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之文学短评学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之文学短评学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考小说之文学短评
1.什么是短评
“短”是指它篇幅短小,“评”是指在文体上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它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社会评论、文学评论、艺术评论。
2.什么是文学短评?
文学短评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分支,主要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评论对象,并对对象的某一点进行深入品析和阐发,进而得出某个评论性观点。
文学短评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评论而篇幅相对短小的一类文章,主要是评论作家创作的得失,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
3.什么是“因体而论”?
不同文学体式的评论着眼点各不相同,在对其作短评时应该“因体而论”。比如诗歌是一种内容高度概括、感情强烈、语言精练的文学体裁。鉴赏古诗词时,则要注意掌握古诗词的基本知识,了解写作背景,把握作品主题;分析作品意象,领悟作品意境,体会作者情感;分析、品味赋比兴、联想想象、象征、夸张、对比、用典、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手法的作用,这是由诗歌特质所决定的。
文学短评是一种精短的、以作家作品为评论对象的议论性文章,它既有议论性,又有文学性,是理、情、文的统一。写作文学短评,大致有“阅读——定题——评论——写作”四个步骤。其中,“阅读”须细,“定题”宜小,“评论”贵透。
4写文学短评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手法、构思技巧、语言特色等方面入手,选择作品内容或者作品形式的某一个特点进行评论。
角度1: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可以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
角度2:分析作品的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的形象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特征。
角度3: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①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②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③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④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⑤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⑥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⑦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
角度4:赏析作品的构思技巧
①写作思路,如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一个方面到几个方面等;②文章线索,如以某个中心事件为线索,以人物、感情、时间、空间为线索等;③层次结构,如总—分—总、总—分、分—总、分—分;④结构方式,如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等;⑤选材特点,如生动典型、来自生活、新鲜亲切等;⑥行文布局,如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详略得当等。
角度5:鉴赏作品的语言特色
①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②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③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5文学短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短评的结构要小巧而完整。通常情况下,一般采用“①总—②分—③总”“总—分”“分—总”的结构模式:
“总”,就是开头用简短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把这篇文学短评总的内容概述出来。
