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西方国家古代和近代政治制度的演变一、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可结合纲要下第1课“古代文明多元特点”)(一)背景:1、政治: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国家发展起来;2、经济: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工商业发达;3、民众心理:自由平等观念,富有冒险精神;4、地理:位于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中部分岛屿,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纲下P6)(二)特点: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其制度包含一定的民主因素,但各城邦之间实行的制度千差万别。(小国寡民,独立自主,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三)典型代表:1、雅典民主政治——国家的权利掌握在公民大会、议事会、官员和法庭手中,多数公民掌握政权,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民主。(1)权利运行机制机构 产生 职责 特点公民大会 由全体成年 男性公民组成 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法律和政策 主权在民 直接民主 轮番而治 范围有限议事会 抽签 为公民大会准备决议草案,参与国家日常管理官员 抽签 在任时需接受监督,随时可以被罢免和审判公民法庭 抽签 主要司法机关,陪审员组成规模不等的法庭审理案件(2)评价:①积极影响:有利于减少权力滥用,保护公民权益;有利于发挥公民的创造力,推动了希腊文化的高度繁荣;成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源头。②局限性:雅典城邦国家的民主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民主;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民主权,民主范围十分有限;抽签选举、轮番而治,可能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3)实质:实质:小国寡民的产物,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奴隶主贵族的民主2、斯巴达的寡头政治——大部分甚至全部权利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权阶级手上。(1)权利运行机制国家机构 产生方式/任期 职责国王 王位世袭 垄断军事统帅权(君主制)公民大会 由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组成 名义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长老会 议员仅30人,且终身任职 讨论拟定国家决策;审理民法案件、刑事案件和国事案件(贵族制)监察官 从公民中选举产生,一年一任,不得连任 主持公民大会,审判国王,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民主制)3、古罗马的政治制度(1)罗马共和国时期——贵族共和制(建立在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基础上)①权利的归属:罗马共和国的国家权利由执政官、元老院和公民大会掌握。执政官 两人,一年一任,由全体公民选举展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担任军事统帅,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并执行相关决议。元老院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协调他们的行动;国民大会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是罗马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公民大会的召开和表决都受到高级官员和元老院的限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②特点:所有官员均无薪金,穷人世纪上无法出任,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特征。【问题探究】雅典、斯巴达、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在哪些方面相同?又有哪些不同?(1)相似处:参加国家政权管理的都是公民;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部分官员由选举产生,而且有的有任期;公民都由成年男子组成。(2)不同:国家政体不同,雅典是民主制,斯巴达是寡头政治,罗马共和国是贵族寡头政治;公民大会的权力有所不同。(2)罗马共和国时期——君主制——罗马从君主制到贵族共和制的转变是贵族和平民同专制王权斗争的结果;从共和制到君主制的转变是罗马不断扩张的结果。形成标志 公元前1世纪末,罗马共和国崩溃,屋大维建立元首制,形成君主政治。权利归属 皇帝(元首)掌握罗马国家的权力,是最高立法者和最高法官,军队听命于皇帝,是独裁统治重要工具。实质 元首制是共和政治向君主政治过渡的中间环节,是在共和政体下的君主专制。4、古希腊罗马政治制度的本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公民仅是少数,妇女、外邦人和奴隶没有资格参与政治,受到多种压迫。)〖概念解读〗公民:①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②拥有一定财产③能自备武装服兵役④成年男子。公民不包括奴隶、妇女、外邦人。二、中古西欧的封建制度(一)背景:1、476年,日耳曼人灭亡了西罗马帝国,并建立了多个王国,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史纲下】;2、日耳曼的一支法兰克人,逐渐建立起庞大的法兰克王国(481-843) 【史纲下】;3、法兰克王国查理大帝时期达到鼎盛,其死后分裂,形成法、德、意三国的雏形【史纲下】;(二)特征:1、以封君、封臣为基本特征(封君封臣制度):(1)背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纲下P15)(2)内容:①含义: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纲下P15)②义务: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纲下P15)③权力: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权力(纲下P15)(3)层层分封、等级森严,以土地封赐为纽带;依次互为主从,(封君)不可越级管理;土地和兵役的交换,是契约关系,是双向的权利义务关系(实质);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易导致分裂割据。(3)影响:①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并未建立高度的中央集权),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②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造成王权衰落。2、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的权利长期并立(政教二元结构):(1)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合法性(2)教会:依靠王权扩展基督教,维护教会权威①经济:拥有大量庄园和土地,向信徒征收什一税(纲下P17)②政治: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等级制度(纲下P17)③文化:控制西欧居民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人性发展(纲下P17)(三)典型国家:1、法国(等级君主制):(1)背景: 欧洲的分裂割据状态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在走向统一国家的过程中,王权与教会冲突不断。(2)结果:召开了由教士、贵族和城市市民代表成的三级会议(1302年)。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3)影响: 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 国王与贵族、教会、市民通过三级会议相互合作,有利于进一步强化王权。