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下必读名著《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下必读名著《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儒林外史》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儒林外史》中写得好的不是完人,而是卑微的小人物,或是丑人。
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如周进、范进、梅玖);有倚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如严贡生、汤知县、王惠太守);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如杨执中、权勿用、杜慎卿、娄三、娄四公子);终乃以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如王冕、杜少卿、庄征君、虞育德)。”这是《儒林外史》中主要写的四类人。
沈琼枝
一.沈琼枝其名
沈琼枝出现于《儒林外史》第四十回与四十一回,是儒修沈先生的女儿。在小说中,作者吴敬梓正面描写的人物如虞育德、庄尚志、杜仪等,无论事迹,从名字上便可窥见作者态度之褒贬。“琼枝”一词,也寄托着作者的深意。“琼枝”在历朝历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过多次,其意义可概括为如下几种。一是传说中的玉树。《楚辞·离骚》:“溘吾游此春宫兮,折琼枝以继佩。”洪兴祖补注:“琼,玉之美者。《传》曰: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天为生树,名曰琼枝。高百二十仞,大三十围,以琳琅为实。”明代杨慎《艺林伐山·琼枝旃檀》:“佛经云:琼枝寸寸是玉,旃檀片片皆香,比之圣贤,欲无德不备;喻之诗文,欲无字不二也。”二是喻嘉树美卉。 唐王涯《望禁门松雪》诗:“金闕晴光照,琼枝瑞色封。”金元好问《同漕司诸人赋红梨花》诗之二:“琼枝玉蘂静年芳,知是何人与点粧。”明代沉璟《义侠记·取威》:“看琼枝玉树,偏将冻蕊争开。”三喻贤才。唐代李德裕《访韦楚老不遇》诗:“今来招隐逸,恨不见琼枝。”明代高启 《北郭秋夜喜徐幼文远来兼送南游》诗:“琼枝何以先旧色,客路风尘亦劳矣。”四喻皇族子孙。 唐代萧颖士《为扬州李长史贺立太子表》:“琼枝挺秀,玉叶资神。”五喻美女。唐韦应物 《鼋头山神女歌》:“皓雪琼枝殊异色,北方絶代徒倾国。”宋秦观《虞美人》词:“琼枝玉树频相见,只是离人远。”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引张诒庭《无题》诗:“珍重瀛壶无限好,文鸞端合占琼枝。”六喻灯烛。明刘基《正月十五夜灯火大开作》诗:“夜寒衾冷漏声迟,卧看琼枝绽金粟。”七是木棉树的别名。清代厉荃《事物异名录·树木·棉》:“木棉,一名琼枝。”“琼枝”自古以来就是美好事物甚至尊贵事物的象征,由此可见,作者对沈琼枝这个人物的态度是肯定的。
沈琼枝是《儒林外史》中出现的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是小说中仅有的两个知识女性之一(另一个是鲁小姐,事见第十、十一回),更是唯一一个有名有姓的女性。在男权当道的儒林之中,作者却不惜笔墨来写这样一个女子,其重要性和用意也就不言而喻了。无论与男性相比,还是与其他女子相比,她在小说中就像一股清流,一篇传奇,给人留下了深刻而又奇特的印象。有关沈琼枝的情节可概括为出嫁之前——进入宋家——逃出宋家——利涉卖文——求助杜家——押解江都,本文将根据情节来分析沈琼枝的性格。
二.沈琼枝的性格
(一)才貌双全。小说主要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沈琼枝的外貌,丫鬟领她进了房,回复宋为富道:“新娘人物倒生得标致,只是样子觉得惫赖,不是个好惹的。”还通过杜少卿与武书的视角来写其衣着:“杜少卿同武书上前一看,里边便是一个十八九岁妇人,梳着下路绺裘,穿着一件宝蓝纱大领披风,在里面支支喳喳的嚷。”总体上对其外貌和衣着着墨不多,但寥寥数笔便使人觉其相貌和服饰非凡,不流于俗。