②“分”,就是对照作品作深入的分析思考,有的放矢地列出鉴赏评析的要点,然后采用叙评结合、评析结合的手法,对原作品作深入的、有条理的分析。
③“总”就是结尾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巴金
高觉新是觉民弟兄所称为“大哥”的人。他和觉民、觉慧虽然是同一个母亲所生,而且生活在同一个家庭里,可是他们的处境并不相同。觉新在这一房里是长子,在这个大家庭里又是长房的长孙。就因为这个缘故,在他出世的时候,他的命运便决定了。
他在师友的赞誉中得到毕业文凭归来后的那天晚上,父亲把他叫到房里去对他说:
“你现在中学毕业了。我已经给你看定了一门亲事。你爷爷希望有一个重孙,我也希望早日抱孙。你现在已经到了成家的年纪,我想早日给你接亲,也算了结我一桩心事。……我在外面做官好几年,积蓄虽不多,可是个人衣食是不用愁的。我现在身体不大好,想在家休养,要你来帮我料理家事,所以你更少不掉一个内助。李家的亲事我已经准备好了。下个月十三是个好日子,就在那一天下定。……今年年内就结婚。”
这些话来得太突然了。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他不作声,只是点着头。他不敢看父亲的眼睛,虽然父亲的眼光依旧是很温和的。
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而且也没有反抗的思想。他只是点头,表示愿意顺从父亲的话。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关于李家的亲事,他事前也曾隐约地听见人说过,但是人家不让他知道,他也不好意思打听。给他做媒的人常常往来高公馆。后来经他的父亲同继母商量、选择的结果,只有两家姑娘的芳名不曾被淘汰,因为在这两个姑娘之间,父亲不能决定究竟哪一个更适宜做他儿子的配偶,而且两家请来做媒的人的情面又是同样地大。于是父亲只得求助于拈阄的办法,把两个姑娘的姓氏写在两方小红纸片上,把它们揉成两团,拿在手里,走到祖宗的神主面前诚心祷告了一番,然后随意拈起一个来。李家的亲事就这样地决定了。拈阄的结果他一直到这天晚上才知道。
是的,他也曾做过才子佳人的好梦,他心目中也曾有过一个中意的姑娘,就是那个能够了解他、安慰他的钱家表妹。有一个时期他甚至梦想他将来的配偶就是她,而且祈祷着一定是她,因为姨表兄妹结婚,在这种绅士家庭中是很寻常的事。他和她的感情又是那么好。然而现在父亲却给他挑选了另一个他不认识的姑娘,并且还决定就在年内结婚,他的升学的希望成了泡影,而他所要娶的又不是他所中意的那个“她”。对于他,这实在是一个大的打击。他的前程断送了。他的美妙的幻梦破灭了。
他绝望地痛哭,他关上门,他用铺盖蒙住头痛哭。他不反抗,也想不到反抗。他忍受了。他顺从了父亲的意志,没有怨言。可是在心里他却为着自己痛哭,为着他所爱的少女痛哭。
不到半年,新的配偶果然来了。
(选自巴金小说《家》,有删改)
文本二:

曹禺
[是午后二时的光景,宾客们正在用喜酒,新娘的花轿就快要抬进来了。]
觉 新:(沉浸在苦痛的思索里,几乎未留心她们已经出去,恍恍惚惚地踱来踱去,顺手取起一枝梅花,望了望,又苦痛地掷在桌上。沉闷而忧郁的声音,低低说出来)啊,如果一万年像一天,一万天像一秒,那么活着再怎么苦,也不过是一睁眼一闭眼的工夫。做人再苦,也容易忍受啊!(略顿)因为这一秒钟生,下一秒钟就死,睁眼是生,闭眼就是死。那么“生”跟“死”不都是一样的糊涂?就随他们怎么摆布去吧!反正我们都是早晨生,晚晌死,连梦都做不了一个的小蠓蠓虫。唉,由了他们也就算了。(到此仿佛完全静止,突又提起精神。)不过既然活着,就由不得你想的这么便宜。十年的光阴。能自由的人也许觉得短促,锁在监牢里面的。一秒钟就是十几年见不着阳光的冬天哪!(深深地)活着真没有一件如意的事:你要的是你得不到的,你得到的又是你不要的。哦,天哪!
[觉慧抱着一大束梅枝,由正中门生气勃勃地走过来。]
觉 慧:大哥,鸣凤呢?
觉 新:出去了。(长嘘一声)
觉 慧:(笑着)大哥,我就怕看你做成这么一副受苦受难的耶稣相。
觉 新:(苦笑)是做么?
觉 慧:(鼓动地)那么,你为什么不闯一下呢?
觉 新:(沮丧地)有什么个值得?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
觉 慧:(不觉放下梅花,同情而兴奋地)就这么悲观?大哥你就这么看得透?生下就为着死?(突然愤慨地)我们活都没活够,祸都没闯够,我们……
[远处忽然鞭爆大发,一阵非常热闹的琐呐声,夹杂远远人们的喧嚣。]
觉 新:(不觉立起)这是什么声音啊?
觉 慧:(讽刺地)这就是活着的声音,大哥的新娘子大概是到了。
女仆们:轿到了!……新娘子来了!……快去看!走啊!到了!到了!
黄 妈:(一路嚷嚷着)好了,好了,新娘子到了,花轿到了。(对觉新笑嘻嘻地)大少爷,这可该吃你喜酒了。快出去,快戴上花,接新人吧。(走近要为觉新戴上)
觉 新:(不觉闪避着)黄妈,我,我有点闷气。你,你先出去给我倒杯茶来。
黄 妈:(连忙)也好。(立刻由偏门下)
觉 慧:(方才己跑到正门外望,现在忽然跑回来。急促而痛切地)大哥,大哥,你再想想吧!这是你一生的事情啊!(急切)你,你,你就闯一下吧!我劝过你四次了,我给你预备过!(匆促地望了一下)你,你现在决定走。还来得及……
[由正中门跑进觉民和琴小姐。两个人也都是气愤愤的。]
觉 民:(欣喜地)大哥,你在这儿!我们到处找你,你好一点了么?
