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你对古诗文背诵有何思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你对古诗文背诵有何思考?

资源简介

高考作文模拟主题写作:你对古诗文背诵有何思考?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材料一:自 2019 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全部使用教育部统编的语文教材,小学阶段12册语文课本中共有古诗文129篇,与原有人教版教材相比增幅达87%,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增加了51%,高中语文教材古诗文占比达到 49.3%。
材料二:“我现在能脱口而出引用古诗典籍,很多都是小的时候背诵的,终身受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努力。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
材料三:在你背过那么多古诗词以后,你可能会发现你曾和庄子一起坐大鹏之背,扶摇九天;和司马迁看了诵江山无常,繁华落尽人世间;和曹操横过槊;和李白醉过酒;和陶渊明采过菊;和白居易折过柳,那样的文字才算是真真正正的不朽。
针对高中语文试卷中六分的古诗文默写,有些同学认为,“6 分而已,却要背诵几十篇古诗文,花那么多时间,不值得,不如多朝着数学或是其他科目努力些,一个选择题就弥补了!”读了上述三则材料,你对古诗文背诵有何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写一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切合身份: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范文精选
古诗文背诵,绝不止6分
自2019年秋季开始,全国各地中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文占比均大幅增加,这说明教育界对于我们青少年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折射出古诗文毋庸置疑的价值与无可撼动的地位。
针对这一变动,有人认为背诵古诗文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却只占据高考试卷的6分,是极不合算的买卖;也有人认为背诵古诗文能受益终生,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民族认同。我认为,古诗文背诵,绝不仅仅是6分。
觉得古诗文背诵不划算的同学,混淆了两种不同的层面: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短期利益与长远意义。前者是看得不够深,后者是望得不够远。从实用价值看,那些同学凭借功利的眼光,认为古诗文背诵只有换来高考试卷的分数才有价值,而分数与大学挂钩,大学与工作收入挂钩,他们只想着把古诗文转化为冰冷的金钱,而忽略了古诗文背诵具备增进人文情怀、增添生活的诗意,丰富精神底蕴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认同的审美价值。从时间的维度上看,他们的目光局限于两三年后的高考,殊不知高考并非人生的终点,而是绚丽多彩的新起点。古诗文背诵为整个人生铺上明亮鲜活的底色,让生活更有情趣,让生命保持温度。
我们常说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其根本来源便是以古诗文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百年积累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凝聚于传统文化之中,渗透于人伦日用的点点滴滴,成为联系中华民族精神内核的纽带。中国诗词大会真正吸引我们的,不仅是武亦姝一众才子佳人,更是优美的古诗词带给我们的精神盛宴,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衷的欣赏、认同与自豪。古诗文等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们中薪火相传的根本保证。
我们常谈诗意的美感,诗意更深层的内涵便是人文情怀。“腹有诗书气自华”,古诗文提升我们的精神气质,由内而外地展现我们丰盈的内心,便我们终生受益。当我们看到一只野鸭划破夕阳的余晖会脱口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非使用贫乏的词库,只会感叹“太美了”;当我们看到浩荡的江水奔腾于岸崖,会极声感慨:“月日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当我们身处平滑如镜的水面,享受大自然的纯净时,会默念:“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然而,我们也应当反思为何有些同学会认为背诵古诗文只有6分的价值。传统文化的老旧形式,不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让古诗文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比如把古诗文与信息化相结合,使古诗文兼具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让老智慧焕发新光彩,是我们青少年的使命与担当!
诗短梦长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上世纪五十年代,毛主席写下这样一句诗。可以说飞天下洋的梦想随着这句诗萦绕在代代中国人民心中,只此十二字的梦,我们奋斗了半个世纪,诸如此类未竟之梦,仍将伴随中华古典文化的瑰宝接续下去。
古往今来,诗词都与个人梦想血脉相连。有孟浩然“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不愿荒废时光的求职诗,也有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诗,当你思考个人梦想时,不妨在诗词中寻找答案,千百年来数以万计的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蕴含在这艺术瑰宝之中。随意翻开一两首,总能从中挖掘诗人的理想情操,《庄子》好像在说:“人生已过千年,还不许我大梦一场?”每一篇都与庄周如蝶般的梦交织,造就诗文与理想的那个“我”。
诗词同样体现了家国理想。时常想起那些将士,百战白头,九死一生,终究不是为了战功,风中上夹杂着粗粝的沙尘,拍过脸颊。也就是那样的风,经过多年才能时时吹入梦来,再出“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名篇。陆游心系家国的情怀便跨过无数白日飞升,走过拙山苦水,才刻印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无论沧海桑田,月隐晦明,也有如此短诗长梦的提醒,家国的梦伴随这些不朽的诗文时时吹入梦来。
人类共同的梦想,镌刻在中华千年诗词中。为何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想随着诗文绵延了千年,“老吾老”“幼吾幼”的思想从儿时便扎根。不但是“大同社会”,星空也是人类之理想共同点。早有嫦娥奔月,牵牛织女与诗歌中代代传承,激励人类共同的星空梦,自千百年来,来人漫步于群星身侧,便要赞颂这些不朽文字带来的一场梦。
无数人随着时间长河滚滚向前而跌落青史,唯有诗文,时间河水从其身侧分离又汇集。不朽的文字带来不尽的梦想,激励不尽的人迈开脚步,不停地奔驰,新时代中华的巍巍巨轮,又怎能舍弃这些文化瑰宝?权且放下对应试的成见,细细品味,领略其中风雅,又一曲意蕴磅礴,又一处诗短梦长。
读诗品文,方知得失
千年华夏,以诗为鉴,方知荣辱;以文为镜,方知沉浮,读诗品文,则天下之得失尽收之。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中华民族要继续前进,就必须根据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优秀文化。当今时代,唯读诗品文,同古人一道,方知个人之得失,可铸时代之精魂。
读诗品文,修行处世之品格,陶冶个人之性情,丰富人生之阅历。唐太宗曾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古诗文的字里行间,是多元的历史,截然不同的人生,大相径庭的时代,以此为鉴,便能沉淀品格,陶冶性情,丰富阅历。若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世人又怎能体味其淡泊之心境,陶冶性情,化解苦闷?若无魏征“固其根本,浚其泉源,积其德义”之规劝,我们又何能领略先贤治国之智慧,沉淀为人处世之品格?若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跌宕哲思,又何得丰富人生之阅历,笑对人世无常,繁华幻灭之时?由此观之,人生之得失,世事之沉浮,读诗品文,实为大观矣,唯读诗品文,方能涵养人格之高度,体味处世之情怀。
读诗品文,涵养民众之情怀,领略民魂之华章,铸就民族之气节。上下五千年民族之精魂沉积,伟大的民族精神,由无数中华儿女书写,借诗文之笔在一代又一代人中薪火相传。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古有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般嫉恶如仇,保国捍疆,为积贫积弱的南宋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精神随其诗文传颂万代。又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般民族气节,宁死不屈之精神铭刻民族之血液。伟大的民族精神唯有被诗文所传承,才能经久不息;唯读诗品文,方能领略民魂之伟大,汲取奋进的不竭力量。
读诗品文,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精神的伟大升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反观那种一味追求应试教育的逐利性而忘乎诗文之价值的个别现象,无疑是极为错误的,是对文化自信的破坏和玷污。
新时代青年,当读诗品文,以诗文为鉴,古为今用,沉积个人之品格,熔铸民族之精神,成就时代之升华,以古人之智慧,传承之秉性,再续中华文化时代之华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