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证明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 证明 同步练习(含解析)

资源简介

1.3 证明
一、单选题
1.你们曾经玩过“两人‘抢30’游戏”(游戏规则中规定每次每人只能说一个或两个数,谁先抢到30,谁得胜),若将“抢30”换成“抢20”.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
(1)“抢20”游戏不公平;
(2)第一个报数人一开始报“1”,就掌握获胜的主动权;
(3)第一个报数人,一定能抢到20;
(4)第二个报数人,一定能抢到20.
A.1 B.2 C.3 D.4
2.甲,乙,丙,丁,戊与小强六位同学参加乒乓球比赛,每两人都要比赛一场,到现在为止,甲已经赛了5场,乙已经赛了4场,丙已经赛了3场,丁已经赛了2场,戊已经赛了1场,小强已经赛了( )
A.1场 B.2场 C.3场 D.4场
3.定理: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已知:如图,是的外角.
求证:.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证法1还需证明其他形状的三角形,该定理的证明才完整
B.证法1用严谨的推理证明了该定理
C.证法2用特殊到一般法证明了该定理
D.证法2只要测量够一百个三角形进行验证,就能证明该定理
4.某学生在暑假期间观察了x天的天气情况,其结果是:①共有7天上午是晴天;②共有5天下午是晴天;③共下了8次雨;④下午下雨的那天,上午是晴天.则x=( )
A.8 B.9 C.10 D.11
5.如图,AB∥CD,直线EF交AB于点E,交CD于点F,且EG平分∠FEB,∠1=50°,则∠2的度数是( )
A.50° B.60° C.70° D.80°
6.用反证法证明,“在中,、对边是a、b.若,则.”第一步应假设( )
A. B. C. D.
7.已知如图点D是△ABC的两外角平分线的交点,下列说法:
①AD=CD;②D到AB、BC的距离相等;③D到△ABC的三边的距离相等;④点D在∠B的平分线上;其中正确的说法的序号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8.某班选举班干部,全班有40名同学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他们的编号分别为1,2,…,40.老师规定:同意某同学当选的记“1”,不同意(含弃权)的记“0”.
如果令
其中i=1,2,…,40;j=1,2,…,40.则a1,1a1,2+a2,1a2,2+a3,1a3,2+…+a40,1a40,2表示的实际意义是(  )
A.同意第1号或者第2号同学当选的人数
B.同时同意第1号和第2号同学当选的人数
C.不同意第1号或者第2号同学当选的人数
D.不同意第1号和第2号同学当选的人数
9.甲、乙、丙、丁与小亮五位同学一起比赛围棋,到现在为止,甲已经赛了四盘,乙赛了三盘,丙赛了两盘,丁赛了一盘,则小亮赛了的盘数是( )
A.1 B.2 C.4 D.0
10.在一次400米比赛中,有如下的判断:甲说:丙第一,我第三;乙说:我第一,丁第四;丙说:丁第二,我第三.结果是每人的两句话中都只说对了一句,则可判断第一名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二、填空题
11.完成下面的证明过程.
已知:如图,∠1和∠D互余,∠C和∠D互余.求证:AB∥CD.
证明:∵∠1和∠D互余(已知),
∴∠1+∠D=90°(_____________).
∵∠C和∠D互余(已知),
  ∴∠C+∠D=90°(_____________),
∴∠1=∠C(__________________),
∴AB∥C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现有一个三位数密码锁,已知以下3个条件,可以推断正确的密码是 .
①只有一个号码正确且位置正确
②只有两个号码正确且位置都不正确
③三个号码都不正确
13.如图,在中,点是边上一点,,,,则的度数为 .
14.角平分线上的点到 距离相等
15.如图,现给出下列条件:①,②,③,④,⑤.其中能够得到AB//CD的条件是 .(只填序号)
三、解答题
16.如图,∠EOF=90°,点A,B分别在射线OE,OF上移动,连结AB并延长至点D,∠DBO的平分线与∠OAB的平分线交于点C,试问:∠ACB的大小是否随点A,B的移动而发生变化?如果保持不变,请说明理由;如果随点A,B的移动而发生变化,请给出变化的范围.
17.如图,AB∥DE,∠1=∠2,试判断AE与D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18.先观察再验证:(如图)
(1)图(1)中黑色的边是直的还是弯曲的?
(2)图(2)中两条线a与b哪一条更长?
(3)图(3)中的直线AB与直线CD平行吗?
19.请阅读,完成证明和填空.
九年级数学兴趣小组在学校的“数学长廊”中兴奋地展示了他们小组探究发现的结果,内容如下:
(1)如图1,正三角形中,在、边上分别取点、,使,连结、,发现,且.
请证明:.
(2)如图2,正方形中,在、边上分别取点、,使,连结、,那么______,且______度.
(3)如图3,正五边形中,在、边上分别取点、,使,连结、,那么______,且______度.
(4)在正边形中,对相邻的三边实施同样的操作过程,也会有类似的结论.
