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学案)

资源简介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
故事链接
(
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岑曰:“我夫人有娠,弄璋乎?弄瓦乎?”其人不识所谓,浸应之曰:“璋也弄,瓦也弄。”怒而贵之。未几,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冯梦龙《古今谭概》)
问:你能推断出“弄璋”和“弄瓦”的意思吗?
)
(
课外延伸
古人把璋给男孩子玩。璋:一种玉器
古人把瓦给女孩子玩。瓦:原始的纺锤
) (
可以
联系上下文
,寻找有效信息
“我夫人有娠” (娠:怀孕)
“果双生一男一女” 弄璋:生男
“璋也弄,瓦也弄” 弄瓦:生女
)
实词推断
实词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所在,不论是理解文言文内容,还是“理解并翻译文中重要句子”,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判断上。
如何正确理解和解释文言实词的意义
首先,必须通过一定量的诵读,增强语感;具体以背诵课内文言文为主,熟读课外文言文为辅。
其次,要掌握一批常用实词的常用意义和用法;将课内所学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牢记于心,与此同时,摘抄平时练习时所遇到的课外常用实词。
再次,在以上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文言文实词意义的方法。
方法一:借助语境推断
推断文言文实词含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根据上下已知条件加以仔细研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古已有之的阅读准则,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的语言环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解题关键。
例1: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分析:可以根据“岩穴暝”得出,“归”应该解释为“聚拢”。
例2: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分析:根据语境,联系“溪行”,可以得出“缘”应当解释为“沿着、顺着”。
例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佳肴》
分析:根据“虽有佳肴,弗食”可以得出,“旨”应当解释为“味美”。
小试牛刀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羽之死》 ( )
(2)齐武成帝子琅琊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帝每面称之曰:“此黠儿也,当有所成。” ( )
参考答案:
(1)分析:可以根据“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得出,“绐”是“欺骗”的意思。
(2)分析:从“生而聪慧”、“笃爱之”、“称之”、“当有所成”可以看出,“黠儿”是贬义词,故“黠”可以理解为“聪明、聪慧”。
2、阅读下列文言文选段,解释加点字意思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摘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lì]。捕之不获,怒,尽絷[ zhí,拘捕 ] 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解释以下实词
(1)易( )
(2)詈( )
(3)慢( )
参考答案:(1)易:轻视(从“南康俗悍,谓丞儒也”可以看出,南康一带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读书人,都不怕他,所以“易”可以解释为“轻视”。)
(2)詈:辱骂(吴履见民风有所改善,故让百姓休养生息,而以中来巡视,后来就要捕获那个詈他的百姓。从下文以中要抓人可以看出, “詈”是一个反面词语,带有不尊重之意,应该理解为“辱骂”。)
(3)慢:怠慢(从上文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可知,吴履将以中抓来的乡邻都放了,以中认为吴履作为地方官,包庇乡邻,没有协助他办案,与他作对。推测“慢”解释为“怠慢”。)
参考译文: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熟读《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很久,被推荐给朝廷,授于南康丞。南康风俗凶悍,认为县丞文人,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破案抓奸,大家都很吃惊,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放宽政策,让百姓休生养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吴履查案问清原故,立即释放百姓,并告诉以中。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 现在抓起来的人多而犯人未捕住,情况紧急有些变化怎么办 ”周以中怒气才消解。
方法二:借助字形推断
汉字是表意文字。汉字中,形声字占80%,形声字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测这个词的意思。
下表为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1 “禾”与五谷有关 2 “贝”与金钱有关
3 “皿”与器具有关 4 “宀”与房舍有关
5 “阝”与地名有关 6 “求”与毛皮有关
7 “言”与说话有关 8 “隹”与鸟雀有关
9 “尸”与身体有关 10 “冖”与笼罩有关
11 “系”与捆绑有关 12 “纟”与丝织品有关
13 “歹”与死亡有关 14 “月”与肉有关
15 “页”与首有关 16 “自”与鼻有关
17 “目”与眼有关 18 “攴”与敲击有关
19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与兵器有关
20 “马、牛、羊、豖、犭、鸟、虫”与动物有关
21 “讠(言)、辶(走)、彳(行)”与人的行为相关
例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分析:“缟素”的“缟”是“纟”旁,与丝织品有关,翻译为“白色的丝织品”,根据语境,这里是指“穿丧服”。
例2:牺牲玉帛——《曹刿论战》
分析:“牺牲”都是“牛”字旁,与动物有关,这里是指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
例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分析:“殂”是“歹”字旁,根据语境,可以推测与死亡有关,应该解释为“死亡”。
牛刀小试
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 ( )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 ( )
王怒曰:“劓之。” ( )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为?”( )
抚军厚赉成。 (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 )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 )
参考答案:
粜:卖出粮食 眇:双目失明
劓:割掉鼻子 挞:打
赉:赏赐 组:绳索
籴:买入粮食
方法三:借助成语推断
成语乃古汉语遗留在现代汉语中的“活化石”。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以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例1: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
成语链接:爱不释手、手不释卷、如释重负 (放下)
例2:元方入门不顾。
成语链接:瞻前顾后、后顾之忧、义无反顾 (回头看)
例3: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
成语链接:不期而遇、不期而至 (约定)
例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成语链接:贪得无厌 (满足)
小试牛刀
解释下列加点字
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 )
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 )
楚人济泓而来。 ( )
参考答案:绳之以法——约束,制裁
日薄西山——接近、迫近
同舟共济——过河、渡
方法四:借助课文推断
文言文考察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察的语段和内容是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文篇目中找到相关依据。因此拿到考题时要适当联系课内文言文,调动大脑中的储存信息,进行灵活迁移,力求融会贯通。
例1: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宋史寇准传》
课内链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拉、牵拉)
例2: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论语》
课内链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改变)
例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课内链接: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舍弃)
牛刀小试
解释加点字意思
苏秦曰:“臣闻古之善制事者,转祸为福,因败为功。大王诚能听臣计,即归燕之十城。燕无故而得十城,必喜;秦王知以已之故而归燕之十城,亦必喜......”
