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件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课件

资源简介

课件53张PPT。匈 奴西域各族越 族西南夷夫余开疆拓土一、与匈奴的关系 (一)秦与匈奴:1、匈奴的兴起: 第1段 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战国末年,……;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2、关系:第2段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 秦始皇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基础上,修筑城防,以抵御匈奴的侵扰。西起临洮,东到辽东万里长城北击匈奴修长城辽东临洮目的:
起止点:
抵御匈奴,维护国家统一——战争、和亲、再战争、再和亲白登之围单于和亲(二)汉与匈奴的关系:P58-59 (1)—(5)(1)汉初抵御匈奴 刘邦即位后不久(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率大军北上抵御匈奴,被困白登山,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白登之围”战争白登之围背景
内容
和亲(2)汉初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汉初抵御匈奴失败;汉初国力较弱西汉政府决定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汉朝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同时,汉朝每年赠送给匈奴大量财物,以暂时避免匈奴的侵扰。这种和亲政策持续了几十年。单于和亲,千秋万岁,安乐未央原因: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政策: 汉朝转而对匈奴采取攻势,几次派兵攻打匈奴,取得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迁徙百姓到这些地区居住垦荒,并设置了郡县,派驻军队,实施统治。再战(3)武帝时期,武力反击匈奴汉朝获胜的原因:(1)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到武帝时期国力强盛;
(2)汉武帝本人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
(3)卫青、霍去病等能力杰出。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匈奴大败,从此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西汉边境安定。
再和亲(4)武帝后,和亲与互市的局面 匈奴被击败后分裂为几部,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并同汉朝订立了和好盟约。昭君出塞的意义?
当时两族的最高统治者分别是谁?位于呼和浩特的昭君墓(5)东汉与匈奴的关系:南匈奴:同汉朝友好,逐步南迁北匈奴:侵犯东汉边境,战败,部分西迁,逐步从蒙古草原消失。
汉匈汉朝文化、铁器、铜器……驴、骡、骆驼;乐器、歌舞、体育活动:摔跤、赛马文化交流汉匈文明在碰撞中交融。(1)两汉时期匈奴与内地汉族政权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之争,不存在侵略与反侵略之分,只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别。
(2) 两汉与匈奴的战争是由于匈奴对中原抢掠引起的,匈奴对中原抢掠是非正义的,两汉对匈奴的战争具有反掠夺反奴役的性质。1.如何认识汉匈战争的性质?(1)在汉初国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采取对匈奴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选择。
(2)汉匈和亲实现了北部边疆的和平与安定,解除了人民的征战之苦,加强了汉匈之间的交流。(积极影响)
(3)和亲政策不能最终解决边患问题。2.如何评价“和亲”政策?战和和西汉初年汉武帝时期西汉末年规 律: 综合实力决定民族关系(国力弱小被迫和亲)(国力强盛)(平等互利)二、与西域各族的关系1、西域的范围、概况:P602、张骞通西域:3、西域都护府: P61目的、人物: P60
第一次: P60
第二次:P61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路线结果:未能完成使命,但张骞了解了西域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背景:
时间:
经过
结果:BC 119年
……
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开辟了丝绸之路,为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创造了条件。BC 121年,汉朝击败匈奴,占领河西走廊,先后设立四郡。西域与中原之间的交流示意图中国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黄土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天山、昆仑山、帕米尔高原、伊朗高原……丝路第一人——张骞各抒己见:
张骞出使西域遇到了很多困难,他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不辱使命、不屈不挠、执着进取、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爱国、为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等。
