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为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一课,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本课在编排上依照阶段顺序,依次设为三目: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隋唐至两宋和元明清三个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在内容上,本课概述了中国古代三个阶段的选官制度和考核、监察制度,其中以选官制度为学习的核心,教学中应以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为教学的重点;考核和监察制度以学生自行阅读梳理教材并总结特点的方式进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本科的要求是: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二、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学生已经在高一年级已经对中国古代史有了整体的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已学习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对魏晋至隋唐选官制度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对于秦汉、宋元和明清的选官制度还不是很熟悉,而且本课在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上时间跨度大,新历史名词较多,与特定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联系紧密,因此教学时需要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创设合适的的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建构大时空、大历史,让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时代环境中,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古代官员选拔与管理的演变,培养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能力。教学目标知道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核和管理的制度及发展演变过程。根据教材内容和老师补充的情境材料,结合历史时空,分析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历史作用,总结其发展演变的特征。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官员选拔与管理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历史解释与史料实证素养,增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总结古代政治制度的优秀经验,传承发扬优秀政治智慧,提升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秦汉至明清的选官选官制度的更迭过程,科举制的影响。难点: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演变与其时代背景之间的历史联系。五、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讲述: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就提出“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中国古代“怎么选人、选什么样的人、怎么管理人”,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新课学习】学习任务一: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1.夏商西周:世官制出示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教师讲解:通过材料和分封制结构图引导学生了解西周时代的世官制:担任王室和诸侯国官职者,皆是各级贵族,以血缘宗法为纽带,世代沿袭。2.春秋战国:军功爵制展示材料: 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商君列传》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选官制度变化的背景?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展示材料: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教师讲解:以举荐和军功获得贤能之人为官,使秦国强大,完成统一。秦统一正式确立中央集权官僚制度,以国家政令为教育内容的制度,执行秦朝的严刑峻法。过于严苛的刑罚和思想控制,激起百姓不满。汉朝:察举制展示察举制的内容:分类 制度 门类常科 岁举,有人数规定、具体标准 孝廉、茂才特科 无固定时间,有具体标准 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展示材料:遂使民间优秀分子有进身之阶……政府之社会基础,亦因之而巩固。汉室所以能统一控制四百年,此为一重要因素;而中国二千年之统一政府,亦由此而植基。——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稿》设问:根据材料指出察举制的内容对汉朝统治有何影响?展示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鸡。 ——(晋)葛洪《抱朴子·审举》两汉孝廉世家统计表家世情况 官贵 富豪 平民 贫民人数 128 11 29 26百分比 69.6% 6% 15.7% 8.7%——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教师过渡:根据引导学生思考察举制在东汉末年的情况,一方面难以保证察举官员素质,另一方面助长地方豪强大族势力,以察举控制政治权力,出现材料所示现象。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展示材料:按九品之制, 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 衣冠士族 , 多离本土, 欲征源流 , 遽难委悉。魏氏革命,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 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 区别所管人物, 定为九等。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阀阅 , 非复辨其贤愚 。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 。南朝至于梁陈, 北朝至于周隋, 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 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杜佑《通典·选举典》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九品中正制推行的背景、选拔标准和影响?教师过渡:九品中正制导致士族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为此隋唐统治者需打破门第取士的标准,打击门阀世族势力,创立新的选官制度扩大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6.隋唐至清:科举制(1)隋唐:展示隋唐时期科举制的产生发展过程和材料,结合材料引导学生认识隋唐科举制具体内容和其选拔标准。材料: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 二试 三试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贴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宋朝:展示材料: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欧阳修《文忠集》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 曹魏 西晋 东晋 隋 唐 北宋比例 26% 15% 4% 17.2% 24.5% 46.1%——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设问:相比唐代,宋代科举有何优点?展示材料: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时间 960—997年 998—1020年 1021—1063年 1064—1085年 1086—1100年 1101—1127年北方占比 38.42 18.63 12.49 6.61 5.17 2.86南方占比 61.58 81.51 87.51 93.39 94.83 97.14——摘编自乔亦婷《宋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及成因》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科举进士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3)元朝教师过渡: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4)明清展示材料:教师教师讲解明清科举制特征:形成三级考试制;与学校制度结合;考试采用八股文;南北卷制度形成。学习任务二:科举制的影响展示材料: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时期 宰相总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 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 武则天 73 11 举荐、行伍、门荫唐玄宗 34 7唐肃宗 16 4宋朝 北宋 72 63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南宋 63 48——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材料: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 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材料: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学习任务三: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梳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朝代 考核方式 考核对象 考核结果 特点秦汉隋唐明朝清朝展示材料: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官吏考核的看法。学习任务四: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梳理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及特点?