参考答案:确实、的确
可以联系课内文言文: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出师表》
方法五:借助语法推断
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
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定语大多由形容词、名词、代词充当
状语大多由副词、介词短语充当
根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
分析成分 推断词性 推测词义
例1:其一犬坐于前
分析:“犬”处在谓语“坐”之前,因此“犬”作状语,解释为“像狗一样”。
例2:一狼洞其中。
分析:“洞”在谓语的位置,因此名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打洞”。
例3:温故而知新。
分析:“温故”和“知新”是动宾短语,“故”和“新”作“温”和“知”的宾语,因此“故”和“新”应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解释为“学过的知识”和“新的理解和体会”。
牛刀小试
解释下列加点字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 )
2、信义著于四海 ( )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 )
4、欲信大义于天下。 ( )
5、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 )
6、进行而无信。 ( )
参考答案:1、作定语,是形容词,解释为“真实的、诚信的”
2、“著”为谓语动词,“信义”处在主语的位置上,为名词,故“信”解释为“信誉”。
3、作宾语,是名词,解释为“信使、使者”。整句翻译:你可以回绝来说媒的人,(以后)慢慢再讲这件事吧。
4、作谓语,是动词,通“伸”,解释为“伸张”。
5、“犹”是副词,作状语,“信”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是动词,解释为“相信”。整句话翻译:现在从蒋氏一家的遭遇来看,才相信。
6、“无”为动词,处在谓语的位置,“信”处于宾语的位置。所以“信”解释为“信物”。
习题演练
(一)
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交,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解释文中划线字
善属文 ( )
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 ( )
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 ( )
终以谏直多之 ( )
参考答案:写文章 (借助课文推断)
沿袭 (借助成语推断 :因循守旧)
让步 (借助成语推断:不屈不挠)
称赞 (借助语境推断)
(二)观德亭记
[明]王守仁①
君子之于射②也,内志正,外体直,持弓矢审固,而后可以言中,故古者射以观德。德也者,得之于其心也,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故君子之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躁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五者,心之不存也。不存也者,不学也。
君子之学于射,以存其心也,是故心端则体正,心敬则容肃,心平则气舒,心专则视审,心通故时而理,心纯故让而恪,心宏故胜而不张、负而不弛,七者备而君子之德成。
君子无所不用其学也,于射见之矣。故曰:为人君者以为君鹄③,为人臣者以为臣鹄,为人父者以为父鹄,为人子者以为子鹄。射也者,射己之鹄也,鹄也者,心也,各射已之心也,各得其心而已。故曰:可以观德矣。作《观德亭记》。
【注】①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②射,射箭。③鹄:目标。
4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心敬则容肃 ( )
(2)心纯故让而恪 ( )
(3)负而不弛 ( )
(4)于射见之矣 ( )
参考答案:(1)脸色 (借助语境推断)
(2)严格遵守(借助成语推断:恪尽职守)
(3)放松 (借助语境推断)
(4)体现 (借助语境推断)
(三)韩亿传
(北宋)苏舜钦
①韩公,讳亿,字宗魏。以咸平五年登进士第,除大理评事。
②景祐二年,通判陈州。时郡界河决害民,计其补塞费巨万,公驰至其地,集濒河丁壮,就伐薪藁,亲为裁画,一物不取于民而堤复完坚。又去郡数十里有群寇,大浮舰而下,将劫旁邑。公廉知之,自部十余卒,夜掩至,命堰河绝上流,举火伐鼓以疑之,贼弃舟迸走,尽束以付吏。转运使郑文宝闻之,走檄①会公于许。既至,叹曰:“急欲识公之面颜耳。”
③八年,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时河北蝗旱,转运使因岁计覆②,不以实闻,诸郡畏莫敢言,公力抗章请蠲赋役,州民赖以全活。
④寻擢侍御史,时淮浙蝗旱,民饥殍流散。命公为安抚,所至赈廪困灾家,罢诸役作,举良吏以牧羊之。合肥有陂可溉田,久为右姓专其利,公决导以济下户,得以衣食者不可胜数。
⑤岁余,除河北转运使,诏留监定故丞相向公诸子分财。丁崖州当国,势慑天下,私所亲谕公,欲市向公长安华严别墅,又讽其子从之。公至其家,面戒曰:“土田衣食之源不可弃。”故余财尽均,而华严独存,不以分,由是忤崖州意。
⑥景祐中,西夏称藩日久,当遣人至京师货易,出入民间如家。公深以为不便,请下诏推恩置馆舍,遣使接引官为监其货易若伏远人者实羁防之也。
⑦公性方严质重,虽笑言不妄,每朝廷有大议论,所持坚正,形于颜色,惟义所在,不恤权忌,一发于言,众莫敢夺。
[注]①走檄:紧急发送文书。②覆:检查。
18.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尽束以付吏( ) (2)故余财尽均( )
19.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公廉知之( )
A.廉洁 B.正直 C.查访 D.辨别
(2)公决导以济下户( )
A.救济 B.灌溉 C.资助 D.疏浚
参考答案:18(1)捆绑(借助成语推断:束手无策)
