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 液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识目标:知道常见的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的方法;知道气体液化要放热。二、过程与方法能力目标: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探究自然规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时刻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介绍长征运载火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气体液化的办法。教学难点“白气”是液态的水不是水蒸气。教具准备铁支架、酒精灯、玻璃杯、水槽、水、乙醚、注射器、课件、多媒体等。新课引入表演戴着眼镜“吃火锅”:一个大玻璃杯中,装有一半水,放有几个有壳的鹤鹑蛋,几块胡萝卜等,放入铁支架上,用酒精灯加热。教师戴着眼镜,有意靠近“热气”,边擦镜片,边用筷子夹鹤鹑蛋,终于捞出一个,剥壳,吃掉。教师:哪位同学想体验一下在物理课上“吃火锅”的感受,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被激发起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手。请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来模仿教师“吃火锅”质疑:你还能看到你的同学吗 你猜想是什么原因 取下眼镜,用手触摸镜片,有何感觉 是怎样产生的 像这样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教学过程知识点一 液化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液化过程,提出猜想: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我们的火锅也热气腾腾,你们想过没有,“热气”是水还是水蒸气 意见不一,引发争议,这说明了同学们对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并没有近距离、较长时间的仔细观察。设计与实验:如何利用我们身边常见的物品来观察水蒸气的液化过程 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教师建议用其中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各小组拿出两个塑料杯,一杯倒入适量的热水,另一个塑料杯倒扣在上面。同学们两眼紧盯着上面的塑料杯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最初,上杯中是否有水蒸气 你能否看到水蒸气 2.过一会儿,上杯还透明吗 用手触摸塑料杯内壁有什么感觉 3.再过一会儿,白蒙蒙的杯壁上的水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用手摸杯外壁,有何感觉 交流与讨论:学生A:我看到了水蒸气,它在杯中往上冒呢。学生B:我也看到了水蒸气,它是白色的。教师参与:教室中有没有水蒸气 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 学生C:可能是冬天教室中水蒸气少的缘故吧。学生D:夏天,温度高,水蒸发更快,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更多,我们还是看不到。我想: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是看不到的。学生E:上杯逐渐模糊,用手摸一下内壁,有水,说明内壁附有一层肉眼难以分辨的极细小的水珠。学生F:我看到上杯壁的水珠逐渐长大了,有些还顺着杯壁滚落下来。教师点睛:秋冬季节,我们常见到“白气”“热气”应该是——细小的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后的产物。学生G:摸上杯外壁发热,发现水蒸气液化后,要放出热量。教师拓展:其他气体液化也放热吗 展示课件:电冰箱原理——冷凝器的作用。学生H:冬天,我常把手放在电冰箱的外侧烤暖和,原来是氟里昂气体液化时要放热。知识点二 液化的方法那么怎样使气体液化 提出问题:教室的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烧水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甚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水蒸气,当我们想要使水蒸气液化时可以采取哪些办法 设计实验: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不同组别,选用实验器材不同,探究的手段和方法有所不同,各自看到什么现象 并提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加以解释。交流与拓展:甲组:学生A:放在茶杯口上的小铁片上有水滴流下。学生B:吃饭的时候,我看到电饭锅盖内表面有水珠。学生C:我家里的纯净水桶上方有水珠。学生D:秋冬季节,早晨上学时有时发现头发上面结有露珠。乙组:学生A:口对平面镜呵气,镜面模糊,用手摸,发现上面附有一层细小的水珠。学生B:冬天洗澡时,我发现浴室的镜子上有一层雾。学生C:很冷的冬天,我戴着眼镜走进教室,不久我的镜片就模糊了。我们教室玻璃内表面也有一层白蒙蒙的水珠。在学生解释现象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模糊的认识,如“空气液化”“冰箱里面水蒸气液化后跑到门外”“冰棒先熔化,再蒸发成白气”。教师加以指导,予以纠正,并有意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现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让学生观察打火机。提出问题:1.它里面是水吗 2.里面的液体是怎样装进去的 3.有何好处 视频展示: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使其液化。知识发散: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课件:①电冰箱的工作过程——压缩机的作用。②介绍长征运载火箭及低温技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压缩体积能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时放热。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带领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开始认识、研究液化现象,将生活和物理课本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做实验的时候学生动手能力不足,耽误了时间,应该着重培养这方面的能力。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