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学设计课型 新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对象 高二上学期学生教材 分析 本框题从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谈起,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学习其包含的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了可知论、不可知论。在知晓哲学的基本问题后,进而探讨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学情 分析 高二的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分析综合以及演绎归纳的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对世界的本质问题也有一定的思考和探究。但哲学的核心素养还没有养成,因此开展哲学探究存在相当的难度,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了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基础。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 通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学习,形成对唯物主义的认同,理解世界是可知的。 科学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生活和实践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公共参与: 通过学习哲学的基本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识别不同哲学派别本质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教学 重难点 重点: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明白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内涵与基本形态;理解为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难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内涵和基本形态。教学 方法 运用视频、表格、图片、文字还有议学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是什么?新课 导入 故事导入:播放视频《庄周梦蝶》 思考:到底是蝴蝶变成了庄周还是庄周变成了蝴蝶?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是完全可知的么?一起通过本框学习来了解新课 讲授 师:有人说哲学研究宇宙中的大问题,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生问题,也有人说哲学研究人类认识的问题。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其中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并且把不同哲学区分开来的基本问题呢?这就是我们本框题要学习的重点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在本体论方面,主要表现为思维与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也就是恩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永认物质和存在第一性、意识和思维第二性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主张意识和思维第一性、物质和存在第二性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其次,在认识论方面,表现为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恩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重要标准。哲学史上,绝大多数哲学家都对这一问题作了肯定回答,不仅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而且,绝大多数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这一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 2、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和三种基本形态 3、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和两种基本形态 (1) 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理解为世界的本原,认为客观事物乃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例如: 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 “心外无物” ——(明)王守仁(阳明)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南宋)陆九渊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 ——(英)贝克莱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2)客观唯心主义 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例如: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柏拉图 “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黑格尔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 ——朱熹 4、两个对子 教师总结: 通过本框题的学习,我们掌握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且这一问题是一切哲学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了解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以及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作为高二的学生我们要逐步培养哲学思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信唯物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学 板书练习巩固 1.20世纪 60 年代初,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创造了“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枫桥经验”,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成为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这一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与下列观点中构成哲学上的“对子”的是( )①猪有四条腿,故有四条腿的都是猪②把一切变化归结为 “纯粹数量增长”③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④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明代哲学家王守仁说:“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 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该观点( )①夸大了意识的作用,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强调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属于唯物主义观点③肯定了“知”和“行”是统一而不可分离的 ④把“理”看作世界的本源,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