琴小姐:(踌躇地)大哥,新娘子已经在大门口啦,你,你还不去?
觉 慧:(认真地)琴表姐,你忘了跟我们一块儿在这屋里读书的人啦?
琴小姐:(诚挚地)我,我怎么会忘记梅姐姐?(深切的同情,望着新)不过事情已经延迟到现在,我,我简直看不出还有什么别的办法。
觉 慧:(固执地)有,有办法,有!只要有决心!(忽然)大哥,你不能再犹疑了,(恳切地)这不是人家的事啊!
觉 新:(仿佛自语,长嘘一声)怎么样呢?
觉 慧:(冲动地)走,走,现在还不太晚,还来得及。你可以先到我的同学家里……
觉 民:(忍不住叫出)这是不可能的。觉慧,你这是……
觉 慧:什么叫不可能?世上没有不可能的事。只要你……
沈 氏:(由正门探出身来)新郎官预备好了么?
琴小姐:(连忙)好了,就好了。
王 氏:(也探出身)快出来吧,外面人等着呢!
觉 民:是啊,就出来。
[沈、王二氏立刻匆匆又走开。]
觉 慧:怎么样,大哥?
觉 新:(立起)不,没有这种办法。
觉 民:觉慧,你那是纯粹小孩子的话,这件事只有慢慢……
觉 慧:(性急)慢慢,慢慢,现在事情都遇到头上,你还叫大哥……
[克明仓促由正中门上,后随袁成与苏福,衣服穿得十分整齐,袁成手中捧着一顶两边各插一条金花的博士帽。]
高克明:明轩,你怎么还不出来?
觉 新:就来。
[外面老太爷的声音:“克明啊!”]
高克明:是,爹!
觉 民:(不得已)大哥,你去吧!
觉 慧:大哥,你不去!(更激烈地)大哥,你要大胆,大胆,大胆,永远的大胆!
觉 新:(苦笑)大胆,大胆?我要想到这个家呀,觉慧,我不能够随便一个人大胆的。
(选自曹禺话剧《家》,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中父亲用“拈阄”的办法来决定儿子婚配对象这一情节,体现了旧社会封建家长的独断与荒谬。
B.“他把它们都听懂了,却又好像不懂似的”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了这一消息给觉新带来的痛苦与无奈。
C.觉新的悲剧是他懦弱隐忍造成的性格悲剧,也是由他特殊的出生环境造成的命运悲剧,更是社会悲剧。
D.“死就死了,我们生下来就为着死的”表明觉新对自己的婚姻充满了失望与无奈,已抱定了必死之心。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写觉新“用铺盖蒙住头痛哭”,这一细节生动地反映了觉新痛心不满却不敢让人知道,体现了他性格的隐忍懦弱。
B.文本二中觉慧反复劝说大哥“出逃”,先是直接反问,晓之以理;接着回忆往昔,动之以情;最后给出策略,鼓励出走。
C.文本二中的人物对话多处使用了省略号,都表现了人物说话时欲言又止的情态,体现了戏剧语言含蓄委婉的特点。
D.文本二中多次写到“梅花”,这既暗示着觉新正在思念的是钱家表妹梅小姐,也是对他们二人纯洁美好感情的象征。
8.根据文本二的内容,概括觉新、觉慧的形象特点。
9.这两个文本内容相近文体不同,艺术效果也不一样,读书小组要为此写一则文学短评,请从情节安排和人物塑造两个角度,任选其一写出你的短评思路。
6.D 7.C
8.①觉新是一个受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虽然也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仍选择为家庭牺牲自己幸福,善良、懦弱的封建家庭少爷形象。②觉慧是一个充满朝气、年轻单纯、思想激进、不满封建家长对婚姻的干涉、具有反抗精神的叛逆者形象。
9. “情节安排”示例:①文本一是小说,能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表现社会生活。文本二是戏剧,主要通过相对集中的舞台故事表演来反映社会生活。②文本一叙述了觉新从毕业、定亲到娶亲的全过程,选文主要是以觉新内心的矛盾作为主要情节;文本二写觉新娶亲过程,舞台表演在一个场景,以觉慧与觉新的矛盾作为主要戏剧冲突;③因此,文本一故事情节的时空跨度相对较大,文本二剧情紧凑集中,矛盾冲突相比文本一更激烈。
“人物塑造方法”示例:①文本一是小说,可以通过多种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文本二是戏剧,主要通过人物对白、独白、动作和舞台说明来塑造人物形象。②文本一通过交代故事背景、并主要通过觉新的心理、行动细节描写表现觉新作为封建家族长孙的顺从隐忍性格;文本二写觉新娶亲过程中,主要通过觉新的内心独白,以及觉新和觉慧、觉民、琴小姐等人的对话来表现众多人物形象特点。③因而,文本一觉新的形象更加完整,心理描写更能让读者理解他的无奈。文本二在觉慧、觉民等形象的对比下,觉新的保守懦弱更加鲜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