关于其才,首先是沈琼枝进入宋为富的家,看到园内景象的心理活动:“这样极幽的所在料想彼人也不会鉴赏,且让我在此消遣几天。”可见她身上带有知识分子的特质。逃出宋家后她去利涉桥挂了招牌卖文,“也有来求诗的,也有来买斗方的,也有来托刺绣的”,生意之盛表明她是有才学有能力来养活自己的。杜少卿和武书也承认了她的才能,名士武书特意为她写诗送行,并路费交她携带于身。表现她才学的另一个重要情节是知县令她当面做诗,她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请随意命一个题,原可以求教的”,便“不慌不忙,吟出一首七言八句来,又快又好”,简直有曹植七步赋诗的魄力,其才华可见一斑。同样是知识女性的鲁小姐,作者却表现出了截然相反的态度,“这小姐资性又高,记心又好,到此时,王、唐、瞿、薛,以及诸大家之文,历科程墨,各省宗师考卷,肚里记得三千余篇。”但是“人家送来的诗词歌赋,正眼儿也不看他”,鲁小姐的才能都是为“举业”服务,认为中了进士才叫名士,头脑中充斥着功名利禄的思想,对真学问却无限鄙夷,这可以说是八股取士制度对女性的毒害。鲁小姐俨然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与沈琼枝形成了鲜明对照。
(二)自尊自立。沈先生是一介贡生,意识到宋为富不把女儿做正室之后说:“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可以看出沈先生与封建专制家长的不同,虽然也是包办婚姻,却看重女儿的自尊,保证女儿的自主性。沈琼枝开口第一句话便不负父望:“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甚肯去伏低做小!”入了宋家,坐在大厅张口便说:“我常州姓沈的,不是甚么低三下四的人家!他既要娶我,怎的不张灯结彩,择吉过门?把我悄悄的抬了来,当做娶妾的一般光景。我且不问他要别的,只叫他把我父亲亲笔写的婚书拿出来与我看,我就没的说了!”这句话把她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最终因不肯做他人之妾而逃出宋家,并没有因为宋为富家产万贯而屈身于此,这是她自尊自爱的一面,小说中对此也通过杜少卿之口来侧面表现:“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她的自尊还有一个细节可以表现,她说:“况且我虽然不才,也颇知文墨,怎么肯把一个张耳之妻去事外黄佣奴?”这句话说明沈琼枝有着作为知识分子的自傲,其中可能有对商人的鄙视成分,但抛开盐商的身份,宋为富骗人做妾的行为说明了他低劣的品质,更无法赢得沈琼枝的尊重。
她的自立精神主要表现在挂招牌卖诗文一情节,在要逃出宋家时,想的是:“我又会做两句诗,何不到南京去卖诗过日子?”“招牌”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一个东西,它代表了一种职业,一种身份,而传统观念看来,女子的职业便是相夫教子,只能依附于父亲、丈夫或儿子生存,沈琼枝挂招牌一节表现了对传统女性传统观念和依附身份的挑战与反抗,招牌的背后正是她的自立精神。鲁迅先生写过一篇《娜拉走后怎样》,娜拉是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女人,不甘于做家庭的玩偶而出走,但她两手空空出走的结果不外乎走投无路而堕落、死亡或妥协而回家。沈琼枝不仅有自立的精神,更用行动表明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立。
(三)智勇兼备。沈琼枝一出场便充分展现了她的智慧,在未进入宋家之前,沈琼枝已有计策:“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一乘轿子抬到他家里去,看他怎模样看待我。”她能揣度事情利弊,是个很有谋略和主见的人。在宋为富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早已将事情猜透,打算逃离宋家,可见其察人观物之精准;她临走之际,做好了充足准备,打包金银首饰,乔装打扮,买通丫鬟,作者一连用了“打包”、“穿了”、“扮做”、“买通”、“走”五个动词,干脆利索,可见其心思之缜密、眼光之长远、行动之果断,从而得以顺利逃走。面对宋为富的追踪,她在遇到豪侠杜少卿之后,不便冒然相访,便问杜少卿是否同夫人在此,以拜谒夫人为名,找到了一条救命的绳索。