2、英国(议会君主制):(1)背景:《大宪章》的签署◆原因:13世纪初,英王约翰奉行的内外政策失败,遭到贵族、骑士和市民反对。◆内容:①肯定国王合法地位与人身神圣不可侵犯;②保障教俗封建主特权;③适当照顾骑士和市民利益◆目的:限制王权,维护贵族利益;◆特点:调整封君与封臣关系;(纲下P17)◆评价:运用契约和法制的手段,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保障了贵族的权利;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历史传统;它是封建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并未改变广大农民的地位;把封建特权以法律形式肯定下来,在当时具有倒退的性质。(2)过程:①13世纪中后期,英国多次召开议会,议会权力逐渐加强②14世纪中期,议会分为上、下院,两院独立议事,广泛参与政治、司法、立法和财政活动,(纲下P17)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3.特点:①国王通过议会为自己的政策寻求支持;②议会以向国王请愿的形式,要求国王改善统治。3、神圣罗马帝国(选帝侯制度)1356年,皇帝查理四世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继承皇位,发布“黄金诏书”,确认由七大封建诸侯即选帝侯选举“罗马人民的国王”的合法性。但是,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法国:等级君主制 英国:议会君主制背景 新兴王权国家实力渐强,试图统一背景 国王与教会对抗 贵族、骑士和平民反抗国王政体 等级君主制 议会君主制特点 国王和三级会议合作,王权强化 国王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意义 三级会议支持国王,反对教皇。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有利于王权加强。 14世纪中期,英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形成了王权受限、妥协的传统。三、近代社会——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结合纲要下第9课“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学习)(一)近代西方代议制的产生和发展1、代议制: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议会),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2、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确立的原因(17~18世纪)(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受到旧政治制度的严重阻碍(根本);(2)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或者独立战争取得统治地位是确立的前提;(3)思想基础: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的影响。(4)历史条件:社会矛盾尖锐激化,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长期斗争的结果;3、影响: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欧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巩固;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稳定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秩序,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对欧洲及世界其它地区产生广泛影响。(二)英国君主立宪制1、含义: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受到宪法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2、背景条件:(1)经济基础:英国资本主义有了较大发展;(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壮大;(3)思想基础:文艺复兴的影响;(4)历史传统:大宪章开创法律至上、王权有限的精神;英国具有议会政治的民主传统;(5)前提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光荣革命)奠定基础;(6)制度保障:议会制的创立。3、形成发展过程:(1)1640-1688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基基础——【议会权利超过国王权利】(2)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逐渐建立——【议会掌握立法权,王权受限】(3)18C内阁制形成——不断完善——【内阁掌行政,国王“统而不治”】特点:①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二者相互制约;②议会拥有立法权是国家权力中心;③国王统而不治,国家象征;④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者结合。(4)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先后进行三次议会改革,民主制度基本形成。——完善(三)美国总统共和制1、含义:民主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政体)。联邦制:中央集权,地方保留一部分自治权力(国家结构)2、背景条件:(1)经济基础: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政治前提:北美独立战争胜利,美国诞生并获得独立;(3)理论基础: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4)现实因素:独立之初松散的邦联制给美国带来严峻的形势。3、确立——1787年宪法:①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②国家机构组织:三权分立体制③总统制共和制4、原则:(1)人民主权原则:总统和议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对选民和宪法和法律负责;(2)三权分立原则:国会、总统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彼此制衡;(3)联邦制原则: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政府拥有一定自治权。;(4)共和制原则:国家元首和权力机关均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的任期;(5)总统制原则: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也是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不对国会负责(四)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前提:1870年,共和国的建立2、确立:1875年宪法颁布内容:法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有权通过法律,可以推翻内阁。总统任期7年,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3、评价:①立法权和行政权分属总统和议会,体现分权制衡的民主特色;②总统权力较大,说明保皇派实力强大;③民主共和的确立是保皇派和资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思考总结:概括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呈现的特点及趋势。1、特点:(1)继承古代政治的优良传统;(2)实行分权制衡原则;(3)实行代议制间接民主制。以议会作为参政的一个窗口;(4)不断完善法律,强调法治;(5)民主范围逐渐扩大,民主制度逐步完善;(6)国家制度具有差异性与延续性。2、发展趋势:(1)从人治走向法治;(2)从少数人的民主走向多数人民主。(3)从直接民主走向间接民主。3、评价:(1)与封建制度相比,巨大的历史进步[①维护社会稳定;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③部分实现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理想];(2)历史局限性:①本质仍是一种剥削制度;②未承认妇女选举权和黑人人权。7 / 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