汪曾祺
我在云南住过七年,一九三九----九四六年。准确地说,只能说在昆明住了七年。
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是市内,我们到南屏大戏院去看电影;去逛书店,看一本书,一看两三个小时;逛裱画店,逛茶叶店……我们每天经过、随时往来的地方,还是大西门一带。街虽小,人却多,气味浓稠。我们在街上闲看。看卖木柴的,卖木炭的,卖粗瓷碗、砂锅的,并且常常为一点细节感动不已。
但是我生活得最久,接受影响最深,使我成为这样一个人,这样一个作家,——不是另一种作家的地方,是西南联大。
万里长征,
辞却了五朝宫阙。
暂驻足,
衡山湘水,
又成离别,
绝徼移栽桢干质,
九州遍洒黎元血。
尽菊吹弦诵在山城,
情弥切……
——西南联大校歌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这是一座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但却是一个产生天才,影响深远,可以彪炳于世界大学之林,与牛津、剑桥、哈佛、耶鲁平列而无愧色的,窳陋而辉煌的,奇迹一样的,“空前绝后”的大学。喔,我的母校,我的西南联大!
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很多处是借用昆明原有的房屋、学校、祠堂。西边是学生宿舍。土墙,草顶。
土墙上开了几个方洞,方洞上竖了几根不去皮的树棍、便是窗户。挨着土墙排了一列双人木床,一边十张,一间宿舍可住四十人,桌椅是没有的。两个装肥皂的大箱摞起来。既是书桌,也是衣柜。有的同学在同一宿舍中一住四年不挪窝。有些同学成天在一起,乐数晨夕,堪称知己。也有老死不相往来,几乎等于不认识的。我和一位姓刘的历史系同学就是这样,我们俩同睡一张木床,他住上铺,我住下铺,却很少见面。他是个很守规矩、很用功的人,每天按时作息。我是个夜猫子,每天在系图书馆看一夜书,即天亮才回宿舍。等我回屋就寝时,他已经在校园树下苦读英文了。
大路的东侧,是大图书馆。这是新校舍惟一的一座瓦顶的建筑。每天一早,就有人等在门外“抢图书馆”——抢位置,抢指定参考书。大图书馆藏书不少,但指定参考书总是不够用的。更东,是教室区。土墙,铁皮屋顶(涂了绿漆)。下起雨来,铁皮屋顶被雨点打得乒乒乓乓地响,让人想起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这些教室里面放的木椅,都是本色,不漆油漆。这种椅子的好处是不固定,可以从这个教室到那个教室任意搬来搬去。吴宓先生讲《红楼梦》,一看下面有女生还站着,就放下手杖,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于是一些男同学就也赶紧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宝姐姐、林妹妹都坐下了,吴先生才开始讲。
联大师生服装各异,但似乎又有一种比较一致的风格。女生的衣着是比较整洁的,上课时军阀商人家的小姐也不会穿得花里胡哨。男同学绝大多数是蓝布衫、长裤。几年下来,衣服破旧,就想各种办法“弥补”,如贴一张橡皮膏之类。有人裤子破了洞,不会补,也无针线,就找一根麻筋,把破洞结了一个疙瘩,这样的疙瘩名士不止一人,教授的衣服也多残破了。闻一多先生有一个时期穿了一件一个亲戚送给他的灰色夹袍,式样早就过时,领子很高,袖子很窄。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不能再穿,就买了一件云南赶马人穿的深蓝氆氇的“一口钟”(大概就是彝族察尔瓦)披在身上,远看有点像一个侠客。有一个女生从南院(女生宿舍)到新校舍去,天已经黑了,路上没有人,她听到后面有梯里突鲁的脚步声,以为是坏人追了上来,很紧张。
回头一看,是化学教授曾昭伦。他穿了一双空前(露着脚趾)绝后鞋(后跟烂了,提不起来,只能半趿着),因此发出梯里突鲁的声音。
