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二单元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第4课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 学习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阅读文本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挖掘人物亮点,了解人物通讯的基本写作特点,掌握阅读人物通讯的一般方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理解并感悟张秉贵的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人物的品格和精神应作为一种文化和传统不断传承与发扬。【知识导学】 一、背景介绍张秉贵(1918—1987),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文是《北京日报》记者在1977年采访张秉贵同志后写的通讯。 张秉贵在平凡而光荣的岗位上,将旁人眼中简单的售货升华成为一门服务的艺术。钟扬事迹:立心天地厚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颁奖辞: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人 物 通 讯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 人 物 通 讯分类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这样三种类型: 传记式:其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现在也很常见。 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人 物 卡 片因篇幅所限,卡片一般不能详尽地写出人物的一生,只是大致介绍他(她)的生平经历,比较全面的展示他(她)的主要思想性格特征。卡片内容主要包括:人物姓名、生平典型的事例、性格品质、他人的评价等。设计人物卡片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任务活动一 阅读全文,整体感知,筛选概括※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编制“人物卡片要求包含以下内容:人物姓名,职业成就,人生状态(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外部评价、典型事件、个性话语等),作者评价。可适当摘抄原文。梳人 物 卡 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编制“人物卡片要求包含以下内容:人物姓名,职业成就,人生状态(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外部评价、典型事件、个性话语等),作者评价。可适当摘抄原文。人物大事记人物姓名职业成就人生状态 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外部评价典型事件个性话语作者评价人物大事记人物姓名 张秉贵职业成就 百货大楼糖果柜售货员,全国劳动模范人生状态 行为习惯 人有精神,动作迅速,接待顾客热情,业务水平过硬思想观念 为革命站柜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外部评价 “让人心里暖乎乎的”“体贴入微”“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典型事件 热情周到地接待带孩子的女顾客、有急事的顾客、“气呼呼”的顾客、“面带病容”的顾客,花费时间、精力、金钱学习了解自己所售卖的商品,赢得爱戴和尊敬个性话语 “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遇到个别顾客冷,绝不能以冷对冷,而要以热对冷,变冷为热。”“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作者评价 没有直接评价,而是借让他擦擦汗、喝喝水的顾客,为他拿来凳子的厨房里大师傅以及新疆、辽宁等全国各地得知张秉贵事迹之后给他写信的人民群众、写诗青年农民,让我们感受到张秉贵心里的这一团火,温暖了太多的心。人物大事记人物姓名 钟扬职业成就 植物学家、科普达人、援藏干部、教育专家人生状态 行为习惯 外向热情、雷厉风行、对生活品质不讲究,胆大、细腻,不计回报,有担当思想观念 不断探索自己生命高度和广度的边界外部评价 “暖”“有一种想把时间抢回来的劲头”典型事件 15岁考入中科大,旁听武大生物系课程,年纪轻轻成副局级干部,辞职到复旦当老师,成为援藏干部,在科普道路上持续前行,招收找不到合适导师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做研究生个性话语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先锋者为成功者奠定了基础,它们在生命的高度上应该是一致的。”“没事,我很好。”“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作者评价 在探寻生命的边界时,他甘愿成为一个先锋者任务活动二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任务导引细微之处见精神。细节描写是通讯报道中的重要元素,也是通讯报道中描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元。在通讯中,恰如其分的细节描写,可以深化主题,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可读性和真实性,它是通讯中最丰富的表情符号。 任务活动二 让人物跃然纸上——赏析人物通讯的细节描写文章在描写张秉贵的时候,选择了很多细节,试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示例1:张秉贵在柜台里“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下班后累得“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强烈的细节对比,突出张秉贵忘我的工作精神。 示例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遇到了什么不顾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心理描写与语言描写结合,揭示他的主动耐心、亲切和蔼,善于应对各种顾客。 示例3:他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表现他的细致周到。 示例4:忆往昔,看今天,他默默地想,现在我刚为人民做一点儿事,他们就把我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958年他入党后,想了又想,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心理描写,表现了他的成长过程。 总之,细节描写使内容更加真切感人,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阅读《*“探界者”钟扬》,找出细节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答案 原句: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赏析:这里运用细节描写,写出了钟扬在工作时的外表形象,“黑色双肩包”“磨白了的牛仔裤”“宽檐帽”,写出了他为了科研脚踏实地,在高原上不但探寻种子生命的边界,也在刷新自己生命的极限,突出了钟扬的奉献精神。试简要比较张秉贵与钟扬两位科学家身上体现出的高贵品质。《“探界者”钟扬》一文主要从五个方面体现科学家钟扬的高贵品质:①对国家,拯救国家、造福苍生;②对事业,无限热爱、执着追求;③对自己,俭朴将就、甘于奉献;④对学生,愿意教人、热爱学生;⑤对生命,探索意义、甘当先锋。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内涵。一团火,爱心之火,燃烧自己,温暖他人;一团火,匠心之火,专注品质,铸就经典;一团火,忠心之火,牢记使命,恪尽职守;一团火,星星之火,始于京华,光耀神州。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刻画人物的?2作者在刻画钟扬时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手法。①正面刻画:a.刻画人物语言。文章每一部分都有直接引用的钟扬的话,它们或是钟扬与别人对话,或是钟扬的演讲内容,或是钟扬写的文字。