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小兵张嘎》整本书导读设计阅读赏析 《小兵张嘎》这是一部脍炙人口的革命战争题材的儿童文学佳作,讲述的是一个出生在冀中平原的十三岁少年英勇抗日的故事,作品中流淌着激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旋律。它不仅广为我国不同时代的少年读者所传颂,也深受世界上其他国家小读者的青睐,先后被翻译成英、德、蒙、朝等多种文字。它之所以如此广受欢迎,主要是源于它独特的艺术成就。在阅读它的过程中,小读者不仅会被字里行间那令人忍俊不禁的儿童情趣、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紧张激烈的战斗生活所深深吸引,更重要的是会觉得找到了一个终生难忘的亲密伙伴——他 就是书中的小主人公张嘎。 “嘎子”以他特有的个性魅力为小读者所真心喜爱,成了一代一代的小读者仰慕的少年英雄和偶像,也成了儿童文学人物画廊中一个经久不衰的形象。 作家曾经说过:“张嘎的思想和品德,我是紧紧抓住并通过‘嘎’这一个性来凸现,通过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通过再现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特定行为,从而完成了嘎子从一个不懂事的农村顽童为了家仇国恨,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入抗击侵略者的队伍,直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战士的真实塑造。嘎子之所以“嘎”得如此灵动鲜活,如此浑然天成,首要的一点就是作家真实地再现了抗日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将人物的言行放置在这一背景之中,毫不掩饰地描写他的成长过程,既把他作为一个少年英雄,又不忘他是一个孩子,独具匠心地塑造了一个集英雄气概与孩子稚气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从而让其显得有血有肉,可亲可爱。 张嘎是富有个性的,同时又具有那个特定时代中那些战斗着的孩子们的共性,甚至是所有的孩子身上一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他的形象既有当年活跃在抗日战场上的成千上万少年英雄的共性,但又不同于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而是他们形象的升华,艺术地体现了他们的性格特征。他像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不仅折射出时代的光芒,而且蕴含了人性的本真。正因为如此,《小兵张嘎》才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熠熠闪烁着艺术的光彩。作家介绍 徐光耀(1925— ),河北省雄县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家,曾任河北省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联第四、五届委员,中国作协第三、四届理事。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起,任随军记者和军报编辑。1947年在解放区《冀中导报》发表短篇小说《周玉章》。1950年出版长篇小说《平原烈火》,被译成日、捷克、英、蒙等多种文字。1958年创作完成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阅读目标1.营造情境,让孩子体会抗日战争时期主人公所处的环境以及嘎子的敢作敢为。2.从题目入手,深刻体会作者刻画人物形象的典型手法和巧妙布局。3.明晰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所要弘扬的精神品质,让每一个学生能入情入境地感受书中的世界。阅读步骤一.阅读书名1.这本书的名字叫《小兵张嘎》,“小兵”是对人物身份的一个界定,“张嘎”是人名,“嘎”这个字在北方方言里大体是“调皮”的意思,但人们在说一个孩子“嘎”时,则多含“喜爱”、“怜爱”之意,或者有一些“嗔怪”的意味。