沈琼枝的勇敢表现在不畏强横,不惧势力,敢于特立独行,敢于对薄公堂。她明知宋家不安好心,却敢于只身入虎穴,一进宋家就表现出了“不好惹”的样子,狡诈的宋家使她孤立无援,她却勇于做出逃离的决定并付诸实施。为了生计竟然“敢为天下先”,做了自古女子未做之事——挂招牌卖文,这在名士武书看来都是“奇事”。在公堂之上义正言辞,敢于说真话,做诗也毫无惧色。所谓“差人比官横”,押解途中面对差人蛮横要钱的行为,她敢于直接反抗:“我便不给你钱,你敢怎么样!”便一展身手,叫差人吃了苦头。
沈琼枝既有智慧,又有胆量,才使得她能够自由出入宋家,避免了一场官司,以十分潇洒的姿态成功逃脱了一场为他人妾的命运。其言辞之当,有完璧归赵之谋;其出口之大胆,行为之魄力,有渑池之会之勇。
(四)刚柔并济。沈琼枝的刚柔相济首先表现在“侠气”与“女气”的统一上。武书和杜少卿满怀好奇地见到卖文的沈琼枝,前者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看这个女人实有些奇。若说他是个邪货,他却不带淫气;若是说他是人家遣出来的婢妾,他却又不带贱气。看他虽是个女流,倒有许多豪侠的光景。他那般轻清的装饰,虽则觉得柔媚,只一双手指却像讲究勾、搬、冲的。论此时的风气,也未必有车中女子同那红线一流人。”武书的这段话,是对沈琼枝极其恰当且精彩的评价。沈琼枝精于女工,知书达礼,似与闺中女子无异,然而走出闺苑,她俨然变成了行走江湖的女侠,满带一身“豪侠之气”。避祸于杜家,她不想牵连别人,说了句:“这个不妨。差人在那里?我便同他一路去。”其果断和潇洒,许多男子都难以做到。被差人拦在门口,她从容不迫,言辞合情合理,自带威严,因而“两个差人倒有些让他”,所谓“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能够做到不怒自威,是君子的品德之一。在公堂之上,她痛斥宋为富:“他买通知县,将我父亲断输了。这是我不共戴天之仇!”将犯父上升到“不共戴天之仇”的层面,也不是闺中女子所言。面对押解她的两个无理的差人,她“走出船舱,跳上岸去,两只小脚就是飞的一般竟要自己走了去”,两个差人“被他一个四门斗里,打了一个仰八叉”,这种精彩的打斗场面,仿佛使我们看到了唐传奇里的聂隐娘、红线女、红拂女等侠女的影子,吴敬梓写沈琼枝应当受到了唐传奇的影响。
其次,刚柔相济的特质还表现在她待人接物不卑不亢方面。面对宋为富这种豪横欺瞒的盐商,她的态度鲜明果决,进了宋家,她“也不言语,下了轿,一直走到大厅上坐下”,自古以来大厅是女子的禁地,她却不拘小节,“下”、“走”、“坐”这几个动词加上“不言语”、“一直”两个词,准确地表现了沈琼枝性格中直率、果决和霸气的一面。利涉桥卖文,好事的恶少来说混话和讹诈,她皆以怒骂相斥,这种怒骂,也必定不是泼妇骂街似的凶狠蛮横。而见到了武书、杜少卿,她觉两人气概不同,便“连忙接着,拜了万福”,还说“我在南京半年多,凡到我这里来的,不是把我当作倚门之娼,就是疑我为江湖之盗。两样人皆不足与言。今见二位先生,既无狎玩我的意思,又无疑猜我的心肠。”从而确定了杜少卿是个豪侠,故以礼相待。姚奶奶夸她刺绣之工绝佳,她说“胡乱做做罢了,见笑的紧”,表现得十分谦虚。
沈琼枝的性格刚柔并济,似侠非侠,恰到好处,而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优秀的一个女性也只能用“奇”来形容,却无法被当时的世人所理解。从心理学的意义上说,沈琼枝的这种刚柔并济实则是达到了“雌雄同体”的境界,称得上是一个完美的人物了。
三.沈琼枝的反抗性与未来命运
《儒林外史》中,赵氏是依附于严监生的毫无地位的妾,王玉辉的女儿是传统贞操观念毒害的烈女,鲁小姐是受八股之害的女子等等。传统的妇女大都是相似的,无非三从四德,非贞即烈,反抗的女性却各有各的性格。沈琼枝是个有着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女性,从作者对她的刻画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也能看得出来。相比晴雯的刚直任性,她更识大体;相比尤三姐以死正清白的刚烈和倔强,她的行为更理性温和;相比娜拉的毅然出走,她的眼光更加长远;相比繁漪阴鸷隐忍的反抗,她的性格更洒脱果敢……沈琼枝比她们幸运,一则因其父的地位,二则她没有爱情与家庭的重重顾虑,最重要的因素是她的性格和能力,自尊自立,有智有勇,刚柔相济,能文会武,这决定了她在传统语境中能够相对成功地实现自己的反抗之路。
