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琵琶行(并序)》 课件 (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3《琵琶行(并序)》 课件 (共4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2.18作业
背诵默写《琵琶行》四、五两段。
务必提交填词作品:《采桑子》
《琵琶行》
白居易
李燕 2020.2.17
学习内容
一、整体感知全诗,了解创作背景。
二、逐层分析诗歌内容,梳理重要实词、短语的意义。
三、赏析音乐描写中比喻的妙用。
四、分析琵琶女的形象特征和塑造手法。
五、分析诗人的形象,把握诗歌的主旨。
六、总结本诗的艺术特色。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琵琶行白居易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一、创作背景: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两年,在浔阳江头送别客人,偶遇一位年少时因技艺高超而红极一时,如今年老色衰被人抛弃的琵琶艺人,结合自己仕途遭遇,用歌行的体裁,创作了这首著名的《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体:1、篇幅可短可长;2、保留着古乐府叙事的特点;3、声律、韵脚比较自由;4、句式比较灵活,一般是七言;5、通常用“歌”、“行”、“歌行”“吟”“引”命名。
二、逐层分析文本(全诗88句,分为12层)
《琵琶行》第一层 6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注释:江头,江边。荻di ;主人:诗人自指。
瑟瑟:形容枫树、 芦荻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管弦:音乐。箫、笛之类的管乐,琴、瑟、琵琶之类的弦乐。
《琵琶行》
第一层
6句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思考:交代了时间、地点;
介绍了什么故事背景?
描写了什么景物?
渲染了什么氛围?
烘托了什么心情?
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赏析:
前六句交代了时间,这是一个枫叶飘零、荻花苍茫、秋风瑟瑟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是浔阳江头。浔阳江头也就是前边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背景,是诗人给他的朋友送别。//“主人下马客在船”,(???句式),意思是主人陪着客人一道骑马来至江边,一同下马来到船上。//离别的酒宴,无音乐,无歌女,甚是寂寞萧条,怎一个“惨”字了得。//“别时茫茫江浸月”,渲染了苍茫空旷的氛围,流露出寂寥怅惘的感觉,政治上的失意、朋友间的离别融合一体,为琵琶声的突然做铺垫。
“忽闻水上琵琶声”
《琵琶行》第二层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注释:暗:悄悄地。
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
回灯:重新掌灯。
《琵琶行》
第二层
8句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思考:
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的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怎么描写的?
赏析:
侧面描写:“主人忘归客不发”
正面描写:“欲语迟”“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前十四句,诗的开头写“秋夜送客”,“忽闻”“琵琶声”,于是“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经过“千呼万唤”,琵琶女才“半遮面”地出来了。通过设置悬念,增强作品的文学感染力。
《琵琶行》第三层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注释:转轴拨弦:这里是调弦校音的动作。掩抑:低沉抑郁。
思:悲,伤。信手:随手。续续:连续。拢:左手扣弦。
捻:左手揉弦。抹:右手顺手下拨。挑:右手反手回拨。
《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乐曲,相传唐玄宗所制。
《六幺》:也是当时名曲。
《琵琶行》
第三层
8句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思考:描写琵琶女演奏过程时突出了什么特点?
调弦校音,指法精熟;
感情充沛,名曲迭出。
《琵琶行》第四层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大弦:指最粗的弦。嘈嘈:声音浊杂粗重。
小弦:指最细的弦。切切:声音轻细急促。
间关:鸟声婉转。幽咽:低泣声,形容堵塞不畅的水流声。
冰下难:泉流冰下阻塞难通,形容乐声由流畅变为冷涩。
凝绝:琴弦似乎凝结不动,形容乐声越来越低沉,以至停顿。
《琵琶行》第五层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注释:乍:突然 迸:溅射。突出:突然冲出。这是形容琵琶声在低沉、暂歇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
曲终:乐曲结束。拔:拨子,弹奏弦乐时所用的工具。
当心画:用拔子在琵琶的中部划一下,是一曲结束时常用的手法。四弦一声:四根弦同时发省。舫: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思考:哪里用了比喻手法,