大学生大都爱吃,食欲很旺,有两个钱都吃掉了。初到昆明,带来的盘缠尚未用尽,有些同学一到星期天就出去到处吃馆子。钱逐渐用完了,吃不了大馆子,就只能到米线店里吃米线、饵块。到连吃米线、饵块的钱也没有的时候,便只有老老实实到新校舍吃大食堂的伙食。饭是“八宝饭”,通红的糙米,里面有砂子、木屑、老鼠屎。菜常备的是盐水煮芸豆,还有二种,“魔芋豆腐”为紫灰色的,烂糊糊的淡而无味的奇怪东西。有一位姓郑的同学告诫同学:饭后不可张嘴——恐怕飞出只鸟来!
云南人对联大学生很好,我们对云南、对昆明也很有感情。比较明显的、普遍的影响是在教育方面。有些联大师生为云南做了一些有益的实事。联大学生在中学兼课的很多,这对昆明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是有很大作用旳。更重要的是使昆明学生接受了民主思想,呼吸到独立思考、学术自由的空气,使他们为学为人都比较开放,比较新鲜活泼。这是精神方面的东西,是抽象的,是一种气质,一种格调,难于确指,但是这种影响确实存在,如云如水,水流云在。
(摘编自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中国作家》,有删改)
文本二:
国家兴难,哀鸿遍野,百无一用当真是书生吗?是战在沙场,还是守在后方读书?一群书生几经犹豫挣扎,最终趋向理性。中华民族之存亡,在于文化是否存活。于是乎“读书”有了一股子卧薪尝胆的气概,联大学生们心中只有“担负起国家兴亡”的信念,风采奕奕唱着《毕业歌》:“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我们今天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
巨浪掀起来了!8年时间仅仅只毕业三千余人,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虽处艰难年岁,这群师生却是从心底给出了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他们只问自由,只问盛放,只问深情,只问初心,只问勇敢,无问西东。
(摘编自《西南联大 最困难时,往往最心怀美好》)
文本三:
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三门课我都选了。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了,是关于人物对话的。我写了一篇小说(内容早已忘记干净),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在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不要哲理,不要诗意。这样才真实。我也没有那么多失落感、孤独感、荒谬感、绝望感。我写不出卡夫卡的《变形记》那样痛苦的作品,我认为中国也不具备产生那样作品的条件。
(摘编自汪曾祺《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部分回忆丰富多彩的市内生活,一方面呈现了西南联大周边人文气息和生活气息,另一方面衬托出西南联大对作者的深刻影响。
B.吴宓先生讲课,为学生“搬椅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吴先生的修养,而他的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也展现了西南联大教师优雅的君子风范。
C.文章大量笔墨刻画教授们衣着“残破”,而描写联大人读书的细节却不多,这正是为了表现联大人虽条件简陋却孜孜不倦做学问的志趣。
D.结尾“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化用杜甫诗句“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重在表现西南联大的精神气质和自由与随性的学术氛围。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禹偁的《黄冈竹楼记》即《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是北宋文学家王禹偁被贬为黄州刺史后写作的一篇小散文,抒发自己怅惘落寞却又不甘沉沦的心绪。
B.西南联大校歌里唱到,将举国栋梁之才移往艰苦偏远的边疆,将其保护起来免受日寇的摧残,这正是为了保全民族未来的希望。
C.闻一多先生是19世纪中国爱国主义诗人,以《红烛》《死水》《女神》等诗集,开一代诗风。他创作的著名,爱国诗篇《七子之歌》,响彻中华大地。
