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学情分析】本课讲述了伊斯兰教的创立,可以让学生比较世界三大宗教,以便加深记忆。此外,注意让学生总结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加深理解。第11课 古代日本1 教学分析【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第11课:《古代日本》,主要内容讲述的是六世纪以前的日本、大化改新及武士与武士集团的形成。日本历史上两次改革,本课学习的是第一次,大化改新向唐朝学习。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日本这个民族善于学习,我们应当向它学习。本节课中武士道精神不容易理解,其实质是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二战时期成为日军的精神支柱。【学情分析】在世界史中,学生对日本古代史相对熟悉,但学生由于自身知识有限,对古代日本仍然比较模糊,多是碎片化的认识,所以这节课在讲述大和统一日本、大化改新、武士与幕府三个重要内容的同时,还要较完整的讲述日本古代史大概的发展过程;另外,由于古代日本长期向中国学习,又要着重串联一下古代中日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讨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启示等问题。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学生在影视剧中已有所了解,但对于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以及实质还不清楚,需要加以指导。【教学目标】1.阅读地图,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和公元 6 世纪前日本社会状况;知道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知道封建时代日本庄园经济、武士和武士集团的形成;了解幕府统治的基本史实。2.对比日本大化改新前后的统治特点,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提高分析能力。3.了解日本主动吸收隋唐文化,推动改革,促进社会进步的史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认识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大化改新教学难点: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材料)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但明治维新后不久,日本就对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逼老师签订不平等条约,收钱占地。20世纪30年代,他再一次向他的第一位老师发动战争。——摘编陈冰《作坊里的日本》日本的第一位老师是谁?它是怎样向这位老师学习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日本的历史。二、新课讲授一、最初的起源——6世纪前的日本观看螺蛳历史片段,了解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2、根据视频内容,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PPT呈现大和政权管理示意图。提示:(1)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2)日本最高领导称谓“大王”与“天皇”大和国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以后称“天皇”。据《日本书纪》记载,中国隋炀帝时,日本在国书中首次在外交场合使用“天皇”一词。传说中,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后裔,代表天神主宰人间。神武天皇是神话中日本第一代天皇。日本史书中第一次出现“天皇”一词,是 608 年日本第二次派遣隋使,并在向隋炀帝递交的国书中写道:“东天皇敬白西皇帝。”日本现任德仁天皇是日本第 126 代天皇。在当今日本,天皇只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过渡:那么,在日本历史上,天皇权力有没有变更呢?608 年,日本为什么会派遣隋使来到中国?当时日本国内外形势如何?二、改变命运的改革——大化改新1材料研读材料一 大化前夕,私有土地相当兴盛,上自王族,下至豪强,不但占领“国县山海林野池田”,而且兼并百姓土地……贫民百姓无立足之地……大批劳动力成为王族、豪族等有势之家的私有民……豪族之间互相争战,自立为强,并且藐视大王和朝廷,自己修筑宫殿、园陵。进调赋税时,首先满足自己,然后再向朝廷进调。——摘编自王金林《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材料二 日本共派遣隋使4次,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13次,每批数百人。对于人口不足300万的日本,来学习中国先进文化的人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相当大。使节团成员中有外交官员、僧侣、留学生和工艺、艺术等各方面的人才。教师提问:通过以上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3.问题思考: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提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土地国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权制问题,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4.拓展延伸: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从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提示:事例:唐朝时期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给日本带去先进的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和建筑技术等。启示:一个国家的发展要勇于改革,善于吸收别国先进的文化和思想。任何民族都必须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长处,否则难以进步和强大。三、武士和武士集团1教师讲解: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经济制度又一次发生重大变化,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班田制逐渐被庄园制取代。为保护自己的庄园,大庄园主建立了由武士组成的私人武装集团。阅读教材第53页,归纳武士和武士集团形成的过程。学生回答: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2.观看螺蛳历史,了解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1192年,源赖朝从两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3.教师提问: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提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4.教师提问: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演变: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三、课堂总结大化改新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唐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它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形成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从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为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其后,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代。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是一个善于学习与模仿的国家;善于学习他国优点是促使自身进步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一个国家或者个人都应该善于借鉴与学习,以积极的心态促进自身的成长。3 板书设计代日本4 教学反思大化改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我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探讨了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意义、启示等问题。关于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学生在影视剧中已有所了解,但对于武士道精神的形成以及实质还不清楚,需要加以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