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统编版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3课。其包含三个子目,分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中共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讲述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施行背景、发展历程与制度完善。本课线索比较清晰,知识内容较少;大部分的内容与初中教材相同,且涉及跨政治学科教学,与本单元第十一课存在知识衔接关系。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学生需了解当代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教材中多数内容属于思想原则和理论总结,需设置真实情境,便于学生深刻理解。根据本册书的编制特点,应从制度角度探索本课内容,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进一步落实学科素养,尤其是注重家国情怀的培养,体现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初中历史以及高中政治的学习,对于本课相关史实基本了解并掌握。由于政治学科教学的先入为主,大多数学生很难从历史的角度,对本课知识进入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从制度视角学习,增添课程历史韵味,理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对于国家治理、国家民族的意义,进一步落实家国情怀,是本课要完成的基本要求。三、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文字及图片史料,梳理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以及时空素养。2、通过了解制度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渗透历史唯物史观素养。3、通过古今民族政策对比,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中国化过程中的创新与探索。4、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历程为例,设置真实情境,加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的理解,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增强制度自信和时代责任感。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教学难点: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各位同学们好,新课开讲前,老师先带大家云旅行一番,去看看美丽的内蒙古。(播放内蒙古的视频)游览了内蒙古,可以谈一谈内蒙古的风光与你想象的有什么不同么?学生活动:更加现代化、繁荣等。(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自由发言。)教师活动:内蒙古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支持。本节课,让我们立足党史,以内蒙古为例,共同感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设计意图:衔接历史热点,体悟党在民族制度确立的重要作用,增加思政内容和历史感;采用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学习新课教师活动: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人民如何走向民主平等之路,展现团结互助之情,通过奋斗实现繁荣发展的。1、民主平等之困教师活动:让我们阅读以下材料,说一说近代民国政府对待内蒙的态度与举措。材料四 北洋军阀政府:袁世凯为了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1913年 10月5日,与日本签订了《满蒙五铁路借款修筑预约大纲》。把日本侵略势力以条约的形式引进了内蒙古东部地区。1914年初袁世凯政府决定开放归绥、张家口、多伦、赤峰、开鲁、洮南为商埠,允许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商人、资本家经商居住。——郝维民《内蒙古近代简史》南京国民政府:蒋介石在他1943 年发表的《中国之命运》中明确提出,中国各少数民族只是汉族的大小宗支。按照这样的理论,中国各少数民族既然不具备民族的资格,仅是汉族的分支,那么,它们当然也就不具有实行自决或自治的资格和能力了。——郝维民《内蒙古近代简史》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如北洋军阀政府以出卖蒙古权益换得自身利益,无视少数民族权益等;南京国民政府民族平等、民主平等等。2、民主平等之路教师活动:综上可知,民国时期,军阀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无视少数民族的权利与平等。1921年后—至新中国成立,我党为少数民族的民主平等做出了哪些努力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相关内容,完成学案。学生活动:陕甘宁边区政府—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中共中央—1945年,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目前是实行区域自治”。1947年,解放内蒙古地区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新中国—新中国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历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少数民族代表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教师活动:由此可见,在新中国成立前,内蒙古自治区就已经成立,它也是我国第一个省级自治区。(设计意图:通过近代各政权的民族政策对比,增加本课的历史感,并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为少数民族争取民主平等的努力。锻炼学生阅读教材、提取信息和归纳的能力。)3、团结互助之情教师活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又是怎么逐步实现民族团结互助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相关内容,完成学案。学生活动:1949年,《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自治机关都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依法行使规定的自治权。教师活动: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在新中国成立后,除内蒙古自治区,中国陆续成立了多个层级的自治区、自治县。下面让我们一起填写主要自治区建立的时间和地图。(如图)(设计意图:通过动态的课件,形成形象记忆,帮助学生记住主要自治区的成立顺序和地理位置,落实时空素养。)教师活动:民族间的团结互助,不仅停留在文件中,更是体现在每一个真实的事例中。新中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化建设急需起步,在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了中国最早建设的钢铁基地——包头钢铁。让我们通过照片感受当时的盛况。材料五教师活动:观察图片,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信息?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国家非常重视包钢,包钢一号高炉提前生产等。教师活动: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提前生产呢?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内蒙古原料充足、设施完善、劳动力充足等。教师活动:当时的情况恰恰同大家想的不同,当时内蒙基础设施、原料及劳动力等极其匮乏。是什么原因,使得包钢提前生产呢?我们看一下当时的工人的回忆。材料六“平均每天有10多个车皮的设备和材料从全国各地运到包钢,最终有8万多名创业者扎根边疆。”——葛桂林学生活动:是因为全国援助内蒙包钢建设。教师活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是当时响亮的口号,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结束!在这片草原上,不仅有全国齐心协力搞建设的成绩,还有草原额吉温暖的怀抱。请看图片,在中国的困难时期,华东地区3000多名孤儿也遭遇着灾害、饥荒、疾病的威胁,是内蒙古人民用爱哺育了这群国家的孩子。其中都贵玛,一个19岁的年轻少女,更是肩负起了养育28名孩子的重任。这群国家孩子现已经步入花甲,不少人留在草原,奉献草原。疫情期间,这群国家的孩子亦纷纷伸出援手,回馈草原,报答国家。这就是团结互助的温情。材料七(设计意图:建设包钢和三千孤儿入内蒙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的党史故事;通过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让课堂更生动;落实家国情怀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民族观、国家观,提升学生的时代责任感。)4、法促情更浓教师活动:改革开放后,民主法治建设进入新时期。民族情感在法律的保障下,愈发深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新时期法促情浓的例子。学生活动:(自由回答)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教师活动:除新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专项立法,还有哪些其他的发展呢?学生活动:(自由回答)1990年,提出“三个离不开”、1997年其确立为一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制度之一。5、奋斗繁荣之乐教师活动:正是因为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民主平等和团结互助,才有现如今党携领各族人民感受奋斗繁荣之乐。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归纳十八大以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如何完善的。学生活动:十八大以来,提出了两个共同和五个认同,丰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十九大以来又提出了民族共同体意识(石榴籽精神)。教师活动:在党和人民的努力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效果如何呢 我们一起观察分析以下数据。材料八学生活动: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多个工业产品产量居中国第一。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业结构的问题。教师活动:同学们回答的很好,我们见证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促进了内蒙经济的发展,感受到制度对经济基础的重要影响。