b.刻画人物行为、事迹。如不挑剔住房,赴西藏采集种子,热心科普事业等。②侧面刻画:a.通过他人之口讲述钟扬的事迹;b.运用对比衬托手法,如写钟扬不在意生活品质与致力于种子收集的对比,藏族同事对其“大胆”的评价等。1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的方法表现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1)先给哭闹的孩子一块糖,周围的顾客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2)张秉贵累得满头大汗时,顾客会让他先擦汗,甚至让他先休息一会儿。(3)他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赞扬,1977年以来就收到了200多封热情洋溢的信件。新时代涌现出很多英雄人物,他们在平凡岗位铸就新时代英雄精神,请课下搜集相关新闻,并注意总结优秀新闻选材的特点。可参照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答案 (示例)①雪线邮递员其美多吉情系邮政绿,永当螺丝钉,30年扎根雪域高原,传递着党对藏区的巨大关怀,把党中央和藏区百姓紧紧联系在一起。②在万米高空突然发生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紧急状况时,中国民航英雄机组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千钧一发之际化险为夷。③时代楷模曲建武毅然放弃仕途,来到大连海事大学,做一名普普通通的、没有任何行政级别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班级辅导员,传道,授业,解惑,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扑在了工作上,一片丹心育桃李,努力让每个孩子都有诗和远方。任务活动三 深入品读,把握内容,体会写法1找出文中写“一团火”的句子,分析文章的行文线索和结构特点,并说说文章为什么用《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作为标题。①收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像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 ②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贷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 ③张乘费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 ④您那感人肺腑的事迹,使我心中仿佛升起了一团火。 “一团火”的服务精神,是本文的线索。作品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为线索展开,贯穿全文。采用了彩线串珠式的结构方式,叙写老售货员生活中的平凡事迹,凸显了主人公具有“一团火”精神风貌,赞扬之情溢于文中。这种结构安排,起到概括故事情节,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构上的特点:倒叙写法。先点明张秉贵是劳动模范,再用丰富事例加以佐证,同时辅以插叙。买糖果的人形形色色,有老有少,有感激他、赞扬他的也有脾气爆、对他发火的,但是张秉贵始终用他“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的态度服务每一个人。这样安排更能突出这位劳动模范就如一团火,无论何时何境都能尽心尽力为人民服务,温暖众人心的美好精神品质。2你怎样理解题目中的“探界者”?钟扬在青藏高原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他一直在探索自己的边界,直到他生命戛然而止的那天。《“探界者”钟扬》一文采用导语加小标题的方式结构全篇,是典型的总分结构样式,相对更为完整。同时,紧紧围绕“探界者”这一写作重心组织材料,重点突出,中心更为集中。1百货大楼是张秉贵工作的地方,为人物提供了背景,突出了新闻的真实性。2百货大楼当时是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以此为背景,突出了张秉贵公频繁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刻苦专研的必要性,有利于加深读者对张秉贵的形象的理解。3百货大楼是张秉贵成长成熟的地方,有利于读者了解通讯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加深读者对张秉贵的认识,深化了新闻的主题。3百货大楼是这篇文章的新闻背景,请简要分析其作用。[鉴赏通讯中的个性化语言]言为心声,《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两篇文章,作者使用鲜明个性化语言,使张秉贵、钟扬这两个人物形象有种呼之欲出之感。两篇文章在个性化语言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试举例说明。答案 (1)《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抓住了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让张秉贵这一人物形象鲜活起来。如文中写到,有人问,难道张秉贵从来没遇到过不讲理的个别顾客?张秉贵说:“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遇到个别顾客冷,绝不能以冷对冷,而要以热对冷,变冷为热。”还有,有人问他:“难道你自己就没有过不顺心的事吗?”张秉贵回答:“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像解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这些富于个性化的语言,把一个和蔼可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大形象树立起来了。(2)《“探界者”钟扬》一文写的是复旦大学教授钟扬以“种子精神”投身科学实践的事迹,其个性化语言很好地体现了一位科学家的责任与担当。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说:“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为了采集“种子”,钟扬带着学生要到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钟扬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钟扬患脑溢血之后,医生、亲友、同事都劝钟扬不要再去西藏,而他说“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钟扬不顾身体健康,义无反顾地前往西藏采集“种子”,这就是科学家的信念和坚持。通过这些个性化语言,一位科学家的高大形象便呈现在读者面前。袁隆平、张秉贵、钟扬,他们三个人的工作岗位各不相同,但在他们身上却体现着许多共同的精神品质。请简要概括一下他们具有哪些共同的精神品质。答案 ①热爱本职工作,致力于做好本职工作;②有责任,有担当,有着崇高、远大的理想;③面对困难、挑战,不屈不挠,不懈奋斗;④主动探索,勇于实践;⑤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利用课文的相关材料,可以论证一些问题,如实践出真知,不迷信权威,创新精神,坚韧,合作,胆识,博爱与勇敢,捍卫真理,人类情怀,理想,追求不止,奉献价值观等等。请认真参读以下论证事例,结合课文可用论题,任选一角度,仿照写一段200字左右的议论语段。越挫越勇,追求不止曾让中国发起过一场浩大的绿色旋风的袁隆平,几十年默默的在农业科研领域中做出了伟大贡献,无疑是在向我们诠释着一份坚持,一份坚韧不拔,追求不止的感动。袁隆平能从一名农校普通老师跻身于科研界,其中最重要的是源于他那份追求,为人民为国家为社会谋幸福的理想,源于他那份追求不已的坚韧,他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无数次失败乃至失望和无数次的希望重生的艰巨过程,他始终不言放弃,他越挫越坚,是他那份坚韧让他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充满希望,以让他最终成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这位科学家,他对科研工作的不止追求,带来的是稻产量的飞跃提升,是全人类的共同富益,正是因为这种愈挫愈勇,追求不止的精神,使他成为真正的心灵富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