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单元教学说明大单元·大概念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同步备课资源目录CONTENTS02 单元目标03 内容要求04 学业要求05 教材分析06 学情分析07 教学提示08 课时分配01 整体思路PART TWO01整体思路课程理念核心素养为宗旨课程设计重衔接学习主题为框架内容聚焦大概念教学过程重实践学生评价促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科育人价值。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与小学和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够有效衔接、循序渐进、连贯一致,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认识生物学的科学本质和重要思想观念。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每个主题包含若干生物学重要概念,同时融入生物学的思想观念、研究过程和方法。追求“少而精”,优化课程内容,提炼大概念,突出重点,切合学生的认知,明确学习要求,发展核心素养。关注实践经历,选择真实情境,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激发探究生命奥秘的兴趣。致力于创建一个主体多元、方法多样、既关注学业成就又重视个体进步和多方面发展的生物学学业评价体系。生命观念获得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的多样性、生物与环境、植物的生活、人体生理与健康、遗传与进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生物学的结构与功能观、物质与能量观、进化与适应观、生态观等生命观念;能够应用生命观念探讨和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认识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认识生物界的发展变化,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等,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能够应用生命观念分析生活中遇到的一些与生物学相关的实际问题。科学思维尊重事实证据,能够运用比较和分类、归纳和演绎、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等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思维习惯;能够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他人的观点进行审视评判、质疑包容;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探讨真实情境中的生物学问题,参与社会性科学议题的讨论。探究实践能够从生物学现象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收集和分析证据、得出结论。综合运用生物学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与实验操作技能,采用工程技术手段,通过设计、制作和改进,形成物化成果,将解决问题的想法或创意付诸实践,逐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实践创新意识、审美意识和创意实现能力。态度责任初步理解科学的本质,能以科学态度进行科学探究;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能对自己或他人的观点进行理性审视,尊重他人的观点;乐于探索自然界的奥秘,关注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个人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形成健康生活的态度和行为习惯;反对伪科学;初步形成生态文明观 念,立志成为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课程总目标生物学与社会跨学科实践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人体生理与健康遗传与进化植物的生活生物的多样性相互融合总课时数的90%总课时数的10%每个学习主题都包括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其中,内容要求部分以大概念、重要概念和次位概念的形式呈现相应的概念体系,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学业要求部分对学生学完相应主题的内容后在核心素养方面的表现提出具体要求;教学提示部分包括教学策略建议、情境素材建议和学习活动建议,这些内容对教师的教学具有指导性,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必要的拓展和补充。课程内容1.制订教学目标应体现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2.围绕大概念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3.重视运用以探究为特点的教学策略4.加强科学、技术、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5.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教学建议PART ONE02单元目标(一)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二)生物的多样性(三)生物与环境(四)植物的生活(五)人体生理与健康(六)遗传与进化(七)生物学与社会 ·跨学科实践学习主题本单元为学习主题“(三)生物与环境”,对应现行教材“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结合新课标要求,对单元教学进行了适当调整。生物学课程以学习主题为单位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每个主题包含若干生物学重要概念,同时融入生物学的思想观念、研究过程和方法。单元地位生物的生活离不开环境,同时生物又能适应和影响环境。生物与环境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维护生态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主题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系统与整体的思维方式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认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形成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情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确立生态文明观念。单元目标PART TWO03内容要求大概念 重要概念 次位概念概念3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3.1 生态系统种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1.1 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3.1.2 生态因素能够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3.1.3 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与非生物环境构成的有机整体3.1.4 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通过捕食关系形成了食物链和食物网3.1.5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之间传递3.1.6 生物圈是包含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系统3.2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 3.2.1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2.2 人类活动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可以通过防止环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等措施保护生态安全PART THREE04学业要求(1)从结构与功能的角度,阐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2)运用图示或模型表示生态系统中各生物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3)分析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具体实例,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4)分析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实例,形成保护生物圈的社会责任意识。学业要求PART FOUR05教材分析本单元共分两章,第一章“认识生物”,不分节,让学生通过观察和调查,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了解生物有哪些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这些生物都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中。第二章“了解生物圈”,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本单元依据“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的大概念,按照“生物——生物与环境——生态系统——生物圈”的思路,让学生初步构建“生态系统种的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实现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概念,为后续单元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教材分析PART FOUR06学情分析七年级上学期,学生处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过渡时期,进入新的学校、新的年级,接触到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科目,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学生在小学科学课接触了一些生物学知识,但是不够系统。七年级生物作为新的学科,对同学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教学中应牢牢抓住这一点,利用观察、调查、探究、资料分析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科兴趣和求知欲,展开教学。学情分析PART FOUR07教学提示●教学策略建议●(1)指导学生通过对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等生态系统的分析或研究,学习调查和观察的方法。(2)通过资料分析、调查、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3)结合具体实例,引导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发展学生的建模思维。●情景素材建议●(1)当地环境问题和生态保护成就。(2)我国三北防护林建设成就。(3)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与生态环境改善的资料。(4)长江禁渔、中国沿海定期禁渔与资源保护政策。(5)全球变暖与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举措。(6)我国各类垃圾年产生量的数据与垃圾分类回收现状。(7)环境空气颗粒物检测数据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学习活动建议●(1)实验探究活动:①探究影响鼠妇(或蚯蚓等)分布的环境因素;②探究植被类型与环境湿度或温度之间的关系。(2)调查与交流活动:①在学校生物园或附近的小池塘、农田等环境中调查生物之间的关系;②收集和交流不同生态系统的资料;③收集和交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实例;④调查人类活动破坏或改善生态环境的实例;⑤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生物圈的相关资料,模拟召开“生物圈国际保护”研讨会,结合本地实际讨论如何保护生物圈。(3)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PART FOUR08课时分配单元主题 课程内容 课时安排前言 致同学们 1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一章 认识生物 1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2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1项目式学习活动:设计校园绿化方案,拟订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行动计划。 1单元测试与评价 2说明 本单元参考课时共10课时。感谢观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