许多评论质疑沈琼枝的命运在那种社会环境下不会有太大改变,最终还是回归传统女性的身份。吴敬梓交待的她的结局是“断还伊夫另行择婿”,这是开放式的写法。但有这样开明的父亲和这种性格的女儿决定了她不会安于传统女子的悲惨境地而隐忍一生,即使按照传统的方式生活,从她的自我意识和反抗精神上讲,她也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女性了。
在小说末回,作者借后世万历年间修儒之名表达了自己理想的举才观,列了一张理想中的榜文。除了武则天在位与太平天国两个短暂的历史时期出现过女才子、女状元,女性完全是科举制之外的存在。而在《儒林外史》中,沈琼枝位于进士三甲第一名,可见作者对她的认可,不仅是才能方面,还有对其性格的肯定与喜爱。此外还有身为戏子、为人忠厚的鲍文卿,不涉政治但修佛有为甘露僧等,作者不以身份、地位、性别、论短长,表达了进步的人才观、男女观以及相对科学的价值观,他们都是作者理想观念的载体,沈琼枝也不例外。注:此文为期末作业;第一段关于“琼枝”的解释为百度百科内容。
杜少卿
一、淡薄功名,傲视权贵。
  杜少卿是作者极力称赞的人物,淡薄功名,讲究“文行出处”,对朝政有清醒的认识。在科举制度和八股毒害的世间,科举成为求取功名仕途的桥梁,极少数人一跃而上,一旦成名就变身为鱼肉百姓、贪得无厌的假名士,一味追逐功名富贵,从而“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
  杜少卿与之完全不同,他是真儒名贤,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有着豪放狂傲的性格。他自己是秀才,一提到县里的秀才,他就骂:“学里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有个叫臧荼的,像马二一样,跑来对他说补了廪就可以坐堂、洒签、打人。但杜少卿根本看不起这样的人,嬉笑怒骂地说:“你这匪类,下流无耻极矣!”。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汪盐商生日宴请王知县,三番五次请杜少卿作陪。杜少卿坚拒绝道:“他果然仰慕我,他为什么不先来拜我,倒叫我拜他 况且倒运做秀才,见了本处知县,就要称他老师!王家这一宗灰堆里的进士,他拜我做老师我还不要,我会他怎的 ” 皇上征辟,对他人来说求之不得,而他则避之不及,装病拒绝出仕。
  话说杜少卿别了迟衡山出来,问小厮道:“那差人他说甚么 ”小厮道:“他说,少爷的文书已经到了。李大老爷吩咐县里邓老爷,请少爷到京里去做官。邓老爷现住在承恩寺。差人说,请少爷在家里,邓老爷自己上门来请。”杜少卿道:“既如此说,我不走前门家去了,你快叫一只船,我从河房栏杆上上去。”当下,小厮在下浮桥雇了一只凉蓬,杜少卿坐了来家。忙取一件旧衣服、一顶旧帽子,穿戴起来,拿手帕包了头,睡在床上。叫小厮:“你向那差人说,我得了暴病,请邓老爷不用来。我病好了,慢慢来谢邓老爷。”小厮打发差人去了。娘子笑道:“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甚么妆病不去 ”杜少卿道:“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 假使连你也带往京里,京里又冷,你身子又弱,一阵风,吹得冻死了也不好。还是不去的妥当。”
  由此可见,杜少卿对功名富贵的藐视与不屑。
二、对妇女尊重,反对歧视和摧残。
  (一)、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
  在封建社会的毒害下,世人皆以“三从四德”约束女子。《大明律》中还首次明确规定了:“若命妇夫亡,再嫁者,罪亦如之,追夺并离异。”明清统治者基于维护自身业已腐朽的制度的需要,不断强化对妇女守节的推崇和提倡。《内训》、《古今列女传》、《规范》等所谓女教读物铺天盖地,明清帝王都曾下过不少诸如此类的诏书、制文。民间那密布的贞节牌坊和各地方志中守节一生、甚至殉夫从死的妇女大量的涌现。
  杜少卿却不顾封建社会礼法的束缚,以平等身份对待妻子,反对约束妇女的“三从四德”。别人劝他纳妾,他引用晏子的话:“今虽老而丑,我固反见其姣且好也。”他反对纳妾,说:“娶妾的事,小弟觉得最伤天理。天下不过是这些人,一个人占了几个妇人,天下必有几个无妻之客。小弟为朝廷立法:人生须四十无子,方许娶一妾,此妾如不生子,便遣别嫁。”他敢于在封建社会窒息的时代在光天化日之下拉着妻子的手游山饮酒,不惧别人异样的眼光。大醉后,任性挥洒,竟携着娘子的手出了园门,一手拿着金杯,大笑着,在清凉山冈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让路人目眩神摇不敢仰视。在尊重妇女方面,杜少卿与贾宝玉相得益彰,皆以平等心态对待妇女,不任意打骂纳妾,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二)、极力赞扬争取人格独立的妇女,赞扬与封建道德对立的反抗精神。