西域都护府设立: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意义:这是新疆地区正式接受中央政权管辖的开始,进一步促进了汉族与西域各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西汉政府十分重视对南方的经营,不仅有效管理今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当时越人的聚居地,还修建通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三、与南方、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P62云南隶属中央的最早物证课堂小结匈奴西域各族西南南方两汉政权和
战张骞出使西域西域都护府设郡设
郡两汉时期民族关系结构示意图两汉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行政管理带有一定的屈辱性。友好性和亲。如昭君出塞。汉武帝时与匈奴的三次大战东汉大败北匈奴等西域都护的建立汉武帝时,在南越设南海、郁林、苍梧等九郡张骞出使西域和 亲战 争友好往来两汉时期的对外交流四、丝绸之路 P61开辟的时间、人物路线:(起点、终点)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中亚、西亚——欧洲输出的商品:西汉、张骞意义(影响):中国的丝、丝织品……
(同上面)(1)它是东西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
(2)它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3)它沟通了亚欧两大洲,在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史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长
安河西
走廊新疆
地区西亚中亚南亚大
秦长安今新疆地区河西走廊西亚南亚大
秦中亚 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执政官凯撒,身着华丽的丝质长袍去看戏。长袍制作之精美令全场观众赞叹不已。后来,穿着用中国丝绸缝制的衣服成为罗马贵族的时尚。汉代的丝绸织品怎么会出现在古罗马呢?猜一猜黄土高原(陕西)黄河河西走廊鸣沙山-月牙泉(甘肃敦煌)玉门关遗址 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市城西北约90公里处。相传,古时候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从塔里木盆地经此处输入中原,玉门关由此而得名。  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阳关遗址(今甘肃敦煌西南)阳关汉代烽火台  阳关、玉门关都是丝绸之路“咽喉”,古代重要的军事据点。阳关遗址处大风过后,常有兵器、陶器、货币、生活用具等残破遗物出现,当地又被称之为“古董滩”。阿尔金山沙子泉塔克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帕米尔高原“丝绸之路”上出土的绣花粉袋绢地云纹绣袜带缦地刺绣龙纹边饰1959年新疆民丰尼雅古城出土东汉丝织品龟背海棠花织品万世如意锦实袷[qiā]袍鱼蛙纹锦长寿明光锦(上织吉语“长寿明光”)长乐明光锦(夹织吉语“长乐明光”)1980年罗布淖[nào] 尔(罗布泊)高台出土东汉丝织品西 方东 方良马、皮毛、地毯、葡萄、核桃、香料、药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丝、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丝绸之路友 谊 之 道 “丝绸之路”是中国和西方的重要商路,是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是以前的全球化,古代的互联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丝绸之路意味深长地称作“对话之路”,中国人称它为“开放之路”。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中国、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14年,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成功 。现代的丝绸之路 新丝 绸 之 路古 代 丝 绸 之 路 新亚欧大陆桥东起江苏连云港、山东日照等沿海港口城市,西至荷兰鹿特丹、比利时安特卫普等欧洲口岸,是横跨亚欧两大洲、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实现海—陆—海统一运输的洲际铁路,经过30多个国家。新亚欧大陆桥的贯通,代替了昔日缓缓西行在茫茫戈壁上的骆驼队,被称为当代的新丝绸之路。新丝绸之路东汉陶船(长54厘米 内河船模型 船尾安置有迄今为止最早的舵)  汉朝时,中国对外交往的范围大大扩展,除了通过陆上交通联系西方国家和南亚的国家,还利用海上交通等与日本列岛及东南亚各国往来。汉与朝鲜半岛的交往五、汉与朝鲜半岛、日本的交往:P62 汉与日本的交往 西汉时,日本的100多个小国中有30多个和汉朝有来往。 东汉时期,半岛上的各国和我国关系密 切,文化交流频繁。 汉朝的铸铜和制漆技术传到朝鲜,朝鲜的名马等特产也运到中国。“汉委奴国王”金印发现处纪念碑
日本福冈市志贺岛“汉委奴国王”金印公元57年倭奴国与汉通好,汉光武帝赠送了一颗金印,它是中日友好交往历史的见证物。汉朝与西亚、欧洲的来往1、汉朝与安息的交往 安息是地处丝绸之路中段的西亚大国,成为罗马帝国与汉朝之间的中转站。在汉与大秦间转手贸易,大获其利。2、汉朝与大秦的往来:(1)公元97年,甘英出使大秦,
到达波斯湾。
(2)公元166年,大秦安敦尼王朝首次派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1、两汉时期对外交往的方式使节交往;
经济贸易往来;
文化技术交流;
……总结2、古代(汉朝)中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中国强盛,经济文化均居世界领先地位;(想来)
(2)对外交往积极主动,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欢迎来)
(3)陆路、海路交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能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