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4 力的合成和分解第三章人教版1234单元设计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目录ONTENTC5教学评价与反思单元教学目标(1)掌握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常见力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等要素,会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分析这些力,初步形成相互作用观的物理观念。(2)设计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力的合成与分解遵循的法则,在经历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实验成果,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分享探究成果,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体验科学猜想—实验验证—形成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形成科学思维。(3)学以致用,熟练掌握通过合成或分解的方法解决共点力平衡的问题,培养学生借助已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信息化手段课前预习课中引导课后练习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1、把两节合为一节《力的合成和分解》。2、把共点力概念学习放在下一节《共点力的平衡》中。3、删除力的分解有关例题,调整到课后《练习与应用》中。4、复习位移合成法则,总结出矢量合成法则。1、《力的合成》和《力的分解》为两节内容。2、《力的合成》中强调了共点力概念。3、《力的分解》要求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学生基础初中时学习过同一直线的两个力的合成方法。第一章已经学习了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三个矢量,以及初步接触到位移的合成。本章已学习三种力的大小和方向,知道力也是一个矢量。学习困难用图示法表示力还是比较陌生,容易出错,误差可能较大。解决对策创设情境,积极引导,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物理观念知道合力与分力的概念体会等效替换的思想科学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根据作出的力的图示,能分析归纳出平行四边形定则科学态度与责任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培养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教学目标重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与运用难点:实验探究得出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信息化手段课前预习课中引导课后练习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出概念,设置陷阱大胆假设,设计实验趁热打铁,深入分析峰回路转,逆向思维实战演练,驾轻就熟叫两名力气比较大的男生拔河,然后再成鲜明对比地找一名女生去拉绳子的中央,结果却是一名弱小女生拉动了两个“大力士”!!!学生活动[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分析图片:两个力提水桶和一个力提水桶,使水桶保持静止。说明F是F1和F2的合力分析图片:吊灯悬吊在天花板上保持静止。说明F1和F2是F的分力陷阱:如果两个小孩施加在水桶上的力都是200 N,那么一个大人需要施加多大的力才能等效替代?概念: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就叫做这个力的分力。[引出概念 设置陷阱]实验目的:探究两个互成角度的力的合成规律实验过程:测量两个分力和一个合力的大小和方向用图示法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实验原理:等效替代实验结论:对比多组实验,发现规律,得出结论[大胆假设 设计实验]1.实验过程橡皮筋一端固定,另一端拉到某一位置记下结点位置、拉力大小和方向第二次橡皮筋另一端拉到同一位置水平调零作用效果相同2.学生作品展示——分析三个力的图示的关系3. 实验初步结论4.实验误差分析(1)作用效果相同误差(2)大小、方向记录误差(3)弹簧秤误差(4)作图误差几何关系以表示两个分力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趁热打铁 深入分析][峰回路转 逆向思维]力的分解平行四边形定则实验中,先用拉力F把圆环拉到O点,再用拉力F1和F2共同拉圆环到O点,探究力的分解规律,得出力的分解也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一个力可以分解成无数对分力分力有唯一解的条件F学生讨论: 拔河游戏的奥秘所在(呼应)例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后作业课堂评价课后评价多维的评价方式,更利于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实战演练 驾轻就熟]1、完成实验报告,进行实验误差分析和实验反思2、完成本节书后习题2、3、4、6、7[板书设计]3.4 力的合成和分解一个思想:等效替换 一个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两对概念 合力与分力 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 一个条件:共点力副板书1、本节课的关键在于探究性实验是否成功,教师要有策略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2、本次实验精确度要求高,作图要求仔细,教师要做好示范。3、本次实验利用信息化手段,分享实验操作视频,帮助学生规范操作;学生分享小组实验结果后,可以直观的比对多组实验图像,从而更容易得出实验结论。实验探究自主学习团队合作敬请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