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案例【背景简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叙述了周恩来年少时在奉天读书的事情。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志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关注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然而,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很少如果就这样去上,学生学习起来一定是效果不佳,所以课前我让学生先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案例描述】场景一:引出课题,激发感情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师:谁来说一说“崛起”是什么意思?生:人民翻身做主人。生:富强。生:复兴师:同学们理解得都非常到位,你们是如何做到的呢?生:因为通过查找资料在周恩来12岁那年,我们国家正遭受着外敌的入侵,人民生活艰苦。师:所以?生:所以周恩来想通过读书让国家强大起来。师:同学们,12岁的周恩来就立下了如此远大的志向,可见这是一位十分热爱——生:祖国的人。师:同学们你们看,这就是当时的中国(两张图片体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请你用文中多次出现的一个四字词语来发出一声感叹!生:中华不振!师:同学们,看到此情此景,相信也激起了你的爱国热情,让我们用清晰而坚定地读一读课题。学生用激昂的声音,读出了自己的感受场景二:自主感悟,理解课文师:好,我仿佛也感受到了你们那种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读书的精神了。请同学们带着满怀爱国的热情读一读课文,思考:文中那些地方体现了中华不振?生:第16自然段中,女人的亲人被外国人的汽车压死了,警察不帮她,反而训斥她。生:伯父告诉他,奉天有个地方被外国人占据了,不要随便出去玩。围观的中国人都。。。。。。大家只能劝慰这个不幸的女人。场景三:研读课文,体会情感师:(课件出示16段)我发现几乎每一位同学都划到了这一段,我请几个同学带上自己的感受里读一读。师:听着这两名同学的朗读,我不知道你们的脑海里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生:我看到了那个中国妇女,趴在自己的亲人身上痛哭的样子。生:我看到了洋人在一旁洋洋得意的模样。师:除了看到的,你还听到了什么呢?生:我还听到了那个中国的巡警对着这个妇女骂道:“谁叫你不长眼睛啦,被洋大人撞了,活该!……”师:那如果你就在现场,那你又会怎么做呢 生:我会感到很生气,我会站出来斥责那个中国的巡警。生:我还要狠狠地揍那个洋人一顿。(其他学生笑。)师:你的话深深让我感动,你不愧是一名有责任心,有使命感的中国人,我请你来读一读这段话。师:读着这样的话,你们的心头还有什么疑问想问 生:为什么中国的巡警局不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呢 生:为什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不但不受到惩处,还这样的洋洋得意呢 场景四:引出背景,升华主题师: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了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冲动,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能不愤怒 但是,在当时的中国,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补充资料: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他们大放厥词: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师:同学,中国人与狗不得入内,这是多么耻辱的事情!中华不振啊!场景五:联系实际,拓展文本师:这一次,周恩来从租界回来,他的确想了许许多多,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始终忘不掉一些东西,他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我们却给不了一个普通妇女以最起码的公道,所以在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一下子明白了,当巍校长点名让他站起来的时候,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生:齐读课题。师: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的国家已经繁荣富强,但国家仍需要我们这些后备人才不断努力,我们也要为国家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生:读书!【教学反思】本堂课为了让学生通过文中主要人物事件感受周恩来胸怀天下的爱国热情,我进行了以下几点的关注。一、教学中的情感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主要事件努力挖掘文本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去感受,如在朗读时,问学生: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假如你就在现场,你又回怎么做呢 令他们如闻其声,如见起人,当学生对文中的情境有了深刻的了解,情感就随之而产生了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就会用心去感受文中的一幕,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而让我们产生的屈辱。这时,老师免去许多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学生就可以深刻感知了文中的含义。再通过有意识的角色体验,学生自然从心底里喊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二、教学中的生活课文的事情是发生在20世纪处,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远,正确把握文中所包含的意义和情感就尤为困难。所以,在课前有目的地让学生收集当时的背景资料,使他们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并在上课伊始,从学生自身为什么而读书入手,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也总是努力创建一个情景,让学生仿佛也置身其中,于是学生就看到了妇女在洋人欺凌下悲惨的样子,看到了肇事洋人得意洋洋的嘴脸,看到了围观中国人感怒不感言的神情,甚至听到了中国妇女的哭泣声洋人的笑声巡警的呵斥声和围观群众的哀叹声。这些都是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课程进行解读。教学中,当然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学生自主探究得还不够,合作学习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等。但这充满情感的语文、生活的语文,正是在课改环境下,我心中所努力追求的、成功的语文课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