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3张PPT)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国家 制度夏朝商朝西周春秋 战国禅让制转变为王位世袭制内外服分封制、宗法制阅读课本第2页,完成表格填写。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郡县制、官僚制开始产生。·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谓大同。——《礼记》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是谓小康。——《礼记》公天下:国家共有、共管、共享;选贤;原始社会。家天下:国家为一家所有;血缘;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大邑商天邑商内服:“王畿”之地,商王直接控制的中心区域;外服:商王畿以外的土地,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外服由何直接控制呢?答:外服由部落首领直接控制。商王对外服的管控力如何?答:内外服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只是联盟关系,因此商王对外服的管控力不强。·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最高统治者分封对象诸侯义务分封目的周天子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旧贵族镇守疆土、捍卫王室、交纳供税、朝见述职“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分封出去的土地由何直接控制呢?答:由诸侯直接控制。·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如何?答:由于没有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因此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力随着周天子的势力变化而变化。·内外服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答:相同点:最高统治者都没有实现对地方的直接控制。不同点:书第2页第2段。如何评价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为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巩固了国家的统治,促进社会稳定,加速全国经济发展。·分封制促进西周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关系。·分封制使西周文化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西周后期周王室势力衰弱,分封制下的诸侯与周天子之间矛盾重重,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嫡长子诸子大宗小宗大宗·宗法制的核心?答: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答:互为表里。·宗法制的意义?答:在王位继承上,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力、财产等问题而产生的争斗。在思想上,注重血缘,形成了重男轻女思想。·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厉王逃到彘(山西霍州),朝政由召公和周公代管,这个代管称为“共和行政”。国人暴动一事加速了周王朝的衰亡。·君主权力不是绝对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权力有制约作用。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1.(2021.1·浙江高考·1)周王将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贵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沟封之”,封国成为王朝的屏障。对此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周王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诸侯在封国享有世袭统治权C.血缘关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据 D.维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统治2.(2021.6·浙江高考·1)翻检西周史,周王朝的最高首领称“王”,周王发表诰命时用“王曰”,或“王若曰”。周王又称“天子”,被视为天之元子,受天之命以君临人间。这反映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嫡庶子孙为天下大宗C.“天下为公” D.“郡”“国”并行BA·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文书结合教材第3页,完成表格填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皇帝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为官僚机构。三公分别为丞相(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协理国政,监察百官);九卿(掌管国家各种政务何皇室军务的卿)。为地方行政机构。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地方官员由皇帝选拔。各级官僚以文书传送系统。积极:1.有助于政权稳定。2.加强了君权神授,同时加强了皇帝的权威。3.成为小农经济发展强有力的保障。消极:1.国家命运系于皇帝个人。2.统治阶级内部因争夺皇权而造成矛盾激化。·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文书结合教材第3页,完成表格填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皇帝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为官僚机构。三公分别为丞相(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协理国政,监察百官);九卿(掌管国家各种政务何皇室军务的卿)。为地方行政机构。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地方官员由皇帝选拔。各级官僚以文书传送系统。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建立创造了雏形。主要是纵向集权、横向制约。影响后代中央官制发展。·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文书结合教材第3页,完成表格填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皇帝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为官僚机构。三公分别为丞相(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协理国政,监察百官);九卿(掌管国家各种政务何皇室军务的卿)。为地方行政机构。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地方官员由皇帝选拔。各级官僚以文书传送系统。1.建立在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上。2.官吏的选拔和任命一律由中央和皇帝决定,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3.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多民族国家大一统。4.中国从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宗法制和世卿世禄制基础上,把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政治体系。官僚政治建立在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上。官吏的选拔和任命一律由中央和皇帝决定,代表皇帝行使管理权。·秦朝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文书结合教材第3页,完成表格填写。是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皇帝至上、皇帝独尊、皇位世袭)为官僚机构。三公分别为丞相(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百官)、太尉(最高武官,掌管军事)、御史大夫(为副丞相,协理国政,监察百官);九卿(掌管国家各种政务何皇室军务的卿)。为地方行政机构。地方分为郡、县两级,地方官员由皇帝选拔。各级官僚以文书传送系统。1.为有效推行文书制度,统一文字、语言、官职、法律、名称等,同时修建道路,有利于国家管理。2.文书制度的推行使行政工作更加规范化。·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指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大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专制主义是决策方式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中央集权是管理方式·秦朝的政治制度中央官制中央行政体制地方行政体制地方层级单位郡县制三公九卿专制主义(皇权-相权)中央集权(中央-地方)专制主义是中央集权的前提,皇帝制度保证专制主义,三公九卿构架合理官僚体系加强君主专制,郡县制摆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加强集权,选官制度、焚书坑儒、统一文字等通过各方面加强集权,两条线相辅相成,以保证国家运行稳定。·秦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特点?1.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可分割:以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为主要特征,这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2.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对皇帝负责。3.人治色彩浓厚。