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东省2022学年下学期佛山市高一语文作文“跳出_____的套子”审题立意解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史太君借听书说戏,痛斥当时说书人讲“才子佳人”故事的滥套:
这些书就是一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这么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
固定的模式、程序、观念……写作有套子,生活也有套子。请以“跳出_______的套子”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作文材料解读:
从宏观视野看,本题为半命题式的新材料作文,题目由阅读材料(材料语)、写作导引(任务语)、写作要求(要求语)等构成。题目的命制着眼于“教考衔接”,即基于新教材整本书阅读内容(《红楼梦》),融合小说单元篇目(必修下册《装在套子里的人》),考察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思考维度需要由写作的套子,延伸到生活的套子)。
再看题目的具体呈现。本题阅读材料摘取自《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王熙凤效戏彩斑衣》,这一回是“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的续写。材料选取的是前半回内容“史太君破陈腐旧套”,主要讲的是贾母对“书”的内容“陈腐旧套”的批评。题目所说的“史太君借听书说戏”,指的是下面这段“书”:
女先生又说道:“这年王老爷打发了王公子上京赶考,那日遇见大雨,进到一个庄上避雨。谁知这庄上也有个乡绅,姓李,与王老爷是世交,便留下这公子住在书房里。这李乡绅膝下无儿,只有一位千金小姐。这小姐芳名叫作雏鸾,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贾母忙道:“怪道叫作《凤求鸾》。不用说,我猜着了,自然是这王熙凤要求这雏鸾小姐为妻。”
由此,贾母“痛斥当时说书人讲‘才子佳人’故事的滥套”,原文如下:
众人都道:“老太太什么没听过!便没听过,也猜着了。”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在贾母看来,就写作而言,“才子佳人”故事的“罪状”包括以下:一是无中生有,胡编乱造。“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二是前后矛盾,逻辑混乱。“……竟是个绝代佳人。……那一点儿是佳人?”三是观念含混,颠三倒四。“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贾母认为,这些故事从内容、结构,再到价值观,都是一个套子,其导致的结果就是“最没趣儿”。
当然,从整本书看来,贾母的一番话自然另有所指。她这一段话并不仅仅是“就书论书”,而是说给宝玉、黛玉,以及席间的宝钗、湘云、迎春、探春、惜春等人听的。贾母委婉地提醒宝玉、黛玉等人,你们绝对不能中了那些“才子佳人”类的说书的毒,因为这些“才子佳人”的故事完全不符合现实生活,完全是胡编乱造的陈腐旧套。既然如此,陈腐旧套式的才子佳人戏文中的为爱自己作主的故事是绝对不能出现于我们贾府的。因此,我们贾府的小姐要自重,不能“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那将置“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于何处?我们贾府的夫人以及奶母丫环也分别负有或管教或服侍小姐的责任,不能置少爷小姐的失礼于不顾。
至此,我们对题目所体现的新教材整本书阅读内容(《红楼梦》)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题目为了避免写作的空泛,在任务语上压缩了写作范围,明确了写作方向:“固定的模式、程序、观念……写作有套子,生活也有套子。”因此,对“套子”的理解是摆在考生面前的一个难点。即任务语中的核心词为“套子”,考生一定要对“套子”的内涵进行阐释——什么是“套子”?该怎样去理解“套子”?然后才有怎样去“跳出套子”的思考。考生既可以联系教材中契科夫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的解读思维,用类比分析的手法,从材料“才子佳人”故事的特点,推导“套子”的语言、形象、社会、哲学等方面深刻内涵,并借助材料逻辑完成文章布局;也可以根据自己对“套子”内涵以及“跳出套子”方式的理解,通过一个具体的故事,表达自己对材料内容的把握,在叙述中呈现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二、审题立意解析
1.概念界定