写出音乐的什么特点?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三、赏析音乐描写中比喻的精妙。
描写琵琶乐曲的音乐形象,写它由快速到缓慢、由欢快到低沉,到细弱无声,到突然而起的激越雄壮,再到戛然而止,诗人用了一系列的生动比喻,使抽象的音乐体验变成了具体可感的视觉形象。
这里有迅疾而至的暴雨,有若有若无的呢喃耳语,有坠落玉盘的大珠小珠,有婉转欢鸣的花间莺儿,有流水潺潺,有冰泉凝结,有银瓶破碎,有铁骑冲撞,有绢帛撕扯,使听者时而震惊,时而欢悦;时而悠然自得,时而黯然神伤,时而又惊魂动魄,诗人的心灵就像被音乐牢牢抓住,难以自已。
最后两句用环境描写来侧面烘托演奏效果。听者都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周围鸦雀无声,只有江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琵琶行》第六层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注释:沉吟,默默沉思的样子。敛容:收敛(沉思时悲愤幽怨的)面部表情。虾蟆陵hámálíng,在长安城南。教坊:唐代官办管理音乐杂技和教练歌舞的机关。第一部,指最优秀的一队。善才:当时对琵琶师的统称。秋娘:唐代歌伎常用的名字,也是对善歌貌美歌伎的统称。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第三段(三层24句),写琵琶女身世经历:自述早年长安从艺,盛极一时,后来年长色衰,委身商贾;如今独守空船,凄惨悲怆。
前八句的内容分析:一二句过渡,承上写结束演奏,启下写自述身世。三四句交代长于京城,五六句写教坊学艺,七八句写技艺高超,被老辈艺人赞服,被同行歌伎忌妒。
《琵琶行》
第六层
8句
《琵琶行》第七层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注释:五陵:在长安城外,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当时京城富豪人家聚居之地。缠头:当时送给歌伎舞女的锦帛。绡:精美的丝织品。钿(diàn)头银篦(bì):此指镶嵌着金花的银质发篦。击节:随着音乐打拍子。翻酒污:泼翻了酒被玷污。等闲:随随便便。颜色故:指容貌衰老。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这八句琵琶女叙述自己在京城时盛极一时的场景。前六句描写京城的富贵子弟们对自己竞相追捧,那时的欢宴通宵达旦,极尽奢华,自己曾无限分光。后二句就这样虚度了时光,等到家人尽失时,才发现自己也年老色衰,无所依傍了。
《琵琶行》
第七层
8句
《琵琶行》第八层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注释:老大:年纪大了。浮梁:古县名,在今江西省景德镇市,盛产茶叶。去来:走了以后。梦啼妆泪红阑干:梦中啼哭,匀过脂粉的脸上带着一道道红色的泪痕。阑干:纵横错乱的样子。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这八句:叙述自己风光不再,无人问津,无可奈何之下只好嫁给了一个贩卖茶叶的小商人。而商人关心的只是赚钱,夫妻别离他从不在意,他经常外出,长时间不回,抛下这个可怜的女子留守空船,陪伴她的只有寒冷的江水和高悬的明月。人是有记忆的,梦是心境的幻影,今天的孤独凄楚,与昔日的繁华欢笑形成鲜明的对比,梦醒后,怎不让人伤痛欲绝呢!
《琵琶行》
第八层
8句
四、分析琵琶女的形象和塑造手法
第二段: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艺。
【手法:????】
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人物出场:迟疑、缓慢、拘谨;
演奏过程:指法精熟,感情充沛,
名曲迭出,撼人心魄;
演奏结束:叹息、敛容、严肃恭敬;
琵琶女形象分析
第三段:琵琶女自叙身世。
【手法:??】
昔日:“五陵年少争缠头”
“今年欢笑复明年”
如今:“去来江口守空船”
“梦啼妆泪红阑干”
——命运的失意
诗人用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人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前文“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琵琶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
琵琶女形象被刻画地如此生动真实、扣人心弦,具有高度的典型性,深刻地反映了旧时代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艺人的悲惨命运,使人读罢而不禁为之泪下。
琵琶女形象的典型性
《琵琶行》第九层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注释:唧唧:叹息声。
思考:
1、“我”连连叹息,为什么?
2、全诗主旨句是哪两句?小序中又何交代?【哪三个字?】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思考:“我”连连叹息,为什么?
第一个“叹息”是赞叹。为她高超的演奏技艺而折服。
第二个“唧唧”是悲叹。为她大起大落的命运而同情。
全诗主旨句是哪两句?小序中有何交代?【哪三个字】
两人身份虽然不同,但沦落天涯的失意却是相同的。萍水相逢,却已深深相知,是诗人内心深藏的迁谪意在暗中汹涌,喷薄欲出,难以抑制。
《琵琶行》
第九层
4句
《琵琶行》第十层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注释:终岁:整年。丝竹:指弦乐器和管乐器。
杜鹃啼血:传说杜鹃昼夜悲鸣,啼至血出乃止。常用以形容哀痛之极。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我”的境遇:“谪居”【与小序中哪个词意思一致?】
仕途失意,漂泊沦落。
环境上:用哪些意象写了环境的凄惨?
