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范进中举》(第1课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范进中举》(第1课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范进中举
第1课时
  封建科举制度下,百姓有喜有悲,有苦有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范进中举的故事。
登科后
孟 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后来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知人论世
写作背景
  《儒林外史》大约成书于1750年,即吴敬梓50岁左右时。雍正、乾隆年间,清朝统治者在逐步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又大兴文字狱,以设博学鸿词科做诱饵,用考八股、开科举笼络士人,提倡以理学为统治思想,这些都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吴敬梓看透了这种黑暗的政治制度和腐朽的社会风气,他反对八股文,反对科举制度,不愿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也憎恶士人们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不满反映在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里。他以讽刺的手法,对这些丑恶的事物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的思想色彩。
知人论世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小说没有贯串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的,表现的是普通士人日常生活中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书中的大多数人物,熙熙而来,攘攘而去。或唯利是图,自甘下流;或貌似君子,内心卑污;或故弄玄虚,欺世盗名;或倚仗权势,横暴不法;或假作清高,实则鄙陋;或终老科场,迂腐可笑:他们全无读“圣贤书”的儒生应有的学识与品德,而是为功名利禄所颠倒,丑态毕露。
知识链接
儒林外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功名利禄对读书人灵魂的毒害,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并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张扬个性的贤者奇人,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知识链接
知识链接
明清科举
  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三级: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由于是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秋闱”。参加乡试的是秀才或监生,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也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举人,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知识链接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考中后统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三人为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为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为同进士出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明清科举
读准字音。
倒运(   )  带挈(   )  相公(   )
长亲(   )  星宿(   )  醺醺(   )
腆着(   )  簇拥(   )  拙病(   )
商酌(   )  报帖(   )  绾(    )
正音释义
dǎo
qiè
zhǎnɡ
xiù

tiǎn
xiàng
xūn
zhuō
tiě
zhuó
wǎn
读准字音。
桑梓(   )  侥幸(   )  行事(   )
啐(    )  讳(    )  锭子(   )
瘟(    )
正音释义

jiǎo
cuì
huì
wēn
háng
dìng
解释词语。
〔现世宝〕
〔带挈〕
〔体统〕
〔行事〕
〔见教〕
〔腆着〕
丢脸的家伙。现世,出丑、丢脸。
提携。在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
规矩。
行当,行业。
指教(我)。
挺着。
正音释义
解释词语。
〔狗血喷头〕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把与〕
〔夹七夹八〕
〔央及〕
形容骂得很凶,像在对方头上喷了狗血一样。
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不正派;不像样子。
拿给,送给。
形容说话乱七八糟,没有条理。
恳求,请求。
正音释义
解释词语。
〔不省人事〕
〔不由分说〕
〔拙病〕
〔桑梓〕
〔今非昔比〕
〔果不其然〕
指人昏迷,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意为不容人分辩、解释。
难治的病。
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代家乡。
现在不是过去能比得上的。多指形势、自然面貌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果然(强调不出所料)。
正音释义
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结合课文内容简要分析标题。
范进中举
封建社会的秀才参加乡试,考中后称为举人。
小说的主要人物。
点明事件:范进中举。
整体感知
2.阅读课文,找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主要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绅、老太太等。
  故事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不同的态度。
  社会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为范进中举前与中举后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范进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
  第二部分(第3~11段):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其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3.梳理课文故事情节,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整体感知
  3.梳理课文故事情节,给课文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第二部分(第3~11段):中举后。
  第一层(第3~9段):范进得知中举,喜极而疯,胡屠户将其打醒。
  第二层(第10~11段):张乡绅拜会,胡屠户受赠。
文本研读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众乡邻和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可谓截然不同。请分析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态度变化,并说说这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众生相。
人 物 范进中举前 范进中举后
胡屠户
众乡邻
张乡绅
骂范进现世宝、癞虾蟆、尖嘴猴腮、不三不四。高高在上并嫌弃女婿
不闻不问
不理不睬
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贺喜。夸范进才学高,品貌好,是天上星宿。不敢打骂。称贤婿老爷,低头扯后襟
奔走效力
殷勤送礼
拿蛋送酒
背米捉鸡
搬桌拿椅
送银送房
称兄道弟
  通过比较范进中举前后众人的态度变化,各色人物嫌贫爱富、趋炎附势、阿谀奉承的丑态跃然纸上。他们对权贵阿谀奉承,对寒士白眼相加。由此可见,读书人中举后便可享富贵,受尊敬,不中举则被人看不起。这深刻反映了当时趋炎附势的社会风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