同时,辩证的看待其发展,要看到其经济长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党,也为内蒙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建议。(向学生展示下图)材料九教师活动:我们以内蒙古为例,了解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接下来让我们谈一谈,你认为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有何优势?学生活动:(自由回答)坚持国家统一为前提、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中国化、是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的区域自治、倡导民族平等民主、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等原则、是中国基本政治制度之一、以人民为根本出发点等。制度的优越性体现在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发展和谐的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夯实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等。(设计意图: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数据,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数据,落实唯物史观。)(三)课堂小结教师活动: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了更为生动形象的理解,对于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形成了更深刻的认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生机盎然,内蒙古也在党的光辉照耀下,更加的亮丽。(第7页共7页)(共32张PPT)背面文字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汉语拼音、蒙文、藏文、维文、壮文◎第五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文字篇◎第四套人民币上的少数民族元素——人物篇一角:高山族和满族 两角:朝鲜族和土家族 五角:苗族和壮族一元:侗族和瑶族 两元:维吾尔族和彝族 五元:藏族和回族第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抗疫斗争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高度01追本溯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起源与实践1927年:提出“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1931年: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的国家的权利。1938年: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1946年2月:内蒙古的工作,根据和平建国纲领中关于民族平等自治的要求,不应提独立自决口号。1945年10月:提出在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政府。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长期探索、反复比较、逐步推行1941年:建立蒙、回的民族自治区。一.起源与实践·探索民族自决-独立建国和民族自决-自治邦-联邦制明确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国家方案,完全放弃民族自决-自治邦-联邦制国家方案国内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战争时期民族区域自治-单一制国家方案抗日战争战争时期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为何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一.起源与实践·原因你还能举出一些历史上我国民族相互融合的例子吗?张骞出使西域壁图(敦煌壁画)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土尔扈特部东归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一.起源与实践·概念②政治和经济因素相结合①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强大的制度优势③历史和现实因素相结合民族区域自治基本特点一.起源与实践·原因(1)历史渊源: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有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一.起源与实践·原因(2)国情条件:在旧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长期遭受统治阶级的压迫和歧视,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加之地处边陲,交通闭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材料2: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各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总体上说,比汉族落后了很多。……奴隶主、农奴主、地主、牧主占人口极少数,却掌握着……主要生产资料和财富……广大农牧劳动者及从事各种生产劳动的为……绝大多数人,却只占有极少量的生产资料……(他们)政治上被歧视、被统治;经济上被剥削、被奴役;精神上被束缚、被愚弄;生活极贫穷,文化极落后。——摘编自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根本原因:社会制度的落后一.起源与实践·原因材料3: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110年间,中国屡遭帝国主义侵略、欺凌,中国各族人民陷入被压迫、被奴役境地。在国家四分五裂、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御外侮,为维护国家主权统一、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抗日战争(1937-1945年)时期,中国各民族进一步联合起来,同仇敌忾,抗击侵略,保家卫国。回民支队、内蒙古抗日游击队等许多以少数民族为主的抗日力量,为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2005年)(3)政治基础:在共御外敌,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长期斗争中,中国各民族形成了休戚与共的政治认同。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开启了自觉发展新阶段。材料5:历代在民族事务治理理念上,既强调天下一统、又强调因俗而治。这种维护一统而又重视差别的治理理念,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历代中央政府在民族地区实行有别于内地的管理体制也构成了我们今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历史渊源。一.起源与实践·原因(4)经验:历代政府对民族地区的治理理念和政策,为新中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5)党的重视:逐步明确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创举”,它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充分考虑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的基础上,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941年1945年1947年1949年1954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中共中央提出“对内蒙的基本方针在目前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内蒙古自治区成立。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省一级的自治区《共同纲领》确定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1954年《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法律依据◎《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首届政协会议一.起源与实践·过程自治单位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与省同级),自治州(与地级市同级),自治县、旗(与县同级)。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1955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8.10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3广西壮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五个省级自治区: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西南等地。一.起源与实践·推广一.起源与实践·推广思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广有何意义?1、保证各个民族权利的平等2、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民主权利3、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团结4、推动了落后少民地区经济发展5、使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受到尊重02与时俱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表现1:立法立法: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意义: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被纳入法制轨道。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进行了有关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的制定工作。