《琵琶行》
第十层
8句
湓江地势低洼潮湿,
住宅周围杂草丛生;
无论白天黑夜,
杜鹃哀啼、猿猴哀鸣;
《琵琶行》第十一层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注释:独倾:独自饮酒。呕哑,拟声词,形容乐音单调。嘲哳:形容声音繁杂。暂:忽然,一下子。翻作:改作。按曲改编歌辞。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前四句,写谪居生活的(??)。
即使面对良辰美景(春花秋月),也无音乐可赏,山歌村笛毕竟单调繁杂,只能独自买醉,借酒消愁了。
后四句,赞美琵琶女演奏的乐曲如同仙乐。盛情邀请她再弹一曲,诗人愿作诗相赠。写出了诗人对琵琶女是以乐会友,真诚相邀。
《琵琶行》
第十一层
8句
《琵琶行》第十二层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注释:
却坐,退回原处坐下。促弦:把弦拧紧。
促,紧、迫。转,更。向前:以前。掩泣:掩面哭泣。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唐代《通典》记载: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以上服绯,六品、七品以上绿,八品、九品以上青。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琵琶行》
第十二层
6句
思考:
琵琶女:感慨万千,久久站立,
坐回原处,促弦再弹,曲调如何?
听者:“皆掩泣”
诗人:“司马青衫湿”
后多用“司马青衫”形容(?)的情感。这六句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悲伤失意之感。
五、诗人形象和诗歌主旨探讨
正所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诗人政治上的失意,源于直言进谏,源于报答君主的知遇之恩,源于“兼济天下”之志。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诗人感情深处的失意悲苦借助琵琶女命运的失意悲苦来表现,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浩叹,表现出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仁者情怀。诗人的感情极为深厚,又激荡汹涌,“司马青衫湿”一句,白居易落下了千古失意者最真诚、最热切的泪水,也触发了千古失意者萍水相逢、一见倾心的琴弦。
把握主旨
夜遇琵琶女,是生活的真实?还是艺术的虚构?
宋人洪迈认为夜遇琵琶女这件事未必可信,白居易是通过虚构的人物和情节,来抒发他自己的“天涯沦落之恨”(《容斋随笔》卷七),这是抓住了要害的。
这首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杰作,以人物为线索,既写琵琶女的身世经历,又写诗人的遭遇感受,然后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上会合。琵琶女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时代被侮辱、被损害的歌伎艺人的悲惨命运,而诗人这份天涯沦落的失意之恨,与身份无关,与职业无关,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
六、艺术特色
1、情节曲折,波澜起伏。
“醉不成欢惨将别”——“忽闻水上琵琶声”
“千呼万唤始出来”——“低眉信手续续弹”
“间关莺语花底滑”——“别有幽愁暗恨生”
“铁骑突出刀枪鸣”——“唯见江心秋月白”
“今年欢笑复明年”——“梦啼妆泪红阑干”
“同是天涯沦落人”——“往往取酒还独倾”
“却坐促弦弦转急”——“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种曲折多变的情节,使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富于悲剧性的人生遭遇得到突出的表现,而诗人内藏于心的“天涯沦落之恨”也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2、以情动人,感人至深。
这首诗以情动人,叙述事件,描写人物全都
充满强烈地抒彩。送客一节即以“秋瑟
瑟”“惨将别”“茫茫江浸月”,渲染了凄惨黯淡的环境氛围。琵琶女第一次演奏,诗人在描写琵琶女演奏的手法和曲调时,让情思幽恨贯穿始终。自叙身世一段,是琵琶女“幽愁暗恨”的根源。
诗人自叹经历,处处以环境烘托自身的感受,充分表达了沦落天涯的悲伤落寞。结尾处,凄凄的乐曲与听者的哭泣相互映照,更是写尽了诗人的悲痛之情。
3、音乐画面,千古绝唱。
这首诗最令人称道的是诗人对琵琶乐声的描写。由“大弦嘈嘈如急雨”到“曲终收拨当心画”16句,将抽象的、难以感知的乐曲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模拟出来,既有听觉形象,又有视觉形象,读过后让人感到余音袅袅,余味无穷。
这一段音乐描写与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李凭箜篌引》和李欣的《听董大弹胡笳弄寄语房给事》并列为古典音乐的四篇妙文。但由于它的比喻精准贴切,语言朴实流畅、情感丰富细腻,比其他三篇更广为人知,堪称千古绝唱。
补充赏析:音乐描写中比喻手法的妙用。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谢谢观看!
2.18作业
背诵默写《琵琶行》四、五两段。
务必提交填词作品:《采桑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