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王冕课件(共27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儒林外史》人物王冕课件(共27张ppt)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儒林外史》导读一
《儒林外史》
——王冕人物形象解读
《儒林外史》
www.yuying.
清朝 ·吴敬梓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高明《琵琶记》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
一士登甲科,九族光彩新。 -王建《送薛蔓应举》
吴敬梓(1701-1754),清代文学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
吴敬梓出身缙绅世家,幼年聪颖,善于记诵。早年生活豪纵,初入学为生员,后屡困科场,家业衰落,经历世态炎凉之苦。乾隆元年(1736年)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后愤懑前往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了解作者
创作背景
清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三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社会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了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镇压武装起义的同时,采用大兴文字狱,考八股、开科举,提倡理学以统治思想等方法以牢笼士人,吴敬梓反对八股文、科举制,憎恶士子们醉心制艺、热衷功名利禄的习尚。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儒林”指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或“士人”这一群体。
历代正史皆相沿设有“儒林传”,记述各朝有学问、有品德的大儒。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却与此不同,刻画的是“儒林”的另一些为正史官书所不载的面相。
内容简介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性作品,作品以十多个既独立又有联系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从而揭露科举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恶灵魂入手,刻画了特定时代各个不同阶层的众生相。抨击腐蚀士人灵魂的八股取士制度,写出它的腐败与不合理。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着性命去求他。”但是,元朝末年出了一个“嵚奇磊落”之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儒林外史》
——王冕人物形象解读
人生阶段 主要故事
七岁
十岁
十七八岁
二十岁左右
母亲去世后
王冕的故事
父亲去世 母亲做针线供其读书。
因家中贫困,去隔壁秦老家放牛。
靠画荷花,渐渐不愁衣食。
县令请他作画送给京城的高官危素,危素看了很喜欢,想结交王冕,王冕再三推辞,避而不见。
朱元璋平定天下,建立明朝,要征王冕做官,但王冕早已隐居会稽山。
王冕的人物形象
“心灵美、行为脱俗,不满黑暗现实,鄙视丑恶心灵”
—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
结合阅读,说一说你心目中的王冕形象,他的嵚奇磊落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母亲说道:“儿阿!不是我有心要耽误你,只因你父亲亡后,我一个寡妇人家……年岁不好,柴米又贵……只靠着我替人家做些针指生活赚来的钱。”
王冕道:“娘说的是。我在学堂里坐着,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P1-2)
王冕的人物形象一
表现一:体谅母亲,深明事理。
每日点心钱,他也不买了吃;聚到一个月,便偷个空,走到村学堂里,见那闯学堂的书客,就买几本旧书。日逐把牛栓了,坐在柳阴树下看。 (P2)
王冕的人物形象二
表现二:时刻不忘勤奋苦读。(勤奋好学)
这王冕天性聪明,年纪不满二十岁,就把那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无一不贯通。但他性情不同:既不求官爵,又不交纳朋友,终日闭户读书。 (P4)
王冕的人物形象三
表现三:成名后依然坚守本心,勤奋苦读,不逐名趋势,淡泊名利,傲视权贵。
又在《楚辞图》上看见画的屈原衣冠,他便自造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阔的衣服,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P4)
王冕的人物形象四
表现四:效仿屈原装束,率直任诞、清俊通俗。
翟买办变了脸道 :“老爷将贴请人,谁敢不去!却是推三阻四不肯去见……难道老爷一县之主,叫不动一个百姓吗?”
