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2 认识浮力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册物理一、教学设计思想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二.学习目标: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能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的浮力大小。3.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5.通过对福建舰的了解,感受到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二)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四.教学仪器:教师:PPT课件 乒乓球一个 烧杯一只 水 弹簧测力计 石块学生:弹簧测力计一个 烧杯一个 小石块一个 细线一条 水五.教学过程(一)课堂引入播放福建舰的下水视频,提出问题:为何如此庞大的,重量级的航母能漂浮在水面上。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漂浮的冰山,游弋的鸭子等,是什么力量把它们托起来的?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物体处于静止状态,除了受重力之外还应受一个与重力等大反向的力,这个力就是本节课学习的浮力。进行新课通过观察生活中漂浮在液体和气体中的实例,感受浮力的存在。由力的平衡条件发现物体不仅仅受重力,还受到浮力的作用,总结出浮力的定义。1、浮力的定义:浸在 液体 (或 气体 )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 向上 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问题:把乒乓球放入水中,会浮在水面上,乒乓球受到浮力作用。那么,浸没在水中沉底的石头会受到浮力吗?做一做:把石块从水中托出,有什么感觉?感觉石块在水中变轻了,受一个向上的力.在空气中要重些.演示:测量石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铝块的重力G。把金属块浸没在水中,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通过以上活动,沉在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2、浮力的大小由实验看出,物体在水中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就是液体对它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称重法”计算浮力:F浮 =G 物 -F拉F浮:物体所受浮力大小。G 物 :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F拉:物体浸在液体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当乒乓球静止于水面时,浮力和重力是平衡力,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 F浮= G 物3、浮力的方向做一做:用线把木块系好,拉入水中,观察线的方向?观察红毛线被拉直的方向。将大烧杯的一端垫高,观察细线被拉直的方向,并与重垂线的方向相比较。此实验说明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当乒乓球静止于水面时,浮力和重力是平衡力,由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浮力的方向与重力的方向相反,即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4、浮力的产生原因(1)实验观察: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2)将容器的两端蒙上橡皮膜,当水平进入水中时,观察左右两个橡皮膜的凹陷程度一样;当在水中竖直放置是,观察下表面橡皮膜的凹陷程度大。据此,可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得出结论:浮力是由于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产生的。课堂小结七.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学生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建立浮力的概念,要求学生能理解、会使用浮力一词。通过动手测量浮力,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同时也为下节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