但是嘎子的“嘎”又多了一份机智、聪敏,多了一份勇敢和坚强。让我们走进这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人物——张嘎,出示图片。2.谈谈画面中的人物,用自己的话说说“嘎子”留给你的初印象,把你看到的13岁男孩的形象带到大家面前。二.阅读文本(一)1.阅读文本,人物初印象 你们对嘎子的印象仅仅停留在这张图片中,然而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在危机四伏的艰苦岁月,嘎子凭借自己的理智和勇敢,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想到什么?让我们与书籍为伴,与文字会面。 2.出示节选(一) 这就是老奶奶心上的红灯,眼里的明珠,她的全部希望和宝贝,她的孙子——张嘎子。眼下,他的年纪才只十三岁。 老奶奶没有儿,儿子在七七事变那年给鬼子打死了;张嘎子没有妈,妈在他五岁那年病死了。老奶奶只有这个孙子,孙子也只有这个老奶奶。老奶奶已是近七十的年纪,就靠半坑苇子一双手,织些席,纺点线,把自己的残年当做一把土,一心只要培育这棵小苗苗长大。喜却喜这孩子不但吃得苦,耐得寒,而且伶俐懂事,性情活泼,生得来一副宽亮心肠,成日价除了帮着老奶奶刷锅洗碗,拾柴火,破眉子[1],还蹦蹦跳跳,嘻嘻哈哈,伺候老奶奶开心逗乐。老奶奶纵有千种愁肠,万般苦闷,也给他闹散了,赶光了,直把个孤苦冷清的门户儿,翻做个火炉般温暖的小家庭。当然,这大半说的是以前的情形。自从“五一大扫荡”那股子腥风血雨一来,家家户户屋翻宅乱,狗跳鸡飞,血跟着刀,刀又随着火,老奶奶带着小嘎子,东奔西逃,团团打转,直冒了三个死儿,才险险乎脱过这场大难。吓得老奶奶死去活来,终究得下一个气喘心跳的病根儿。 然而就在这场大风暴中,老奶奶却和八路军结下了生死之缘。一来是她老人家心肠火热,赤胆忠心;二来这两间小草房正处在村沿上,地方背,不惹眼,进出方便。于是就常有工作干部和伤病员来家里隐蔽。他们昼伏夜动,黑去黑来;来时吃喝住宿,去时一阵清风。虽有时连模样儿还未看清,一闪便又走了,可她单凭那颗受过万千折磨的心就能知道:这都是些世界上最好的人。他们为国为民流血牺牲,哪怕刀戳在胸口上,眉头儿也不曾皱过一皱。他们在敌人面前像一个铁人儿,可对她这个穷老婆子,却亲妈一样待承,生母一样伺候。有哪个风烛残年的孤苦老人,曾享有过骤然增添这么多孩子的欢乐啊!3.节选二 “嘎子,他们进来,你敢不敢拿这个搂他们?”老钟攥着刚才用来削“枪”的短把镰,比试着问。 “敢!”小嘎子伸手把镰接了过去。 “好样儿的!”老钟夸他,“来,把住门儿!”他们叉开腿,一左一右,把在门背后。 “嗵嗵嗵……”门缝里闪过两个人影。老钟把背贴着墙,摆手叫小嘎子闪开亮儿。他刚刚也把背贴在墙上,就有人推门了。“嗨!里头顶着哪,有人!”“哗啦啦……”外头一片枪栓响,紧跟着一声大吼,“里头的八路,出来!” 小嘎子打了个寒噤,急看老钟,却见他握着枪,闭着嘴,钢打铁铸似的纹丝儿不动。他心里叫一声“行!”胆子不觉一壮,便也学着样儿,鼓着劲,一丝儿不动。 “出来!”嘡地又是一脚,恰像踢在耳根台子上,屋顶上的土刷地落了一头一脸。可是,老钟叔只眨一眨眼,把睫毛上的灰尘抖掉,仍然纹丝儿没动。 “真棒!”小嘎子心里又叫一声,胆子越壮起来,把嘴一闭,也纹丝儿不动。 忽然,门缝里一暗,有颗圆滚滚的东西在那里晃了两晃,很明显,“白脖”在扒着门缝儿往里瞧呢。只见老钟叔舒出腕子,把枪口朝门缝瞄过去。瞧!只要那食指一动,门外那颗脑袋就要碎了。可是,他却忽地停住手,把枪收了回来。显然,他又变了主意,要看看下一步怎么个走哩。 “哈哈!”门缝里一声怪叫,“我看见你啦!别装蒜,快给我滚出来!——我开枪啦!” 小嘎子的脸发白了。他的脚动了动,要往后抽。却见老钟两只大眼一忽闪,梗着脖子把头重重一点。小嘎子明白:这是不让动。他赶忙一镇定,稳住了脚,可脑门上却津津地鼓起几粒汗珠来。4.刚才两段文字节选,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嘎子?用概括性的语言来回答。三.阅读文本(二)1.人物形象感知。2.小张嘎理智,勇敢的鲜明形象跃然纸上,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大家看过电影《小兵张嘎》一定深有体会,这个故事发生在1943年,当时处于革命尚未成功阶段,小张嘎积极加入抗日队伍,他当时处于怎样一种环境当中,是什么造就了这位烽火少年和英雄形象?故事结果如何?让我们继续走进故事中。