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8张PPT)无花的蔷薇(之二)鲁迅这不是一件事结束,是一件事的开头。墨写的谎言,决掩不住血写的事实。血债必须用同物偿还。拖欠得愈久,就要付更大的利息!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华盖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共16本。知识补充:1:杂文,现代散文中的一类,是直接而迅速地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具有短小、活泼、犀利、隽永、富有战斗性的特点。2:本文选自《华盖集续编》。字音识记徘徊 长歌当哭菲薄 踌躇桀骜 黯然噩耗 肆无忌惮喋血 攒射屠戮 浸渍绯红 和蔼殒身不恤pái huáifěi bójiéàoèdiélùfēiyǔn xùdàngchóuchúàndàncuánzìǎi解题记念记:相当于“纪”,在白话文刚刚兴起时,人们有时不能严格界定字词。念:思念 怀念 悼念,也体现出本文是一篇抒情类的文章。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鲁迅的学生君对刘和珍的尊称读题设疑,览文自答(1)刘和珍是谁,是什么样的人?(2)为什么要记念她?(3)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3—5节1—2节6—7节【活动】认识刘和珍1.请结合一、三、四、五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刘和珍的主要事迹和表现。这些事迹和表现主要反映刘和珍哪些性格、品质?事迹与表现 品格追求真理预定《莽原》(毅然)“风潮”领袖虑及母校(黯然)始终微笑府门前喋血(欣然)难中求助敢于反抗有远见、有革命责任感善良和蔼勇敢坚强、不畏生死从容善良【活动】认识刘和珍2.鲁迅对刘和珍印象如何?“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始终微笑的和蔼的刘和珍君确是死掉了,这是真的,有她的尸骸为证。”文中鲁迅先生反复强调刘和珍“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有什么用意?作用:两组对比(1)微笑而被杀害,反衬政府的凶残,反动文人的无耻。(2)微笑而黯然泣下,说明她温和、善良,也是一个有责任感,能深思远虑的青年【活动】认识刘和珍3.总结填空:刘和珍是一个 的青年学生。★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补充资料】刘和珍,江西南昌人。刘和珍出生于贫民家庭,1918年秋以优异成绩考入南昌女子师范学校。1923年秋来到北京,考入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预科,后升入女师大英语系。由于她思想进步,成绩优异,善于团结同学,深受同学们的尊敬和信赖,被大家推选为女师大学生自治会主席。1924年11月爆发了驱逐反动校长杨荫榆的著名的“女师大风潮”,刘和珍是主要组织者和参加者。“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魏士毅“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杨德群【资料链接】资料二:据当时报纸披露,执政府于3月17日夜开会,进行部署,还预备了数十具棺材。段祺瑞还对卫队旅军官说:“你去告诉卫队旅官兵,(杀了人)我不但不惩罚他们,我还要赏他们呢!这一群土匪学生……”三·一八惨案 周作人在惨案发生的次日就写下《死法》《对于大残杀的感想》等文,愤怒谴责军阀政府的暴行; 北大代校长蒋梦麟在北大遇难同学公祭大会上致悼词,全场痛哭;朱自清先生参加了三一八集会游行,亲眼目睹了血腥一幕,愤怒地写了《执政府大屠杀记》,记下了那骇人听闻的暴行; 女师大教务长、刘和珍的英文老师林语堂,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深切回忆了自己的学生刘和珍;闻一多发表了《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称赞烈士们的死难“不仅是爱国,而且是伟大的诗”。惨案发生后,依附军阀的反动文人污蔑参加请愿的群众是“暴徒”,说“民众领袖”“犯了故意引人去死地的嫌疑”。当噩耗传来时,鲁迅悲愤异常,他称这一天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后相继写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等文。4月1日,他又写下了《记念刘和珍君》,深切哀悼革命青年。【活动】探讨刘和珍惨案1.看惨象(1)刘和珍等人是怎样遇难的?作者为什么“目不忍视”?刘和珍及两救助女伴遇害,两死一伤。下劣——请愿、女生、执政府前、从背部入、手枪凶残——徒手、穿心肺、穿胸、立仆虐杀——棍棒伤痕、头部胸部猛击惨象不忍提及,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三个女子遇难的过程?1:展现了三个女子的沉勇友爱和无畏精神,2: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印证了前文说的“虐杀”。“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中弹后的刘和珍又被在“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等细节,充分证明这是一次有预谋、有组织的屠杀。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有力地戳穿了段祺瑞执政府对死难者横加种种罪名的丑陋嘴脸。【活动】探讨刘和珍惨案2.听流言(1)流言有哪些?暴徒、受人利用、莫名其妙、没有审判力【活动】刘和珍之死2.听流言(2)事实上,这些青年是什么样的人?毅然——坚定追求进步思想黯然——富有斗争精神、有责任感欣然——爱国热忱、赤子之心始终微笑态度很温和——温和善良【活动】刘和珍之死2.听流言(3)作者为什么“耳不忍闻”?掩盖真相、推卸责任、混淆视听【活动】刘和珍之死3.析沉默“我”无话可说,民族默无声息,简要分析两种沉默包含的情感是否一样?“我”无话可说——悲哀尊敬、痛恨愤怒、失望期望交织,情太重太深而无言以对。民族默无声息——野蛮而严密的专制下害怕、淡漠、麻木无话可说?默无声息的缘由?沉默:爆发,灭亡?反动政府:残忍走狗文人:无耻白色恐怖武力镇压+思想控制物极必反警告反动派呼唤后死者“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如何理解这句话?①反语。讽刺反动军阀和帝国主义欺凌屠戮爱国民众的暴行,鞭挞了他们的卑劣无耻。②类比。把中外反动派的罪恶暴行与“三一八”屠杀女学生这件事作类比,加以揭露和讽刺。【活动】纪念刘和珍1.文章第一节一共写了几类人?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和感情怎样?由此能否推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态度和感情 写作目的三类人爱国青年杀人者、反动政府所谓学者文人、流言者哀痛、尊敬嘲讽、愤怒嘲讽、痛恨无比沉痛地悼念刘和珍等遇害青年,奉献他的悲哀和尊敬愤怒地控诉段政府虐杀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下劣无耻的流言【活动】纪念刘和珍2.