   沈琼枝 ,是争取人格独立的女性人物代表。沈父沈大年本以为宋家会将女
  儿明媒正娶,等着宋家择吉过门。但后来发现光景不对,宋家大模大样地要将沈琼枝直接抬到府里去,这不像要将她待为正室的样子,沈父沈大年知道事情不妙,就问女儿:“这门亲事,还是就得就不得 女儿,你也须自己主张。”沈琼枝道:“爹爹,你请放心,我家又不曾写立文书,得他身价,为什么肯伏低做小!他既如此排场,爹爹若是和他吵闹起来,倒反被外人议论。我而今乘轿子,抬到他家去,看他怎样待我。” 这是沈琼枝出场后的第一句话,从这精炼的几句话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一位精明干练的女子,而且从中看出了沈的有勇有谋,她要将一切事情原委弄个究竟后再做打算,看出了她的反抗斗争不是莽撞糊涂的瞎闹一气,而是明白就理的为人格独立和尊严而进行的斗争。她不是怀着替天行道、拯救苍生的使命去奔赴人生的,她是以一种自救的心态与命运抗争的,她的行为包含了她对当时社会清醒地认识:要拯救自己不要企图靠那个混浊不堪是非不分的社会,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去拼、去赌,才算是解救自己的唯一出路。
在杜少卿看来,沈琼枝不甘为妾,她设计裹走宋家的金银珠宝,逃到南京卖文过日子,自食其力。人们都把她看作“倚门之娼”,或疑为“江湖之盗”。但杜少卿确认为她是“希奇的客”,并说道“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都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可见不是出于怜悯, 而是出于尊重,赞扬的不是她的姿色和才情,而是她蔑视富贵豪华、不畏权势、不肯供人玩弄的反抗精神。从携妻游园,到支持抗婚逃婚,再到反对纳妾,杜少卿的妇女观、夫妻观已经超越他那个时代的限制,达到近代先进思想的境界。
三、讲求传统的美德。
(一)、讲求孝道。
追求恣情任性、不受拘束的生活。在封建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以及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观念下,敢于挑战封建权威的离经叛道的勇士。少卿遵从孝道,“但凡说是见过他家太老爷的,就是一条狗也是敬重的”。因此,他对父亲的门客娄老爹极为敬重,“养在家里当祖宗看待,还要一早一晚自己伏侍”,连他的夫人也亲自“煨人参”、“送人参”。当娄太爷病笃之际,有遵循他的意愿送其回乡。娄老太爷病故之后,杜少卿又亲自前往陶红镇祭吊,不因娄太爷的管家身份而有所轻视。杜少卿移家之后所剩总计不过千把多银子,用了三百两银子秀将泰伯祠,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学习礼乐,成就人才,以此达到颜渊所提出的“一日行习礼乐,一日之唐虞;一月行习,一月唐虞也;一人行习礼乐,一人之尧舜;人人行习,人人尧舜也”的理想。
杜少卿与郭孝子素昧平生,然而敬他二十多年走遍天下寻访父亲的孝行,不避通叛的嫌疑,留他在家里歇息。与夫人张罗替他浆洗衣服,治酒款待,为他求虞博士的介绍信,自己寻衣服当银子给他准备盘缠,一切做得自然。他和六朝文人一样反对名教而回归自然,把自然山水当作自己的精神家园,所以他对妻子说:“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顽的所在,留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为甚么要送我到京里去 ”
(二)、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尚义任侠。
在别人遇到困难时给与慷慨无私的帮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史记·游侠列传》写到:“布衣之徒,设取予然诺,千里颂义,为死不顾世,此亦有所长,非苟而己也。故士穷窘而得委命,此岂非人之所谓贤豪间者邪!”