“套子”是一种限制,其本质特点是“固定”。“套子”本身不是批判对象,就像“模式”“程序”“观念”这些并不是批判对象一样。只有当“模式”“程序”“观念”这些东西被固定了,变成了死板的东西,这时候才有了“套子”的存在。也就是说,“套子”是因了“固定”所以存在,若没有“固定”则不存在本题中所讨论的“套子”问题。举例,“才子佳人”故事并非一开始就是“滥套”故事,而是被“固定”下来后,才成为了“滥套”。考生在行文过程中,切忌直接批判“套子”,而是应该对题目所补写的内容(“跳出_______的套子”)有一个过程性分析。即补写的内容为什么成了一个“套子”?“套子”有什么弊端?有了这些分析,才能引出后面的“跳出”套子。考生不能对着一个名词“开炮”,必须点出其特点。即使以故事叙述的形式呈现思考,行文中也应该通过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对“套子”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直接或至少间接表现对其概念特点的理解。此题正是要考查学生关键词辨析能力,提升理性思维逻辑,避免落入“口号式”“话题化”的写作窠臼。当然,因为“……”的存在,考生对“套子”的理解完全可以有更多的理解,只要符合“套子”在语境中的内涵,都是恰当的。
2.审题要点
“固定的模式、程序、观念……写作有套子,生活也有套子。”命题提供了考生可以借鉴的论证或叙述维度——“模式”“程序”“观念”,三者构成一个由表及里的思考过程。模式可以看做是写作时参考的对象、示例、模板等。因为反复取用相同的材料,最后容易变成固定的模式。材料提及的“才子佳人”故事,“书香门第的小姐”“宰相高官的父亲”“清俊的男人”……当这些变成了模式化的存在,只一味搬用,不考虑新的变化,故事便失去了生命力。由此可以想到很多相似的例子。如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模式的直接搬用;近代以来中国对西方制度模式搬用的教训等。关于程序,考生可以联系到僵化的流程、形式主义等。故事有固定的程序,生活中方方面面都容易见到这样的固化的程序。如当前热门的“特种兵式”旅游打卡,“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程序化出行,让旅游的意义正渐渐远离本来的价值;至于“观念”,则需要学生探讨分析一些生活中固化的价值判断。如高科技发展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观念导致的关键技术被“卡脖子”的现象,也可以看做是某个历史时期固定的观念导致的弊端。考生可以沿着这些进行深入了类比分析,强化作文的论证逻辑;或者具体叙述某个事例,呈现某个维度“套子”的形成过程,或者能够呈现出“跳出套子”的变化过程,以此表达自己的感受及思考。鲁迅有言:“从来有的便是对的吗”,此题也意在引导学生反思一些看似“正常”实则不正常的观点,提升其思辨批判能力。
3.思维拓展
写作要拓展延伸谈“生活”。“生活也有套子”指向“对学习与生活的认识,对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思考”。在了解“套子”内涵的基础上,考生要去思考如何在更宽广的领域“跳出套子”。题目中“生活也有套子”,考生可以理解为“生活本身是套子”,也可以理解为“生活中处处有套子”。两者都应视为符合题意。考生需由材料中涉及的“写作套子”进行延伸思考,在更广泛的领域里思考其意义指向,从而获得人生启示。由“写作有套子”的道理,可以思考到更广阔的生活空间。如学生的日常学习,固定僵化的大量机械刷题对提升学生水平的帮助十分有限。又如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的新时代中国,其前途命运的抉择必然是基于当前中国国情而选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任何“固定”的套子,都无法带领中国前行。作为时代新青年,更应该自觉投身于伟大的时代奋斗之中,不让固化的套子套住自己,要把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时代的脉动紧密结合,方能谱写出无悔青春的时代乐章。
4.写作文体
关于文体,文体不限。议论文写作时,学生要能够由此及彼,从“写作中有套子”延伸到“生活中有套子”,从更宽广的范围去认识跳出“套子”的必要性,体现出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记叙文写作时,考生可以叙述一个具体的“跳出_______的套子”的故事、经历,由事及理,表达见解和体悟。记叙时要能够呈现出“跳出套子”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可以是行为结果上的“跳出套子”,也可以是思想认识的“跳出套子”
综上所述,考生在具体写作中需由此及彼,要基于对题目材料的分析,厘清核心关键词“套子”的内涵。同时,以借助系统性的逻辑思路,从“模式”“程序”“观念”等不同维度去表达“跳出_______的套子”的认识与体验;或者以对关键词“套子”内涵的理解为基础,任选一个维度展开叙述,呈现一个从“发现套子”到“跳出套子”的故事,并将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寓于其中。从“故事有套子”延伸到“生活有套子”,从更宽广的范围去认识跳出“套子”的必要性。此题整体来看,本题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