生平等”, 力图在宗教领域内破除种姓之间的严格界限。他认为,种姓之间没有贵贱之分,看人不应分种姓出身,应看其行为和才能。与上述材料相关的宗教是A.佛教 B.道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BA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佛教的传播.mp4 佛教的诞生.mp4 种姓制度.mp4 第3课 古代印度【大单元教学课件】2023-2024学年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