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第二条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第三条 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国家的一级地方政权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年)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第十九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第二十条 上级国家机关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批示,如有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自治机关可以报经该上级国家机关批准,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第二十五条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根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政策和计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第三十七条 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节选)文化管理自治权经济自治权思考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使自治区获得了哪些自治权?表现2:三个离不开内容:1990年, 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意义: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对中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三个离不开”精辟地概括了我国56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休戚与共、互助合作的紧密关系,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历史构成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三个离不开”思想既充分考虑了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全面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生动现实,又着眼于我国民族关系的长远发展,充分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的共同愿望,是新形势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指导原则。——人民网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表现3:确立为基本政治制度背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内容: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加强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中共十五大报告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1)有利于维护国家的集中统一。(2)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3)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4)有利于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时,充分尊重和照顾民族自治地方的特点和需要,根据全国发展的整体布局和总体要求,将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为加快西部地区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中国政府于2000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国5个自治区、27个自治州以及120个自治县(旗)中的83个自治县(旗)被纳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还有3个自治州参照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区城自治》白皮书(2005年2月)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特点:①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②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二.发展与完善·过程发 展 时间 内容 作用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2001年经过修订 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固定下来,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纳入法制轨道1990年 “三个离不开” 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年 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实际上把民族区域自治定位为我国必须坚持和完善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完善 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民族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根据课本举例说明)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03居安思危当代中国民族问题的认识与展望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表现1:民族工作的主题(1)“两个共同”: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要求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2)“五个认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讲话表现2:民族共同体意识(1)提出: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地位: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赋予民族工作新的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56个民族是石榴籽,中华民族是整体的石榴。我们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要同舟共济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习近平庆祝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考察讲话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三.认识与展望·问题乌鲁木齐7·5事件千方百计分裂中国的达赖①民族分裂主义破坏了国内社会稳定,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材料7:今天,我国少数民族各个方面虽然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由于原有基础太薄弱,生态环境很恶劣,存在许多不利因素和困难,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仍然较慢,而且很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仍严重不足。——杨建新《论我国民族问题的“变”与“不变”》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比较落后和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科学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仍严重不足三.认识与展望·问题三.认识与展望·应对①制度保障:完善立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和自治地方的合法权利,巩固和发展新型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材料6:1984年5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 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2001年2月,根据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 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作出了修改。2005年5月,国务院第八十九次常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对党章作出部分修改,其中就包括增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张来明等《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认识与展望·应对②经济保障:加快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当前我 国 民族问题中最迫切、最 突 出 的 , 仍是发展问题 。发展既可 以 解决面临 的许多 问题 , 也为所有 民族 问题的解决 , 提供必要 的物质条件和基础。三.认识与展望·应对③思想保障:加强文化认同和民族文化交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2014年5月28日至29日,习近平总书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8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必须全面正确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民族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不同点与相同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都要接受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不同点相同点1941《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国政协通过《共同纲领》194919661978《民族区域自治法》19841947内蒙古自治区1954基本政治制度中共提出“三个离不开”1990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19972012中共提出“五个认同”小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进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1958宁夏回族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中共提出“两个共同”2018确立发展完善遭到破坏探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docx 第13课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