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九上第13课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五单元 步入近代
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尤其是我校学习日常生活较少接触世界历史知识,因此相关知识的课外储备不足,他们已经在上一单元的学习中对中国欧洲社会和基督教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用通俗易懂简单到位的语言和大量的图片进行教学,便于他们分析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通过时序发展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垦殖运动的发展,欧洲庄园的衰落和瓦解。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概括租地农场的特点以及新的手工业经营的特点;通过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认识中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萌芽,从史料中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意识,提高史料分析总结的能力。
唯物史观:了解中世纪富裕农民和市民阶级的出现及其意义,理解经济基础推动上层建筑的发展。
4.家国情怀:时代特征认识到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从奴隶社会的奴隶,亦即“他人之物”逐渐过渡到中世纪农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纪晚期,演变为农村或城市的“自由人”,这也预示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到来,感悟人的价值在不断追求自由中体现出来。
【重点难点】
重点:西欧农村租地农场的形成。
难点:理解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是走向近代的开端。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情境创设:一个家族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社会历史的缩影,通过对一个家族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的理解当时的历史。《帕斯顿信札——一个望族的兴衰》这本书收录了帕斯顿家族从卑微农夫走向辉煌世族的过程。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了解帕斯顿家族的历史,同时通过帕斯顿家族我们可以了解到欧洲中世纪晚期农业生产者社会地位的变迁。今天这节课我们以一个望族的兴起,来了解西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新课讲授
农村出现新变化——租地农场和富裕农民的出现
帕斯顿家族他是从何起步的呢?我们来看这则材料。通过这一则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帕顿家族的第一代克来门特.帕斯顿,他是农民出身,他所生活的区域,我们称之为庄园。
我们前面已经学习过庄园,不知大家是否还有印象?庄园的性质是什么呢?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政治单位,生活在庄园里的克莱门特.帕斯顿,他是如何逐步走向兴旺的呢?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紧密相连。
历史图片是我们获取历史知识非常重要的史料。通过阅读我们会发现,欧洲中世纪晚期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进步,出现了重犁和耙。在动力方面,这时候也出现了水车。欧洲这一时期生产工具有了很大的进步。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欧洲的人口也在大量增加。
人口的增加,工具的进步,使西欧晚期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庄园里的各阶级,特别是那些渴望自由和土地的农民,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庄园以外的领地。开发了大量的林地、荒地和沼泽,使西欧的土地面积逐渐的扩大,林地、荒地、沼泽被开发出来的运动,我们称之为垦殖运动。垦殖运动就给像克莱蒙特这样普通的庄稼汉的发展提供能有利的机会,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新垦区的土地是如何管理的?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则材料,通过这则材料我们看到的这些关键词:特征是自由劳动,没有人身依附,土地全部都归农民,耕作制度也是自由的,取得了他们需要的司法和行政自治权。
通过对这个材料的解读我们会发现,新垦区的土地它是归垦殖者所有,是按照垦殖者自己的方式进行耕种的,并且新垦区的土地它具有独立的司法权和行政权,这就使农民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并且他们可以自由的耕种,这就给那些没有人身自由又渴望人身自由的人带来了希望,他们希也渴望与庄园主解除人身依附关系。
农奴要如何才能解除呢?我们通过书本的阅读会发现,农奴如果要解除与庄园的人身依附关系,他就需要通过货币来购买劳动豁免权,这样他就获得了对自己劳动力的支配权,不需要再为领主而劳动。当然,农奴如果要彻底的离开庄园,就需要缴纳一笔迁徙税,这样他就可以彻底解除与庄园之间的依附关系,离开庄园。
大家就很好奇,为什么领主会同意用货币来代替原来的劳役地租呢?这是因为领主及其侍从,生活上极其的奢侈,消耗了大量的货币,而这时候君王又横征暴敛,战争不断,使得领主对货币的需求超过了对劳役的需求,因此他们非常乐意把劳役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农奴就借助这种机会纷纷离开了庄园。
农民和农奴的离开使庄园制度逐步的衰落和瓦解。伴随着庄园制度的衰落和瓦解,帕斯顿家族的身份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来看一下这则材料,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家族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庄稼汉,变成了富裕的农民。他们的土地从何而来呢?从领主来。领主因为自己经营不善以及对货币的需求,他们纷纷出售或者出租自己的土地,而农民就把这些土地买来或者租来,他们就拥有了大片土地。这些富裕的农民拥有土地,他们就去雇佣一些没地少地的农民来帮他们一起耕种,这就形成了租地农场。这些富裕的农民也就变成了租地农场主。
租地农场这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出现在14世纪中叶以后。封建领主们不再参与经营管理,把土地租给富裕的农民,靠收取租金生活,而这些富裕的农民,他们承租领主的土地,把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封建领主与富裕农民之间订立一种契约关系。封建领主就成为了租地农场主。为了获得土地的最大利润,他们不断的扩大经营,采用一种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他们雇佣那些少地无地的农民帮其耕种,他们成为实际的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获取报酬。与租地农场主之间建立一种雇佣关系。