杜少卿平生既不行盐营典,又不出仕为宦,别无生财之道、赚钱之能,但却又“最好做大老官”,只要听见人向他说些苦,他就那大把的银子奉上。且施恩不图报,例如:
“门上人进来禀道:“张二爷来了。”只见张俊民走进来,跪下磕头。杜少卿道:“你又怎的 ”张俊民道:“就是小儿要考的事,蒙少爷的恩典,”杜少卿道:“我已说过了。”张俊民道:“各位廪主先生听见少爷吩咐,都没的说,只要门下捐一百二十两银子修学宫,门下那里捐的起 故此,又来求少爷商议。”杜少卿道:“只要一百二十两,此外可还再要 ”张俊民道:“不要了。”杜少卿道:“这容易,我替你出。你就写一个愿捐修学官求入籍的呈子来。臧三哥,你替他送到学里去,银子在我这里来取。”臧三爷道:“今日有事,明日我和你去罢。”张俊民谢过,去了。”
即使他自己的生活极为贫困,捉襟见肘的现象不断出现,也不改其乐于助人的性情。例如他的表兄余有达来南京探望,他却无力为其接风,幸亏庄濯汇送来节礼,这主人才做得成。
四,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
  杜少卿敢于对某些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提出大胆的挑战,表现了离经叛道
的可贵勇气。高翰林指斥杜少卿“和尚、道士、工匠、花子,都拉着相与”,这恰好说明杜少卿眼里没有封建的等级名分和尊卑秩序,不屑于封建正统 的“正经人”。
  当朱熹对经书的注释被钦定为标准答案的时候,他敢于挺身说只依朱注是“固陋”,认为“朱文公解经,自立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他写了一部《诗说》,竟敢与朱熹唱反调。 《诗经》的《郑风·溱洧》是一副古代风俗图画。农历三月上巳那天,溱洧两河春水涣涣,人们都到水边采花草拔除不详。在这种群众聚会的场合,青年男女互赠芍药以结爱情。汉儒解释这首诗说“此诗淫奔者自叙之词。”朱熹的《诗集传》说《溱洧》是“淫奔者自叙之词”,杜少卿反驳说:“《溱洧》之诗,也只是夫妇同游,并非淫乱。”[2]一点微小的学究式的胜利,这是在批驳理学教条,捍卫自己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生活信念。
其他人物形象
一、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读过《儒林外史》的人~总也忘不了书中的周进、范进这两个人物~他们是作者在第二、三回中分别着力塑造的两个年纪老大而没有考中科举的可怜虫~这是两个腐儒的典型。二人在中举之前都是很穷困的~受尽别人的白眼和嘲讽。
周进六十多岁还是个童生~依靠在村子里私塾中教书糊口~以后随姐夫经商记帐~在贡院参观时~“周进看着号板~又是一头撞将去。这回不死了~放声大哭起来 ‘众人劝着不住。金有余道 你看~这不是疯了吗 好好到贡院来耍~你家又不是死了人~为甚么这号啕痛苦是的 ’周进也听不见~只管扶着号板哭个不住。一号哭过~又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哭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金有余见不是事~同行主人一左一右架着他的脖子。他哪里肯起来~哭了一阵又是一阵~直哭到口里吐出鲜血来。”后来商人们答应为他捐一个监生进场~他就破涕为笑~趴到地上磕头~表示要变驴变马来报答他们。
范进也是一个连考二十余次不取的老童生~他是一个从二十岁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而心理惨遭巨大摧残的典型人物。他在生活中受尽凌辱~他要去考试~岳父胡屠户骂他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听到中举的消息后~他起初不敢相信~既而拍着手大笑道 “噫;好;我中了;”欢喜得发了疯。直到挨了胡屠户的耳光之后才清醒过来。多年的愿望实现了~从此可以升官发财~他怎能不欣喜若狂~以致神经错乱呢。
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之深。它深深的腐蚀着文士的心灵~使一些文人因迷恋举业而完全被动地失去了自我。作者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他们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二、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如果可怜的读书人一旦考中了进士~便可以名正言顺的踏入仕途。而那些原本可怜的读书人一旦做了官,很快便会成为贪官污吏。其中汤奉和王惠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书中这样描绘汤知县 “次日早堂~头一起带进来的是一个偷鸡的积贼~知县怒道 ‘你这奴才~在我手里犯过几次~总不改业~打也不怕~今日如何是好 ’因取过朱笔来~在他脸上写了‘偷鸡贼’三个字 取一面枷枷了~把他偷的鸡~头向后~尾向前~捆在他头上~枷了出去。才出得县门~那鸡屁股里喇的一声~屙出一泡稀屎来~从额颅上淌到鼻子上~胡子粘成一片~滴到枷上。两边看的人多笑。第二起叫将老师父上来~大骂一顿‘大胆狗奴’~重责三十板~取一面大枷~把那五十斤牛肉都堆在枷上~脸和颈子箍得紧紧的~只剩的两个眼睛~在县前示众。天气又热~枷到第二日~牛肉生蛆~第三日~呜呼死了。”