第二节写到了哪两种人?作者对其的态度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为人民苦难而哀痛的人,以能为人民谋幸福为幸福的人——敬佩崇敬;庸人:有是非观,但是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人——哀伤唤醒。【活动】鲁迅的“说”与“不说”1.在第一、二节中有多处类似“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的话,这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警醒庸人,勿忘血债【活动】鲁迅的“说”与“不说”2.文章反复提到“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又说“我实在无话可说”,该如何理解?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①更深入地体会到浓黑的悲凉“非人间”。②警告反动军阀,无话可说,并不是真的无话可说,而是愤怒!反动派杀害人民的凶残,文人的污蔑和惑众的下劣,令人说不出话来。③因不能用更好的形式纪念烈士感到深深愧疚。说不说痛惜赞颂爱国青年愤慨抨击反动政府及文人唤醒民众,激励革命者悲愤至极,难于言说不欲敌人快意沉痛的悼念与愤怒的批判相结合作者面对的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权势集团,而几乎是整个落后的、沉睡的、麻木的社会。悲愤激励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活动】总结请愿教训1.阅读6—7节,鲁迅支不支持徒手请愿?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不支持。“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请愿时的流血是不能推动历史前进的,吸取血的教训,改变战斗方法。代价巨大的流血斗争社会才能前进一小步教训【活动】总结请愿教训2.鲁迅认为“三·一八”惨案给我们的教训是什么?①在反动派眼里不算什么②少数人的请愿对黑暗的中国起不了作用③唤不醒庸人的觉悟【资料链接】鲁迅自己在《空谈》一文中所写:请愿的事,我一向就不以为然的,但并非因为怕有三月十八日那样的惨杀。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虽然我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我只知道他们麻木,没有良心,不足与言,而况是请愿,而况又是徒手,却没有料到有这么阴毒与凶残。能逆料的,大概只有段祺瑞,贾德耀,章士钊和他们的同类罢。四十七个男女青年的生命,完全是被骗去的,简直是诱杀。【活动】品味请愿意义1.鲁迅认为刘和珍等的流血牺牲,意义如何?①一般的民众(苟活着),会从中国女子的英勇斗争,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中,多少看到一些改变黑暗现实的希望;②而真正的革命者(真的猛士),将因受到激励而更加奋勇前进。【活动二】品味请愿意义2.结合整篇文章归纳鲁迅对此次情愿的情感脉络。悲——愤——反思——激励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文章内容 表达方式叙述写作的缘由(1、2) 悼念逝者 叙述为主唤醒生者 抒情为主烈士的印象及死难经过(3、4、5) 记忆中的刘和珍 叙述为主遭受虐杀和诬蔑 夹叙夹议死难经过 叙述为主死难的教训和意义 (6、7) 经验教训 议论为主死难意义 杂文的写作特点:反映激烈的社会斗争表现对事件的深刻观察,对敌人的彻底揭露,对人民的热烈支持叙述议论抒情表达作者爱憎分明的感情,从而感染读者,激励读者三者结合叙述、议论、抒情结合【小结】“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郁达夫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活动】分享心中的鲁迅1.鲁迅的名言(朗诵、摘抄)(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4)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5)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活动】分享心中的鲁迅1.鲁迅的名言(朗诵、摘抄)(6)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7)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宝贵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8)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9)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10)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别样鲁迅——鲁迅个人生活的痛苦:1、幼年丧父——使他的人生道路发生根本性的转折。2、包办婚姻——使他的家庭生活和情感生活蒙上了重大阴影。3、兄弟失和——影响了他的思想和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选择。4、病痛缠身——影响了他的寿命和一部分人生观。鲁迅与妻子许广平、儿子周海婴【活动】分享心中的鲁迅别样鲁迅(1)钱理群:“对生命的关爱,是鲁迅思想的一个亮点,一个底色。”(2)周海婴:“或许是由于政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父亲的形象都被塑造为横眉冷对,好像不横眉冷对就不是真正的鲁迅、社会需要的鲁迅。的确,鲁迅是爱憎分明的,但不等于说鲁迅没有普通人的情感,没有他温和、慈爱的那一面。我后来也问过叔叔好多次:你有没有看见过我爸爸发脾气的样子?他说从来没有。”【活动】分享心中的鲁迅(3)巴金《悼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人格比他的作品更伟大。在民族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伟大的战士;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他是一个勇敢的先驱。二三十年里他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遥远的一线亮光前进。【小结】一篇声讨反动势力的战斗檄文,一曲颂扬“为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的悲壮战歌,一声唤醒庸人大众的沉重呐喊,一支激励仁人志士“更奋然而前行”的深沉号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