朝代 考核方式 考核对象 考核结果 特点秦汉隋唐明朝清朝六、课堂小结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制度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在选官和任用的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突出“选贤任能”,管理环节通过考核、监察、奖惩等相互作用、相互协调,营造能上能下、各尽其能的政治生态,体现出中国古人在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方面的卓越智慧。历史上任何一种制度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我们应当在坚持自身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从社会实际状况出发,互相取长补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事靠人为,事在人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7(共19张PPT)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主讲人: XX高级中学 XXX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治本在得人,得人在审举,审举在核真。——司马光《资治通鉴》古代官员的选拔古代官员的管理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庶民士天子卿大夫诸侯材料:“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礼记》1.夏商西周:2.春秋战国:学习任务一: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材料: 宗族非有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 商君列传》世官制军功爵制3、秦朝: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史记·秦始皇本纪》“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韩非子·五蠹》选拔依据4、汉代:察举制品德、才能为两汉政权选拔大批人才;适应了加强统治的需要;提升了儒家的政治地位。影响分类 制度 门类常科 岁举,有人数规定、具体标准 孝廉、茂才特科 无固定时间,有具体标准 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壁画中的举孝廉图(局部)遂使民间优秀分子有进身之阶……政府之社会基础,亦因之而巩固。汉室所以能统一控制四百年,此为一重要因素;而中国二千年之统一政府,亦由此而植基。——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稿》问题:根据材料指出察举制度对汉朝统治有何影响?察举制变化4、汉代:察举制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鸡。——(晋)葛洪《抱朴子·审举》不能选拔真正的有用人才;选拔依据从德才兼备到门第门生,被世家大族控制家世情况 官贵 富豪 平民 贫民人数 128 11 29 26百分比 69.6% 6% 15.7% 8.7%两汉孝廉世家统计表——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5、魏晋南北朝 : 九品中正制材料:按九品之制, 初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 衣冠士族 , 多离本土, 欲征源流 , 遽难委悉。魏氏革命,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 各以本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 区别所管人物, 定为九等。及法弊也, 唯能知其阀阅 , 非复辨其贤愚 。所以刘毅云:上品无寒门 , 下品无势族 。南朝至于梁陈, 北朝至于周隋, 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 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方罢。---杜佑《通典·选举典》选拔依据出身门第作用:导致社会阶层固化,形成门阀政治,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影响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王与马,共天下”司马睿建立东晋,主要依赖了北方大族琅琊王氏家族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琅琊王氏家族与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5、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唐刘禹锡《乌衣巷》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隋唐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材料: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内容才学(经义、诗、赋、文、时务策)初试 二试 三试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贴十条 口答诸经大义十条 答时务策三道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 作诗、赋、文各一篇 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宋朝元朝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又糊名、誊录而考之。——欧阳修《文忠集》元朝的官员选拔,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元仁宗下诏恢复科举。但仍时断时续,科举录取人数不多,官员中科举出身比例不高。锁院糊名誊录时期 宰相总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 进士出身人数占比 其它出身及入仕途径唐朝 武则天 73 11 15.1 举荐、行伍、门荫唐玄宗 34 7 21.6 唐肃宗 16 4 25 宋朝 北宋 72 63 87.5 资荫、摄官、特奏名、纳粟、从军、举荐等南宋 63 48 76.1 ——摘编自王翠《从贵族到庶民——唐宋宰相家庭出身及其入仕途径的比较研究》唐朝至宋朝宰相入仕途径简表时间 960—997年 998—1020年 1021—1063年 1064—1085年 1086—1100年 1101—1127年北方占比 38.42 18.63 12.49 6.61 5.17 2.86南方占比 61.58 81.51 87.51 93.39 94.83 97.14——摘编自乔亦婷《宋代进士的时空分布及成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时进士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特点:北方籍进士占比不断下降,南方籍进士占比不断上升;南方籍进士占主要地位。北宋南北方籍进士所占比例成因:人口南移,南方人口增加;南方经济发展,推动南方地区教育发展。6、隋唐至明清:科举制明清形成三级考试制与学校制度结合考试采用八股文南北卷制度形成材料: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永徽 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一影响学习任务二:科举制的影响①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②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③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④科举制促进了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有益于形成重学社会风气⑤对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产生重要影响材料:(科举制度)“为所有西方国家以考试录用人员的文官考试制度提供了一个遥远的榜样。——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朝代 隋 唐 北宋比例 17.2% 24.5% 46.1%——据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整理学习任务三: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朝代 考核方式 考核对象 考核结果 特点秦汉隋唐 明朝 清朝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析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考核结果与官员奖惩紧密结合。上计(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地方行政长官官员赏罚的依据吏部考核(德才)九品以上官员官员升降的依据考满考察任职期满官员外地官员/京官官员升迁降调依据查处贪、酷、不作为京察/大计京官/外省官员官员奖惩的依据考核注重官员个人品德和能力;考核方法与考核手段趋于严密;学习任务三: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考核是中国古代官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历代十分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明朝张居正曾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恐亦难以底绩而有成也。——张居正《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官吏考核的看法。①严格执法,依法对官员进行考核,重视对官员行政效果的考核监督,提高行政效率。②古代官员考核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不能根本杜绝官员工作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③古代官员管理对于今天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有效的官员考核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学习任务四:中国古代的官员监察制度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析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秦汉 隋唐 两宋 元朝 明清 特点中央地方 监察制度不断传承完善,系统趋于严密;监察官员位卑权重,垂直管理,直接隶属于皇帝。御史大夫御史台(御史大夫)御史台(台谏合一)御史台都察院六科汉武帝划分13州部,设刺史监察唐太宗划分十道监察区划分路作为监察区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朝御史巡按各省事靠人为,事在人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习近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