(2)平均(借助语境推断,从下文的“华严独存,不以分”可知,均可以解释为“平均”)
19(1)C (借助语境推断) 句意为:韩公访查后知道了这件事。廉:查访。故选C。
(2)B (借助语境推断) 句意为:韩公掘开来灌溉下游的农田。济:灌溉。故选B。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①。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及总角②,举止异凡儿,见者▲之。
②登乾道八年进士第。至行在③,士争从之游。教人不用学规,有小过,言中其情,或至流汗④。有怀于中而不能自晓者,为之条析其故,悉如其心。未几,除将作监丞⑤,为给事中王信所驳,诏主管台州崇道观。还乡,学者辐凑⑥,每开讲席,户外屦⑦满,耆老⑧扶杖观听。
③光宗即位,差知荆门军⑨。民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⑩于庭,复令其自持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之,而多所劝释。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知之。有诉人杀其子者,九渊曰:“不至是。”及追究,其子果无恙。有诉窃取而不知其人,九渊出二人姓名,使捕至,讯之伏辜 ,尽得所窃物还诉者,且宥 其罪使自新。因语吏以某所某人为暴,翌日有诉遇夺掠者,即其人也,乃加追治,吏大惊。郡人以为神。
④绍熙三年卒。会葬者以千数,谥文安。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改动)
【注】①支离:分散,残缺。也有解释为“存在矛盾”。②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③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④流汗:汗颜忱疚。⑤监丞:与下文“给事中”均为古代官职。⑥辐凑;形容人们纷纷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毅一样。⑦屦:古时用麻、葛等做成的鞋。这里指代人。⑧耆老:泛指老年人。⑨差知荆门军:被派遣到荆门主管军事。⑩造:到,去。 伏辜:服罪。 宥:宽恕;原谅。
34.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或至流汗( ) (2)悉如其心( )
(3)始置之法( ) (4)及追究( )
参考答案:(1)有时(借助语境推断)
(2)全 、都(借助课文推断:其中往来种作,悉如外人《桃花源记》)
(3)才(借助课文推断: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4)等到(借助语境推断,从下句“其子果无恙可以”看出)
(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因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飓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细绎其峰峦起止、径路出没之态,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以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舟子具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5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如舍舟登陆 舍:_______________
(2)呼舟子劳以酒 劳:_______________
(3)舟子具答之 具: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舍弃(借助课文推断:便舍船《桃花源记》)
(2)慰劳(借助语境推断)
(3)详细(借助课文推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将为从①,北说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余里,带甲数十万。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此所谓天府也。夫安乐无事,不见覆军杀将之忧,无过燕矣。大王知其所以然乎 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兵者②,以赵之为蔽于南也。秦、赵五战,秦再胜而赵三胜。秦、赵相蔽③,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难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过代、上谷,弥地踵道④数千里,虽得燕城,秦计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燕亦明矣。今赵之攻燕也,发兴号令,不至十日,而数十万之众军于东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距国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战于千里之外;赵之攻燕也,战于百里之内。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是故愿大王与赵从亲,天下为一,则国必无患矣。”
燕王曰:“今主君幸教诏之,合从以安燕,敬以国从。”
【注释】①从:合纵之事。②不犯寇被兵者:不遭受战争。③相蔽:互相削弱。④弥地踵道:满地足迹的道路,形容长途跋涉。
3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燕地方二千余里 方:____________
(2)足食于民矣 足:____________
(3)秦再胜而赵三胜 再:____________
(4)合从以安燕 安: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方圆 (借助语境推断)
(2)足够(借助语境推断)
(3)两次(借助语境推断)
(4)使……安定(借助语法推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