请大胆猜测,用一句话概括你的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A
【详解】试题分析:因为两人都可以说1个数或2个数,所以,甲只要保证从第二次开始所说的数与乙的数的个数的和是3,第一次所说的数的个数是20除以3的余数,即可一定抢到20.
解:∵20÷3=6…2,
∴只要是第一个人先说2个数,然后保证下一次所说的数的个数与第二个人所说的数的个数的和是3,就一定能抢到20;
所以,游戏不公平,偏向第一个人;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游戏的公平性,读懂题意,确定出甲从第二次开始保证与乙所说的数的个数的和是3是确定出第一次所说的数的关键.
2.C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甲参赛了5场,则甲和每人参赛了一场,所以根据戊已经赛了1场,戊只和甲比赛了一场;再根据乙已经赛了4场,则乙和甲、丙、丁、小强各参赛了一场.根据丁已经赛了2场,则丁只和甲、乙进行了比赛;再根据丙已经赛了3场,则丙和甲、乙、小强各比赛了一场.所以小强比赛了3场.
解:由于每两人比赛一场,因此每个人最多比5场.
甲已经赛了5场,则说明甲和其他5人都比了一场;
由此可知:
甲与小强比了一场,戊只和甲赛了一场;
乙赛了4场,除去和甲赛的一场外,还和其他三人各赛一场,因此这三人必为:丙、丁和小强;
丁赛了2场,由上面两个人的比赛情况可知:丁只与甲、乙进行了比赛;
丙赛了3场,除去和甲、丁的两场比赛,还剩下一场,而丁和戊都没有和丙比赛,因此丙剩下的一场比赛必为和小强的比赛.
因此小强赛了三场,且对手为甲、乙、丙.
故选C.
点评:本题要首尾结合进行逐步推理.
3.B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与平角的定义可判断A与B,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判断C与D.
【详解】解:A. 证法1给出的证明过程是完整正确的,不需要分情况讨论,故A不符合题意;
B. 证法1给出的证明过程是完整正确的,不需要分情况讨论,故选项B符合题意;
C. 证法2用量角器度量两个内角和外角,只能验证该定理的正确性,用特殊到一般法证明了该定理缺少理论证明过程,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
D. 证法2只要测量够一百个三角形进行验证,验证的正确性更高,就能证明该定理还需用理论证明,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
故选择: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外角的证明问题,命题的正确性需要严密推理证明,三角形外角分三种情形,锐角、直角、和钝角,证明中应分类才严谨.
4.C
【详解】试题分析:他们每天上午、下午各测一次,七次上午晴,五次下午晴,共下八次雨,所以共测了20次,所以这个学生工观察了10天.
解:由题意,知:这位学生每天测两次,总共测的次数为7+5+8=20;因此x=20÷2=10(天).
故选C.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得到学生观察天气的规律:每天上午、下午各测一次.
5.D
【分析】根据角平分线定义求出∠BEF,根据平行线的性质,得出∠2+∠BEF=180°,代入求出∠2即可.
【详解】∵EG平分∠FEB,∠1=50°,
∴∠BEF=2∠1=100°,
∵AB∥CD,
∴∠2+∠BEF=180°,
∴∠2=80°,
故答案为80°.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平行线的性质的应用,能得出∠2+∠BEF=180°是解此题的关键,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6.D
【分析】熟记反证法的步骤,直接选择即可.
【详解】解:根据反证法的步骤,得
第一步应假设a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反证法,反证法的步骤是:(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
7.C
【详解】
如图,作DE⊥AB于点E,DG⊥AC于点G,DF⊥BC于点F,
∵DA平分∠EAC,DC平分∠ACF,
∴DE=DG,DG=DF,
∴DE=DG=DF,
∴点D在∠B的平分线上,
∴②、③、④正确;
只有当G是AC的中点时,AD=CD,
∴①错误.
故选C.
点睛:掌握角平分线定理与逆定理.
8.B
【分析】先写出同意第1号同学当选的同学,再写出同意第2号同学当选的同学,那么同时同意1,2号同学当选的人数是他们对应相乘再相加.
【详解】第1,2,3,……,40名同学是否同意第1号同学当选依次由a1,1,a2,1,a3,1,…,a40,1来确定,
是否同意第2号同学当选依次由a1,2,a2,2,a3,2,…,a40,2来确定,
∴a1,1a1,2+a2,1a2,2+a3,1a3,2+…+a40,1a40,2表示的实际意义是同时同意第1号和第2号同学当选的人数,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推理应用题,题目比较新颖,是基础题.
9.B
【详解】试题分析:甲已赛了四盘,所以甲已与乙、丙、丁、小亮各赛了一盘;又因为丁赛了一盘,故丁在这场比赛中,已不可能和其他选手比赛;而乙赛了三盘,因此乙与甲、丙,小亮各赛了一盘;丙赛了两盘,即丙与甲,乙赛过,故小亮赛了两盘,如图所示.