租地农场与封建庄园到底有何区别呢?通过一个表格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庄园的劳动力主要是佃户;经济模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土地的占有方式是通过我们前面学过的封君封臣里面介绍的分封制获取土地。那租地农场的劳动力是什么呢?就是那些被雇佣来的少地和无地的农民,我们把它称之为农业工人,所以雇佣一些农业工人是它的主要劳动力。而经济模式,这一时期的租地农场的商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推向市场,因此我们认为它是一种市场经济,它的土地占有主要通过购买和租借。
通过比较我们对租地农场就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它有何特点呢?从剥削方式来看,这时候的剥削方式是一种雇佣关系;它的产品归向是面向市场的,这就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租地农场越来越多,农场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农产品的数量随之增加,产品的数量越来越多,吃不完,怎么办呢?其实很多的农场主把他们的农产品推向市场,农业逐渐市场化,而有一些商人甚至把产品推向更远的港口和城市。
二、城市出现新变化——手工工场和富裕市民
农业的繁荣带动了其他行业的发展,其中手工业的发展尤为引注目。我们来看帕斯顿家族在这时候生活细节上的一些变化,它能向我们反映出什么信息呢? 约翰.帕斯顿因为工作的需要长期生活在伦敦,而他的妻子就会写信让他从伦敦这样的一个大城市中购买一些生活用品,比如说灰色的毛料、带子、帽子等,这就反映出当时的农村已不再进行农业生产,农业和手工业相互脱离,独立发展。
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发展情况是如何的呢?我们来看手工业发展轨迹。中世纪晚期,手工业逐渐脱离了农业,更多的是为市场生产。到了13世纪,手工业的分工进一步的细化,出现了小型的手工作坊。到了后面,为了缴纳一些封建租税,农村中一些手工业者利用自己手上的工具进行手工生产,于是出现了分散的手工工场。
伴随着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手工业生产需要在工序上集中生产。手工业发展开始从分散的手工工厂转向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在这里老师要给同学们一个小的提示,那就是手工工场的场跟我们机器大工生产的厂是不一样的,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要写错了。
中世纪晚期手工工场的发展,商人又扮演了什么角色呢?商人提供生产原料,统一的生产工具,统一的生产地点,雇佣工人为他工作。工人这时候不需要再去准备原料、工具和地点,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这就形成一种彻底的雇佣关系,形成了集中了集中的手工工场。
中世纪晚期的手工工场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我们来阅读一下书本的这一则材料,从这则材料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手工工场的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剥削方式,开始出现的是雇佣关系。它的产品归向是面向市场。生产的过程主要是进行集中生长,分工合作,效率得到提高。这些特点的出归纳,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手工工场实际上也具备了资本主义性质,因此我们说它是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生产特征的生产方式。
三、展望发展——分析影响
通过这四个问题我们探究了帕斯顿家族的兴起,也了解到了中世纪晚期欧洲社会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地关系的变化和手工业的发展。土地关系由原来的庄园制变成了租地农场。手工业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变成了手工工场。这样欧洲就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世纪的欧洲整体面貌开始改变。
这里老师有一个新的疑问:租地农场的这些富裕的农民,手工工场里面的工厂主和那些商人他们的经济地位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那社会地位会改变吗?我们来看一下威廉.帕斯顿。威廉帕斯顿作为一个富裕的农民不但掌握了农村的生产和交换环节,同时他还参与了农村的行政事务,成为了一个大法官。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中世纪晚期的富裕农民,他们成为农村中最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而在城市当中,那些手工业者、商人,他们逐渐成为了市民阶层,这些市民阶层当中也出现了类似于帕斯顿这样的大家族,比如说美第奇家族,以羊毛加工和销售发家,后来成为了城市共和国的实际统治者,还出现了教皇、皇后、大公等,我们可以看出特别是市民阶层那些富商大贾,他们不断的扩大自己的政治权利,成为强化王权的政治力量。
所以,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西欧社会的变革,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兴起,他们成为一个新的社会力量,开始改变的整个世界。帕斯顿家族之所以能从一个普通的庄稼汉发展成为富裕的农民,成为社会新的力量,其实是因为他们抓住了当时有利的社会时机。
《帕斯顿信札——一个望族的兴衰》这本书当中的这一句话,我觉得是对当社会形态的一个很好的描述。从他的描述可看出,这一时期的欧洲社会形态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厂。
同时,也出现了人被发现的文艺复兴和世界被发现的新航路的开辟,这些都为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欧洲历史开始走向近代,走向资本主义时代。而这一刻恰好是走向近代的基础,因此学好这一课对我们后面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学习第13课,欧洲经济和社会发展。这节课的内容就讲到这边,谢谢大家。
四、小结作业
1.小结:11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农奴制与庄园制日益解体,13-14世纪,出现了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西欧农村与城市的生产关系变动,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在农村出现富裕农民,在城市出现市民阶层,推动了西欧从封建的农业社会向近代的资本主义社会转型。
2.作业:学生课下搜集相关资料,想一想新的生产、经营方式的出现 和新的阶级的产生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这又会给西欧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下节课分享。
3 板书设计
4 教学反思
中世纪晚期是欧洲社会的一个转型期,这一时期政治、经济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从认识经济方面的变化入手,运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探究庄园制度的变化,了解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以及这一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