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中世纪城市和大学的兴起1 教学分析【课标要求】知道中世纪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部编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封建时代的欧洲第9课,本课学习三部分内容,自由和自治的城市、城市居民的身份和大学的兴起,三者共同促使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转化。【教学目标】1.了解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城市兴起的著名代表,城市居民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的常用手段及典型例子。城市居民的来源,大学的兴起,主要课程等史实。2.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市民阶级的形成,正确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3.知道大学的兴起与城市自治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教学难点:西欧城市的兴起对欧洲文明发展的作用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米兰,古罗马时期被称为米迪欧兰尼恩,是意大利第二大城市。因建筑、时装、艺术、绘画、歌剧、足球、旅游、闻名于世。米兰也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大都市之一,世界八大都会区之一,世界时尚与设计之都和时尚界最有影响力的城市,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歌剧圣地,世界艺术之都。提到米兰,也会想到欧洲著名足球队AC米兰足球俱乐部、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在中世纪时,米兰的名字被写为Mailand,它是中世纪时城市的代表。你还知道中世纪有哪些城市吗 它们是怎样兴起的 本节课让我们一起去探索答案二、新课讲授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1.学生阅读教材,思考:(1)西欧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新的城市?你能说说哪些地区出现了哪些著名的城市吗?学生找出答案:时间:10世纪开始,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地点:城市多兴起于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商品的地方。结合相关史事,分析西欧新城市兴起的原因及表现。原因:由于新兴城市交通便利,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相对安全、能够吸引人们聚集。表现: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西欧城市开始恢复和发展,那些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发展更快。2.出示”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1) 根据课本知识,践行西欧居民们采取了哪些方式反抗获得城市自治。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因此,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易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城市居民为了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争取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2) 阅读相关史事,回答:西欧争取自治最典型的城市是哪里?你能简要说说经过吗?学生代表叙述经过:法兰西的琅城。琅城居民募集了金钱,从主教手里赎买了自治权,建立了自治机构,但主教挥霍了赎金后又擅自取消了自治权。1112年,愤怒的市民举行起义,杀死了主教,并坚持斗争取得了自治地位。(3)法国的琅城起义反映了什么问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与封建主之间的阶级冲突日益尖锐。(4)仔细阅读教材,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的形式是什么?国王给在封建主的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起来什么作用?自治城市取得选举市长、市政官员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利。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是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国王给在封建主的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状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了城市的拥护。3、分析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领主之间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小结:自治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与主教联合,共同对付大封建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二、城市居民的身份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内容,说一说城市居民的主要来源和主要成员,并分析“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的缘由。答案提示:主要来源:从周边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主要成员:手工工匠和商人。缘由:中世纪欧洲城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通过斗争取得了自治权,成为拥有一定特权的地区。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可获得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重新变成农奴。另外,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2.教师提问: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是怎样生活的?提示:①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②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3.教师提问:市民阶级中分化出了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提示:城市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教师引导:城市的兴起、商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政治方面也有极大的作用,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权力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中分化出了大手工业者作坊主、商人、银行家等,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思想文化方面,伴随着市民阶级在政治、经济、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种新的世俗观念逐渐形成,这为以后出现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4、东西方对比:那么请问大家,这个时候的中国处于哪个朝代 答案提示:宋朝。教师问:这个时候宋朝的经济情况如何 答案提示:宋朝的经济非常发达,城市比西欧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也有市民阶层。教师问:那么两者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比较,是宋朝更先进还是西欧更先进呢 答案提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是西欧更先进。教师问:为什么呢 答案提示:因为西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分化出了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教师总结:与东方城市相比,西欧城市的特点就是从产生起,即展开了与封建主的斗争,并取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拥有独立的行政、司法、财政等职能。中国城市一般首先是政治统治中心,城市与专制统治同心,而西欧城市对封建制度起离心作用。在西欧封建化的进程中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新的生产力,而中国尽管经济发达,但只是原地踏步,在已经腐朽的封建关系中循环往复。拓展延伸:(1)乔治打算开一家裁缝店,你觉得初来乍到的他能立即开起来吗?提示:他不能随意开店,需要加入一个叫“行会”的组织。行会内部的首脑称“行头”,基本成员即作坊主称“行东”,行东以下为“帮工”和“学徒”。乔治需要从学徒做起,在学艺期间要向行东缴纳学费,并为其做家务劳动,期满后可升为帮工。帮工要在行东作坊里帮助工作数年,领取少量工资,经行会考核后才能独立开设作坊。(2)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对比:领主的庄园与市民的城市乡村(封闭) 城市(自由)构成(主体人员) 封建庄园(封建主和农奴) 自由民(市民)社会关系 封建主(提供土地、奴役剥削) 农奴(缴纳地租、服劳役) 摆脱封建领主的控制,拥有人身自由经济特点 一切产品用于自身消费(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产品用于交换、出卖(商品经济) 行会势力较大三、大学的兴起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本目正文内容及多媒体课件展示的材料,了解中世纪欧洲大学兴起的背景:早期欧洲教育为教会所垄断,主要是为了培养僧职人员。11世纪欧洲城市兴起以后,由于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反对领主的斗争,迫切需要能读会写、具有各方面知识的人才。于是12世纪一些城市的手工业行会和商人公会以及市政当局,打破教会几百年来对教育的垄断,自发地创办了世俗学校。教师总结:欧洲大学兴起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古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和阿拉伯文化在欧洲的传播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多媒体课件展示中世纪欧洲大学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中世纪欧洲诞生了哪些著名大学。教师点拨:西欧最早的大学大多是12世纪兴起的,如法兰西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等。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3.教师提问:国王和教皇对待教育的态度怎样?提示: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4.教师提问:你对中世纪西欧大学的课程设置有何看法?提示: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生学完基础课程之后进入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这说明了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三、课堂总结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对西欧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政治上自治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与主教联合,共同对付大封建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经济上城市是西欧的商业中心,商业的繁荣加强了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城市里的市民阶级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近代资产阶级的前身;文化上为适应新兴市民的需要,城市兴起反映了新的世俗生活观念的市民文学,在意大利出现了最早的大学,这为以后的文艺复兴运动和新航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3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我围绕“中世纪城市重新兴起的原因、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市民的生活、生产情况、大学的兴起”展开教学,并通过一些谚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更有趣味,是本节课应着重探讨的一个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