王冕道:“头翁你有所不知。假如我为了事,老爷拿票子传我,我怎敢不去!如今将贴来请,原是不逼迫我的意思了。我不愿去,老爷也可以相谅。” (P6)
王冕的人物形象五
表现五:不拘礼节、不慕权贵,拒绝危素的约见。
王冕见此光景,过意不去,叹了一气道:“河水北流,天下自此将大乱了,我还在这里做甚么!”将些散碎银子收拾好了, 拴束行季,仍旧回家。入了浙江境,才打听得危素已还朝了,时知县也升任去了。因此放心回家,拜见母亲。 (P9)
王冕的人物形象六
表现六:见微知著,对乱世将至有清醒的认识。
吴王道:“孤是一个粗卤汉子,今得见先生儒者气象,不觉功利之见顿消。孤在江南,即慕大名,今来拜访,要先生指示:浙人久反之后,何以能服其心 ”王冕道:“大王是高明远见的,不消乡民多说。若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岂但浙江 若以兵力服人,浙人虽弱,恐亦义不受辱。不见方国珍么 ”吴王叹息,点头称善。两人促膝谈到日暮。 (P11)
王冕的人物形象七
表现七:洞察时局,有运筹帷幄之能。
历史上的王冕与吴敬梓笔下的王冕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的形象意义
“读书人既有此一条容身一路,把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贯索犯文昌,一代文人有厄。”
“天可怜见,将下这一伙星君去维持文运。”
敷陈大义 隐括全文
讽刺伪儒 照应真儒
吴敬梓重塑名流王冕的形象,有什么深意?
拓展延伸——科举制度
“这个法却定的不好”(P12),一语道破科举制度的弊病,也为后文叙述儒林的种种乱象做了背景铺垫。明朝推行八股取士制度,读书人只有科举这一条荣身之路,因此他们会把其他准则都看得轻了。王冕虽出身贫贱,但他不与权贵相与,是反对八股取士、自甘清贫的隐士。作者通过他的嘴,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抨击。
拓展延伸——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并非自明朝起,却在明朝发扬光大。明洪武十七年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从此至清末成为定制。
考试的程序分为地方考试(院试)、省级考试(乡试)、和中央考试(会试和殿试)。
参加院试的考试者统称为童生,考试范围是州县,在这个考试中合格的人称为“秀才”。
所谓乡试是指省一级的统考。乡试每三年才有一次,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逢辰、戌、丑、未年的三月举行,又称“春闱”。会试取中者称“贡生”,第一名称“会元”。这个考试只有获得举人资格的才能参加。
通过会试的精英们面对的最后一道考验就是殿试,考试方式是皇帝提问,考生回答。皇帝及大臣根据考生的表现,会划分档次,共有三甲,一甲只有三个人,叫进士及第,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
章末总评
作为整本书的开篇,作者对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他“视功名如粪土”这一个高人的形象,以此为引子来“敷陈大义”,彰显小说的主旨。王冕认为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选拔人才的方法不好,其弊端在于读书人“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在历史上,王冕是元末的名士;而在小说中,作者在刻画时对他进行了艺术的再创造,把自己所称颂的古代文人的优秀品行糅合到了他的身上。小说中的王冕性格嵚奇磊落、率性自然、不拘礼节,同时他还有着渊博的学识和高超的画技,并且能在浊世中坚守本心,不畏强权、不慕名利,讲究“文行出处”。王冕这一形象寄寓着作者理想中的道德情操、人生理想和价值取向,为后世儒林群生的标杆。
好书推荐
学做读书笔记和批注
批注式阅读是指在自主阅读时,对文章的语言进行感知,对文章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的文字加以标记。
(一)符号批注。波浪线、直线、圆圈、五角星、问号等。
“‖”“/”分开号,用来划分段落与层次。
(二)文字批注。
1、是“眉批”,即批在书头上;
2、是“旁批”,即批在句子旁;
3、是“尾批”,即批在一段之后。(感想 质疑 评价 联想)
(三)读后感
一、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二、分析文章写法
三、写出感悟或启发
注意:不要只是简单的句子摘抄,不要脱离文章内容去感悟,内容概括不要以偏概全。
优秀范例
期中前阅读计划(1-30)
第一周(1-3回) 王冕、周进、范进
第二周(4-9回) 严监生、严贡生、娄公子
第三周(10-14回) 蘧公孙、马纯上
第四周(15-20回) 匡超人、潘三
第五周(21-25回) 牛浦郎、鲍文卿
第六周(26-30回) 鲍廷玺、杜慎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