南昌太守王惠~也是一个贪官的典型。他念念不忘“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通例~他一到任~衙门里就满是“戥子声~算盘声~银子声~衙役百姓一个个被他打得魂飞魄散~合城的人~无一个不知道太守的厉害~睡梦里也是怕的。”
这些官吏就凭借科举得意~升官发财~作威作福 而贪狠、蛮横则成了他们的共同特征。这就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整个封建官吏政治的腐败不堪。
三、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科举既然成了读书人猎取功名富贵的唯一手段~八股文自然就成了文章的正宗。于是无数的封建文人~孜孜不倦地钻研八股文~其中最虔
诚的八股制艺信徒当属马静和鲁编修了。
《儒林外史》中塑造的马二先生~是一个为举业而耗尽终生的受害者~但他始终把举业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他甚至迷信八股到这样的程度~他说 “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在春秋的时候~那时用‘扬言行举’做官~故孔子只讲得个‘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这便是孔子的举业。 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举业。断不讲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话~何也 就日日讲究‘言寡尤~行寡悔’~那个给你官做 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马二先生是一个出入考场二十四载~依然以“生员”终身的白丁~但他仍执着的做举业的热衷鼓吹者~他“劝导”匡超人说 “古语说得好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而今什么是书 就是我们的文章选本了。”
这不仅写出了马二先生之流受害而不自觉~而且也点出了他们不自觉的原因~正在于举业是他们能做官的唯一途径~这就触及了封建社会的根本弊端 以腐朽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不合理性。
另一个八股迷鲁编修认为 “八股文章若做的好~随你做什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若是八股文章欠讲究~任你做出甚么来都是野狐禅~邪魔歪道。” 鲁编修已达到了科举考试的最高等级~实现了其人生的最高理想。但作者写他却是从他在京城清苦得实在混不下去的返乡途中开始的。他出场后的开场白是 “做穷翰林的人~只望着几回差使。现今肥美的差~都被别人钻谋去了。白白坐在京城~赔钱度日。况且弟年将五十~又无子息~只有一个小女~还不曾许字人家~思量不如告假返舍~料理些家务~再作道理。”作者以如此寒酸之笔来写这位“成功者”~其画外音显然是说~以整个的个人尊严和物质生活享受为代价换来的翰林编修之职~除了徒有虚名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四、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儒林外史》中不仅有对儒林丑类的揭露和讽刺~而且有对正面人物的肯定和歌颂。作者肯定的最多的是那些不慕功名利禄的知识分子~王冕和杜少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作者在第一回中塑造了元末诗人王冕的形象来“敷陈大义”~“隐括全文”~并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出身田家~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不精通 而又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贵相与~作者通过他的嘴~抨击了科举制度~“这个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轻了。”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这在当时是有一定的批判意义的。
正面人物杜少卿是以作者本人为原型写成的~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在他身上蔑视科举的思想尤为突出。他说“这学里的秀才未见得好似奴才。”这对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嘲讽~也是批判。
他敢于怀疑权威~对儒家经典的解释者朱熹提出大胆的挑战。他说“朱文公解经~自是一说~也是要后人与诸儒参看。而今丢了诸儒~只依朱注~这是后人固陋~与朱子不相干。”这其实是对钦定的理论标准“朱注”的否定~也是对朱熹这一权威的否定。
杜少卿轻视礼教~反对歧视妇女~反对纳妾~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仗义疏财~平等爱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