影响?1促进中国封建文化的发展,对巩固祖国疆域、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维护了历代王朝的统治。3.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使百姓处境日趋恶劣,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给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破坏。1.(2020.7·浙江高考·3)史载:“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汉因循而不革,明简易,随时宜也。其后颇有所改。”其中“颇有所改”的是①设丞相 ②设内朝 ③设御史大夫 ④设司隶校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D2.(2015·海南高考·2)《三国志》称秦始皇“罢侯置守,设官分职,不与古同”。这是指秦朝实行了( )A.郡县制 B.分封制 C.井田制 D.宗法制A·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朝代 中央行政体制汉 汉初汉武帝时期西汉晚期东汉隋唐 宋 元 明 清 结合教材第4、5页,完成表格填写。汉承秦制——三公九卿设中(内)外朝中朝尚书权力增大尚书台三省六部二府三司中书省废宰相,设内阁军机处·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皇帝尚书台三公【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三公九卿中朝【决策】【执行】三公九卿皇帝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汉书·刘服传》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以。然政有不治,犹加谴责。而权移外戚之家,宠被近习之竖,亲其党类,用其私人,内充京师,······贪残牧民,挠扰百姓······。——《后汉书·仲长统列传》·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曹魏】【西晋】(唐朝前期)皇帝的旨意一般先交由中书舍人(中书省的官员)起草。起草完毕,由中书令、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署名后,交由门下省审查、署名,再呈送皇帝书面批准。已批准的诏令又送往门下省,正本存档,另抄一份副本注明“制可”,加盖章印,在送往尚书省施行。——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特点:(1)以皇权为中心;(2)相权三分,职权分明;(3)集体宰相制(群相),节制君权。作用:(1)加强皇权,削弱相权。(2)提高行政效率。(3)节制君权,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隋唐三省六部·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宋太祖)把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设立参知政事,使政务由宰相、参知政事等,一起讨论,最后由皇帝亲自决······还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等。另外,还把财政大权从宰相掌管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担任。其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至此,唐代所谓“总领一切事务”的宰相权力完全被分割,君主独裁体制正式形成。1.宰相权力被分化,皇权得到加强。2.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效率。宋朝二府三司·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元朝实行一省制为什么元朝实行一省制?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取决一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元史·高鸣传》1.元朝统治面积空前扩大,事务繁杂,蒙古贵族水平相对落后。2.为了更便捷、高效处理全国事务,改三省为一省。中书省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太子充任。其下有左右丞相各一人,“统六官,率百司,局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元史》宰相权力过大,造成元中后期内乱频繁。一省制有何弊端?·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明朝废宰相,设内阁。皇帝六部内阁公务递交“批红”“票拟”内阁大学士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成为事实上中央行政的中枢首脑。皇权不断加强。·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清朝设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宗王、八旗、贝勒等上层贵族参与处理国政的制度。又称"国议",它创建于皇太极崇德二年(公元1637年),撤销于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共存在过155年。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雍正帝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辅佐皇帝处理政务。·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行政体制思考:皇权加强的两种方式?历代中央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方式:1.任用身边亲信之人,形成决策核心。如,西汉中外朝、明代内阁、清朝军机处。2.独相变群相,分割相权。如隋唐三省六部、宋代二府三司。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弱。1.[广东2021·2]汉代设尚书台,其首领是尚书令、尚书仆射。魏晋时期,“事无大小,咸归令、仆”。这一现象说明 ( )A.皇权旁落 B.相权转移 C.地方权力削弱 D.行政效率降低B2.[河南郑州2021预测]廷议和廷推是明朝独特的决策机制,至天顺五年,应阁臣李贤之再请,内阁不再参加庭议。宪宗曰:“内阁儒臣,所以辅朕裁处万几者,如举官论狱亦令参预,事有可否,更谁商确······先帝著令,宜永遵守。”以上材料表明内阁 ( )A.职能是辅助皇帝参决可否 B.形成决策的权力遭到削弱C.逐渐失去对皇权的制约作用 D.有利于明代的专制与集权A·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 补充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阅读课本第5、6页,完成表格填写郡国并行制、郡县、州郡县州、郡、县州、县郡、县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削藩策”汉武帝“推恩令”州刺史最初负责监察,后掌握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外重内轻、干弱枝强。·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阅读课本第5、6页,完成表格填写郡国并行制、郡县、州郡县州、郡、县州、县道、州、县路、州(府军监)、县郡、县唐朝根据山川地形将全国划分为10个道,后增至15道,作为监察机构。后变为行政单位。唐中期,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阅读课本第5、6页,完成表格填写郡国并行制、郡县、州郡县州、郡、县州、县道、州、县路、州(府军监)、县省、路、府、州、县郡、县元朝设行省制,形成多级行政制度。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现代省制的开端。行省制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中央管理地方,加强中央集权。·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体制朝代 地方行政体制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 唐 宋 元 明 清 阅读课本第5、6页,完成表格填写郡国并行制、郡县、州郡县州、郡、县州、县道、州、县路、州(府军监)、县省、路、府、州、县省、府、县省、府、县郡、县明朝将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分为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后向各省派出巡抚(行政)、巡按(监察),总览一省之权。清朝设巡抚为一省长官,除此之外另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总督与巡抚之间地位平等。1.[湖南长郡中学2021月考]东汉末期崔寔引谚语云“州郡记,如霹雳;得诏书,但挂壁”。汉哀帝时王嘉说:“今之郡守重于古诸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当时 ( )A.宦官专权导致政治腐败 B.豪强世族掌控地方权力C.诸侯王势力受到严重削弱 D.州郡长官仍由皇帝来任命B2.4.[安徽合肥一六八中学2021月考]宋朝政府规定,凡担任路、州、县的亲民官需要回避本贯、寄居地、祖产和妻家田产所在地及亲属等,并遵守定期轮调的种种规定,只有在父母年老或为优待元老重臣等较特殊的情况下才能例外。这一制度的实施 (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目的在于倡导官员尽孝C.杜绝了地方吏治腐败 D.拓宽了政府选官的渠道A·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发展趋势中央集权发展趋势皇帝权力不断加强,宰相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一个中心两种趋势以皇帝为中心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形成与发展先秦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商朝:内外服制西周:宗法制、分封制春秋战国:宗法制、分封制瓦解,郡县制、官僚制开始形成。早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秦朝君主专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中央集权:郡县制两汉至清中央行政体制地方行政体制一个中心两种趋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