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2.2《红烛》课件(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象征
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这种以物征事的艺术表现手法叫象征。
柳树 ——————惜别的象征。
蝉 ——象征品行高洁、清高。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
红烛
闻一多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知识
知识整合
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
民主战士。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
“三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
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
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新月派” 徐志摩、闻一多
齐读诗歌
思考:
整首诗共有多少节?诗歌是如何展开的?
九节
通过诗人与红烛的对话展开。
齐读诗歌第一节
思考:
1、这一节中,“红烛”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诗人对红烛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红——对国家民族赤城
钦佩
齐读二三节
思考:诗人对红烛的态度有何变化?背后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不解——一误再误
理解——不误不误
反映出诗人成长过程中内心的困惑以及最终获得觉悟的心态。这是一种思想的根本转变。
齐读第四节,思考:
1、“烧破世人的梦”你如何理解这个“梦”?
2、“捣破他们的监狱!”谁的监狱?什么监狱?
沉睡未觉醒、麻木
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精神枷锁
齐读5-8节
红烛为何会伤心流泪?
反映了红烛怎样的精神品格?
1、残风来侵光芒、因为要创造光明、培育花儿、果子。
2、以天下苍生为己任,自我奉献、勇于承担的奉献精神
诗人最后对红烛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小结
红烛 象征
小结
象征
红烛:燃烧、发光、流泪
象征:自我牺牲、散发光明、以拯救世人为己任的奉献精神。人生道路、抉择。
写作背景:
二、历史背景
《红烛》写于1925年。1922年,诗人怀着报效祖国的志向去美国留学。1925年,写作背景:当他怀着一腔强烈爱国之情提前回国,看到的却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的惨景,于是他心中的梦骤然破灭。诗人的感情由失望、痛苦转至极度的愤怒。《红烛》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