解:小亮赛了的盘数是2盘
故应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10.B
【分析】假设甲说的前半句话是正确的,可推出矛盾,然后可知甲说的后半句是正确的,从而推出第一名是谁.
【详解】解:假设甲说的前半句话是正确的,即丙第一,则乙的后半句是正确的,即丁第四,则丙说的后半句应是正确的,出现矛盾,所以必须是甲说的后半句是正确的,即甲第三,所以丙说的前半句是正确的,即丁第二,所以乙说的前半句是正确的,即乙第一.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推理与论证,此类题应从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如果得到矛盾,则假设错误,再进一步推理即可.
11.互余的定义;互余的定义;同角的余角相等;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分析】因为∠1和∠D互余,∠C和∠D互余.得出∠C=∠1,从而证得AB∥CD.
【详解】证明:∵∠1和∠D互余(已知),
∴∠1+∠D=90°(互余的定义).
∵∠C和∠D互余(已知),
∴∠C+∠D=90°(_互余的定义),
∴∠1=∠C(同角的余角相等),
∴AB∥CD(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点睛】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平行线的判定,同角的余角相等知识,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2.520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分析推理即可,由①结合③可以确定第三位数字为0,由②,③可以确定前两个数为5,2,据此分析即可.
【详解】根据①,③可知正确的号码是0,位置是第三位,由②,③可知正确的号码是5,2,位置分别为第一位和第二位,所以正确的密码是520.
【点睛】本题考查了逻辑推理,根据题意结合所给信息推导出各位数字是解题的关键.
13.24°
【分析】设,可得,,在中,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求出x的值,继而可得答案.
【详解】设,则,
∵,
∴,
在中,有,

∴,
故答案为24°.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熟练掌握相关内容是解题的关键.
14.角两边的
【详解】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故答案为角两边的.
15.①②⑤
【分析】根据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对各小题进行逐一判断即可
【详解】解:①∵∠1=∠B,∴AB//CD,故本小题正确;
②∵∠2=∠5,∴AB//CD,故本小题正确;
③∵∠3=∠4,∴AD//BC,故本小题错误;
④∵∠1=∠D,∴AD//BC,故本小题错误;
⑤∵∠B+∠BCD=180°,∴AB//CD,故本小题正确.
故答案为①②⑤.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平行线的判定,熟知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6.∠ACB不随点A,B的移动发生变化
【详解】试题分析:∠ACB不随点A,B的移动发生变化,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外角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决即可.
试题解析:
∠ACB不随点A,B的移动发生变化.理由如下:
∵BC,AC分别平分∠DBO,∠BAO,
∴∠DBC=∠DBO,∠BAC=∠BAO.
∵∠DBO+∠OBA=180°,∠OBA+∠BAO+∠AOB=180°,
∴∠DBO=∠BAO+∠AOB,
∴∠DBO-∠BAO=∠AOB=90°.
∵∠DBC+∠ABC=180°,∠ABC+∠ACB+∠BAC=180°,
∴∠DBC=∠BAC+∠ACB,
∴∠DBO=∠BAO+∠ACB,
∴∠ACB= (∠DBO-∠BAO)=∠AOB=45°.
点睛: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的定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内角与外角的关系,解决这类问题时三角形的外角通常情况下是转化为内角来解决.
17.AE∥DC,理由详见解析.
【分析】判断两直线的位置关系,通过角与角的数量关系,从而证明直线平行
【详解】解:AE∥DC.理由:
∵AB∥DE,
∴∠1=∠AED,
又∵∠1=∠2,
∴∠2=∠AED,
∴AE∥DC
【点睛】解答此类要判定两直线平行的题,可围绕截线找同位角、内错角和同旁内角.
18.(1)中的实线是直的;(2)a与b一样长;(3)AB与CD平行
【详解】试题分析: 在三条线段上分别取两点,连接得到直线,判断三条线段是否在直线上即可;
用直尺直接量出两线段的长度,比较即可;
测量的度数,若 则
试题解析:观察可能得出的结论是:
(1)中的实线是弯曲的;
(2)a更长一些;
(3)AB与CD不平行.
用科学的方法验证可发现:
(1)中的实线是直的;
(2)a与b一样长;
(3)AB与CD平行.
19.(1)见解析;(2)DM,90°;(3)EM,108°;(4)见解析.
【分析】①以正n边形的性质(即各边相等,各内角相等)为切入点,构造与 全等的三角形;②通过对正三角形的探究与分析,得到正n边形的一般性结论,即所探究的角恰好等于正n边形的内角.
【详解】解 (1)证明:∵是正三角形,∴,.在和中,,∴.∴.又∵,∴.又∵,∴.
(2)在正方形中,,.
(3)在正五边形中,,.
(4)所连结的两条线段相等,所求的角恰好等于正边形的内角.
【点睛】本题以正多边形为背景,以正三角形ABC为切入点,通过对问题的类比、改造、延伸和拓展来检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示我们学习数学要在“做数学”,而不是“背数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