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之”字的用法 课件(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文言知识归纳
《师说》中之的用法
一、作助词,可译为“的”
1、古之学者必有师。
译为:古代的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译为: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译为: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老师。
二、作助词,用在句中,舒缓语气,翻译时可去掉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为: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这种情况吧?
三、作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可去掉
1.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为:我是向老师学习道理,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之”用在主语“其年”和谓语“先后生于吾”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即取消句子独立性),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谓语动词“知”的宾语。)
2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传”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3、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译为: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 (“之”用在主语“人”和谓语“无惑”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4、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译为:(古代那种)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可以知道了。 (“之”用在主语“师道”和谓语“不复”之间,使原来的主谓句子变为主谓短语,这个主谓短语作了全句的主语。)
四、作助词,用在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译为: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五、作代词,代人,可译为“他”、“他们”,或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两个“师之”中的“师”均为名词的意动用法,“师之”即为“以之为师”,亦即“把他当作老师”。)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译为:(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译为:那孩子的老师,教孩子读书,(帮助他)学习书中的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够传授那些大道理,解决那些疑惑的。(第二个“之”代“童子”,即孩子。 )
六、作代词,代事物,可根据语境灵活地译出来
例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译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七、作代词,复指主语,用在动词后作宾语,翻译时可去掉
例如: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为: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但)不被时俗限制,向我学习。 (“之”复指“六艺经传”,翻译时去掉了。)
八、作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这些”
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译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2、士大夫之族,曰弟子曰师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译为: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称弟子称老师等等的,就成群地聚在一起讥笑他。 “之族”中“之”译为“这”,“族”译为“一类人”,“之族”即为“这类人”。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译为:郯子这类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之徒”中“之”译为“这”,“徒”译为“一类人”,“之徒”即为“这类人”。
《过秦论》中之的用法
1、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不吝惜珍奇贵重的器物和肥沃富饶的土地(的,结构助词)
2、赵奢之伦制其兵.
译:赵奢这一些人统率他们的军队(这,指示代词)
3、商君佐之
译:商鞅辅佐秦孝王(他,指秦孝公,代词)
4、聚之咸阳
译:集中在咸阳(到,动词)
《六国论》中之的用法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3、以有尺寸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 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桃花源记》中之的用法
1、忘路之远近 (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
2、闻之,欣然规往 (代词,“这件事”)
3、处处志之(语气助词,不译 )
4、渔人甚异之 (代词,“这种景况” )
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这)
6、具答之 (代词,代指桃花源人 )
《出师表》中之的用法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
2、先帝不以臣卑鄙.(介词,因 )
3、以光先帝遗德.(连词,表目的 来,用来 )
4、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 以致 )
5、受命以来.(连词,表时间 以)
6、愚以为营中之事(认为)
7、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劝学》中之的用法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音节助词)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代词 代青)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的标志)
4、非蛇鳝之穴 (的)
之字用法归纳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一. 作代词
1. 代人.
2. 代物.
3. 代事.
4. 指示代词.
二. 作助词
1. 定语的标志.
2. 补语的标志.
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6. 用在主语和介词结构之间.表示它们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强调.突出这个介词结构的意义.(不译).
7. 衬音助词(不译).用在表示时间的词或某些动词的后面.凑足一个音节.它没有实际意义.只是起着协调音节的作用.
8. 嵌在姓名中间.无实义.
9. 嵌在专用名词之间.无义.
三. 作动词
用在处所句词前.可译作[到.往.去".
《师说》中其的用法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译:出生在我前面的,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人称代词)
2、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只是指示代词,那些)
3、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译: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人称代词,他们)
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我怎么知道他(这个人)的年纪是出生得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人称代词,他们的)
5、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译,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不能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劝学》中其的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译:木材直的符合拉直的墨绳,用火烤把它做成车轮,他的弯度符合圆规。(代词,它,指木材)
《赤壁赋》中其的用法
而不知其所止
译:不知道会飞到哪里才停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
译:那萧声呜呜地响着。(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
译:为什么声音那样悲凉呢?(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
译:当年曹孟德破了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岳阳楼记》中其的用法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旧有的规模(代词,它,指岳阳楼)
《桃花源记》中其的用法
1、其中往来种作
译:在这里面(人们)来来往往,耕种劳动。(代词,代指桃花源)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译:其他的人又纷纷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 (代词,代指桃花源中的人)
《醉翁亭记》中其的用法
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神秀者,琅琊也。
译:它西南面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代词,它,指滁州)
2、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脸色苍老,满头白发,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代词,指众宾客)
其字用法归纳
一、“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在句中作主语或与其他词语构成主谓短语作该短语中的小主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他们)”“它(它们)”。
二、“其”作第三人称代词,用在名词或方位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他们的)”“它的(他们的”)。
三、“其”活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相当于“我(自己)”、“我们”或“我的(我们的)”。
四、“其”作指示代词,可以指代个别的人或事物,也可指代多数,一般都是远指,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五、“其”作副词,放在句首,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示反诘的语气,可译为 “难道”。
六、“其”作助词,用来凑足音节,舒缓语气。
(一)“其”活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
(二)“其”表示特指若干中的一个,有“其中”的意思。
(三)“其”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还可以表示疑问、测度、 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 为“大概”、“还是”、“可要”等。
(四)“其”作副词,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
(五)“其”作连词,表假设,做“假如”、“如果”
《赤壁赋》中以的用法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译:那么天地万物的变化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会停止。(“以”同“已”,停止)
《岳阳楼记》中以的用法
1、属予作文以记之。
译:嘱咐我写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来,表目的)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因为)
《六国论》中以的用法
1、不赂者以赂者丧 (因为)        
2、秦以攻取之外  (凭借)
3、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才)        
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来)  
5、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用)       
6、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用)
7、洎牧以谗诛  (因为)                
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用)
9、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凭借)
《出师表》中以的用法
1、先帝不以臣卑鄙:(连词,因为)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3、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介词,表时间)
4、以塞忠谏之路:(连词,以致)
5、以光先帝遗德:(介词,用来)
以字用法归纳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
二、介词,相当于“用”。
三、介词,相当于“把、拿”。
四、介词,可译成“因、因为”。
五、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
六、介词,可译为“凭借”。
七、介词,相当于“从、由”。
八、介词,译为“按照”。
九、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
十、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
十一、连词,译为“以致”。
十二、通“已”,已经。
《师说》中的被动句
不拘于时。
译: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劝学》中的被动句
朽木不折
金石可镂
过秦论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六国论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为国者无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c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d洎牧以谗诛。
赤壁赋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
谢谢大家
——七组全体成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