D.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是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8.文本二中的“巨浪”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原因。(4分)
9.如欲以“朴素为文”为主题,为《我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写一则文学短评,请列出评论要点。(6分)
【答案】6.D 7.C
8.学术方面:①条件极其艰苦却重学问轻名利的学术氛围;②联大的民主思想、自由开放的精神,品格修养;③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④乐观积极的心态;⑤高尚的君子人格和道德修养。(每点1分,答出任意4点即可)
9.①“朴素为文”是指汪曾祺的散文以细小琐屑的题材入文,不刻意追求精致的结构、深奥的题旨,而只是一种“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写作方式;②“朴素为文”是指文章语言平淡质朴,贴近生活的真实状态,娓娓道来,如话家常;③汪曾祺的“朴素为文”体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创作理念:在平淡的叙述中,让真与美、日常生活的恬淡回归散文。(每点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明天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隔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啊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在何小仙对面坐着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此时已经开好一张药方,指着纸角上的几个字说道:
“这第一味保婴活命九,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来。
宝儿的呼吸从平稳到没有,单四嫂子的声音也就从呜咽变成号啕。这时聚集了几堆人;门内是王九妈、蓝皮阿五之类,门外是咸亨的掌柜和红鼻老拱【注】之类。王九妈便发命令,烧了一串纸钱;又将两条板凳和五件衣服作抵,替单四嫂子借了两块洋钱,给帮忙的人备饭。
第一个问题是棺木。单四嫂子还有一副银耳环和一支裹金的银簪,都交给了咸亨的掌柜,托他作一个保,半现半赊的买一具棺木。蓝皮阿五也伸出手来,很愿意自告奋勇;王九妈却不许他,只准他明天抬棺材的差使,阿五骂了一声“老畜生”,快快的努了嘴站着。掌柜便自去了;晚上回来,说棺木须得现做,后半夜才成功。掌柜回来的时候,帮忙的人早吃过饭;因为鲁镇还有些古风,所以不上一更,便都回家睡觉了。只有阿五还靠着咸亨的柜台喝酒,老拱也呜呜的唱。
这时候,单四嫂子坐在床沿上哭着,宝儿在床上躺着,纺车静静的在地上立着。许多工夫,单四嫂子的眼泪宣告完结了,眼睛张得很大,看看四面的情形,觉得奇怪:所有的都是不会有的事。他心里计算:不过是梦罢了,这些事都是梦。明天醒过来,自己好好的睡在床上,宝儿也好好的睡在自己身边。他也醒过来,叫一声“妈”,生龙活虎似的跳去玩了。
老拱的歌声早经寂静,咸亨也熄了灯。单四嫂子张着眼,总不信所有的事。——鸡也叫了;东方渐渐发白,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哦,他们背了棺材来了。单四嫂子很觉得头眩,歇息了一会,倒居然有点平稳了。但他接连着便觉得很异样: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他现在知道他的宝儿确乎死了;不愿意见这屋子,吹熄了灯,躺着。
单四嫂子虽然粗笨,却知道还魂是不能有的事,他的宝儿也的确不能再见了。叹一口气,自言自语的说,“宝儿,你该还在这里,你给我梦里见见罢。”于是合上眼,想赶快睡去,会他的宝儿,苦苦的呼吸通过了静和大和空虚,自己听得明白。
单四嫂子终于朦朦胧胧的走入睡乡,全屋子都很静。
老拱们也走了,咸亭也关上门了。这时的鲁镇,便完全落在寂静里。只有那暗夜为想变成明天,却仍在这寂静里奔波;另有几条狗,也躲在暗地里呜呜的叫。
