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善用法律 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获取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培养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2.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政治认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及未成年人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教学难点:运用诉讼方式维权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开头过渡语: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出示PPT图片) 那么,青少年应该如何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呢,今天我们就具体探讨这个问题---善用法律。 导入:新闻回顾:某校园欺凌事件(出示PPT图片) 师设问:如果你遇到这样的事会怎么办? 生活动:略。 师:我们只有运用法律来维权才可能会惩罚违法者,保护自己。那么,我们可以运用哪些法律方式维权呢? 探究活动一:遇到非法侵害,可以运用哪些法律方式维权? 师小结:PPT出示《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43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一)结伙殴打、伤害他人的;(二)殴打、伤害残疾人、孕妇、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六十周岁以上的人的;(三)多次殴打、伤害他人或者一次殴打、伤害多人的。不同的情形,会有不同的处罚。 《刑法》第234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师:遇到非法侵害,我们的维权是有法律依据的。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寻求法律服务机构的帮助来维护合法权益。 师:出示PPT 1、受害者需要请人代写法律文书、给自己维权出主意可以去(法律服务机构) 2、受害者想要证明双方达成的和解协议的真实性、合法性可以去(公证处) 3、受害者需要找专业人士处理法律事务,帮自己打官司、当辩护人可以去(律师事务所) 4、受害者需要打官司,但由于家庭困难请不起律师可以去(法律援助中心) 师:PPT展示图片:介绍法律服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等。 师:除了以上法律服务机构能够给我们提供法律服务,我们还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可以依法到公安机关,人民法院,或人民检察院中的任何一个机关控告,举报。(最后,还有一个途径可以帮助我们,就是寻求新闻媒体的帮助,比如: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 过渡:针对某校校园暴力事件,目前的处理结果是:公安机关现已查明违法事实,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依法对年满14周岁的邓某某、王某某治安拘留15日并处罚款1000元;对黄某某、周某某治安拘留10日并处罚款500元;对未满14周岁的贾某某、张某某予以训诫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并由其监护人承担相应责任。(PPT出示出示图片和文字材料) 师设问:如果当事人对这样的处理结果不满意,你认为,还可以怎么做? 探究活动二:怎样理解诉讼? 师小结:当然,必要时,我们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1)诉讼的含义:人民法院在诉讼当事人参与下,依照法定程序解决纠纷和冲突的活动。 (2)诉讼的使用情况:如果受到非法侵害后采取其他方式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认定只有通过诉讼途径才能维护合法权益,我们就要使用诉讼手段,通过打官司讨回公道。 (3)诉讼的特点:是处理纠纷、应对侵害最正规、最权威的手段,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最后屏障。 (4)诉讼的三种类型: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 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审理民事案件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双方当事人的参与下,依照司法诉讼程序解决行政争议案件的活动。 刑事诉讼:国家司法机关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查明犯罪事实、惩罚犯罪分子、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的活动。 师总结:我们知道,遭受非法侵害,要学会依法求助,可以寻求法律救助、可以寻求法律服务机构帮助、可以寻求国家的法律救济、还可以采用诉讼手段。选择运用法律的方式维权是最明智的选择,我们要具备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不断探索实践中,密织法律之网,逐步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推进全民守法。青少年更应该继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提高法治素养,共建法治国家。(PPT出示图片和文字) 课堂小结
教学设计思路及反思: 本微课借助某校园欺凌事件,以此为教学主线,紧扣教学知识点--善用法律,层层设计问题,帮助学生理解遇到非法侵害,学会依法求助。教学策略上采取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升。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观念,提高法治素养,共建法治国家。但是,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中接触不多,了解不多,课前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是很难上好这课的内容。需要教师拓展相关知识,提升综合素养。
备注:教学设计应至少含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三个部分,如有其它内容,可自行补充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