3.片段节选(一) 风儿一吹,芦苇起伏摇荡,发出一阵沙沙的喧笑声。啊,若不是苇塘尽头矗立着一个鬼子的岗楼,若不是从那儿凛凛然逼来一股肃杀之气,单看小院这一角,不就是一幅美妙秀丽的田园画儿吗? 可惜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残酷的1943年,日本鬼子对冀中人民发动的“五一大扫荡”,过去也就是一年光景。人们已从“无村不戴孝,户户闻哭声”的年月,转入“出门必过路,夜观岗楼灯”的阶段了。各村庄已大体编就保甲,向据点一天一度地派着“联络员”。共产党的武装和党政工作人员,都已转入隐蔽斗争,只在日落天黑时,才三五不等地搞些艰难而秘密的工作。敌寇则依靠三里一堡、五里一碉的据点林,配上封锁沟和汽车路织成的网,仍在进行着频繁的“清剿”,气焰十分嚣张。 且说那个小院的房间里,这时正靠窗坐着一位老奶奶。她头发花白,脊背佝偻,披着一件掩襟的褂子,盘腿卧脚地在抽针引线,缝补着一只张了鲇鱼嘴的夹鞋。她蹙着一双老眼,眉头上攒起两个疙瘩,豆粒大的汗珠儿,就在那皱纹重叠的额上排起队来。天是闷热的,可是,她一点儿都不觉得,像是一颗心化在那只鞋上了。 “呱唧、呱唧、呱唧……”由远而近传来一路子急跑声。老奶奶吃了一惊,一针扎在手上。只见单布门帘往里一鼓,从底下冒出个孩子的头来:“奶奶!奶奶!一条长虫转砖堆,转了砖堆钻砖堆。——你说说,你说得上来吗?” 真叫人哭笑不得。老奶奶一面瞪着他,一面揉着胸口,好半晌,才喘口气说:“小祖宗,你把奶奶给吓煞了;越说不叫你跑,怎么更跑欢了?”一句话提醒了那个小家伙,身子往下一蹲,脑袋歪在炕沿上,恍若犯了大错似的,咪嘻咪嘻地笑了起来。在那月牙儿似的一对小眼里,两道挺逗人的光芒闪跳着。 这就是老奶奶心上的红灯,眼里的明珠,她的全部希望和宝贝,她的孙子——张嘎子。眼下,他的年纪才只十三岁。4.片段节选(二) 晚上,部队和当地群众联合召开了祝捷大会,庆祝鬼不灵战斗的胜利。钱云清在大会上讲了话。他先一般地讲了这次战斗同对敌斗争的意义,之后,就开始表扬在战斗中有功的人员:大个李呀,杨小根呀,罗金保啊……一个一个讲过去,忽然提到了“张嘎”同志。小嘎子在底下坐着,不觉一震。往下听,就提到他在鬼不灵战斗中怎样勇敢机智,怎样用鞭炮搅乱了敌人,从而促成战斗顺利发展的事。 “因此,”钱区队长把手一扬,举起那支“张嘴灯”说,“经过区队部的研究,决定把这支手枪正式发给张嘎同志佩带,作为对他的奖励!” “哗——”会场立时响起一片春雷般的掌声。 “张嘎同志!”石政委在台上叫。 小嘎子觉得这个名字挺生疏,仿佛不是叫他,仍然坐着发愣。玉英在旁推他说:“叫你呢,怎么还不去?”他这才立起来,走上了主席台。石政委把“张嘴灯”双手托着,走过去,给他挎在了身上。台下又是哗哗一阵掌声,接着有人喊:“转过身来给我们看看!”石政委果然推转他的背,使他面朝大家。小嘎子这时见台下那么多飞舞的手,那么多含笑的脸,那么多眼睛盯在他身上,不觉有些慌,脸红得像个熟透的苹果似的,不知怎样才好。他忸怩地回过头去,却见区队长和石政委都站在台上,也朝他微笑着,他猛然心中一动,忙舒开两臂,朝着他们热烈地鼓起掌来。于是台上台下掌声更加暴风雨似的鼓成了一片。5.思考一下,这些文字对“张嘎”这一人物形象塑造起到什么作用?此刻,你对张嘎的了解停留在什么层面?和同桌交流一下。6.张嘎是《小兵张嘎》这本书中的主人公,是核心人物。除此而外,作者还塑造了几位典型形象,例如胖墩和玉英,这两位人物形象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四.解析文本1.介绍书籍《小兵张嘎》。2.归纳梳理,感知“嘎”劲。3.课件出示: 嘎子第一次遇到“敌人”时,他就来了“嘎”劲:为了进行报复,他用枣树上的硬刺扎破了“敌人”的自行车车胎;又忽然想到侦察英雄罗金保曾用笤帚疙瘩缴了汉奸的枪,便拿着自己的木头枪去缴这个“敌人”的枪,可他哪里想到这个“敌人”正是他钦佩的侦察英雄罗金保,其结果可想而知……在鬼不灵围歼战中,他的“嘎”劲更是表现得酣畅淋漓:为了吸引一部分敌人的注意力,情急之中,他将一挂“柳条鞭”拴在狗尾巴上点着了,闹得鸡飞狗跳,从而调动和牵制了敌人的兵力……4.《小兵张嘎》是一本中篇儿童小说,语言描写在书页中最为常见,对塑造人物形象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有哪些精彩片段,丰富对话呢?在小张嘎身上都发生了哪些有趣、惊悚、感人的事迹呢?欲知更多精彩请大家走进《小兵张嘎》这本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