(节选自鲁迅小说《明天》,有删改)
【注】老拱:泛指普通百姓。
文本二
我懂得他(金心异)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就有了十余篇。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至于我的喊声是勇猛或是悲哀,是可憎或是可笑,那倒是不暇顾及的;但既然是呐喊,则当然须听将令的了,所以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空添上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来传染给也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就可想而知了,然而到今日还能蒙着小说的名,甚而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无论如何总不能不说是一件侥幸的事,但侥幸虽使我不安于心,而悬揣人间暂时还有读者,则究竟也仍然是高兴的。
所以我竟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而且付印了,又因为上面所说的缘由,便称之为《呐喊》。
(节选自鲁迅《〈呐喊〉自序》)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对鲁镇的环境描写,运用了对比,突出了单四嫂子生活的艰难,为下文写她痛失爱子做铺垫。
B.为了治好儿子的病,单四嫂子使尽浑身解数,求签、许愿、吃单方,由此可见单四嫂子的愚昧与困顿。
C.单四嫂子对宝儿的病心急如焚,但是何小仙却含糊马虎、应付了事,暗示了宝儿的病她可以妙手回春。
D.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写了鲁镇夜晚的寂静,展示了一幅社会图景,突出了一切波澜均会回归寂静的主题。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单四嫂子带出门是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看病花了四角银元,后面王九妈又替她借了两块洋钱。从这些不同的货币中,我们可以看出民国时期货币的混乱。
B.何小仙说“这是火克金”,讲的是中医“五行相克”的医学理论,与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讲的“奇奇怪怪的药引”一样,都子虚乌有,是骗人的理论。
C.王九妈、蓝皮阿五、咸亨的掌柜、红鼻子老拱等人物,与鲁迅其他作品中的“九斤老太”“小尼姑”“白胡子”一样,都是形象又通俗的称呼,让读者感觉亲切真实。
D.宝儿死后,王九妈便发令烧纸钱,又将单四嫂子的家当抵押,给帮忙的人备饭。这明显会让单家雪上加霜,却似乎是在热心帮忙,这更能让人理解社会的吃人本质。
8.结合文本二,分析鲁迅创作小说的基本目的和理念。(6分)
9.材料一的小说选自《呐喊》集,写了一个悲惨的故事,却以“明天”为题。你将以“为明天呐喊”为主题,为《明天》这篇小说写一则小评论,请列出你的评论要点。(6分)
答案:6.(3分)B
7.(3分)B
8.(6分)①通过小说,寄托希望,希望能够打破封建社会的黑暗;②通过小说慰藉那些反封建斗士,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奋斗;③不让青年被自己的痛苦寂寞感染,基调不能消极;④感受到人间有读者,有人理解自己,感到喜悦。(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9.(6分)①《明天》是鲁迅先生着力反映妇女悲惨命运的小说之一,作者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弱者被“吃”,而众人对此漠然视之,这样的民众没有“明天”。②只是耽于幻想“明天一切会好起来”的,如单四嫂一类的人,不会有明天。③要想有“明天”,就要唤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憎恨,对单四嫂子悲惨命运的同情,对病态的社会加以“疗治”。(每点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