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学类文本阅读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林小二①萧红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我的窗前有一个小孩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我是在房后站着,随便看着地上的野草在晒太阳。山上的晴天是难得的,为着使屋子也得到干燥的空气,所以门是开着的。接着就听到或者是草把,或者是刷子,或者是一只有弹性的尾巴,沙沙地在地上拍着,越听那拍的声音越真切,就像已经在我的房间的地板上拍着一样。我从后窗子再经过开着的门隔着屋子看过去,看到了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扫帚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而他正用扫帚尖扫在我的门前土坪上,那不像是扫,而是用扫帚尖在拍打。我心里想,这是什么事情呢?保育院的小朋友们从来不到这边做这样的事情。我想去问一问,我心里起着一种亲切的情感对那孩子。刚要开口又感到特别生疏了,因为我们住的根本并不挨近,而且仿佛很远,他们很少时候走来的。我和他们的生疏是一向生疏下来的,虽然每天听着他们升旗降旗的歌声,或是看着他们放在空中的风筝。那孩子在小房的长廊上扫了很久很久。我站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看着他。他比那扫地的扫帚高不了多少,所以是用两只手把着扫帚,他的扫帚尖所触过的地方,想要有一个黑点留下也不可能。他是一边扫一边玩,我看他把一小块粘在水门汀走廊上的泥土,用鞋底擦着,没有擦起来,又用手指甲掀着,等掀掉了那块泥土,又抡起扫帚来好像抡着鞭子一样的把那块掉的泥土抽了一顿,同时嘴里边还念叨了些什么。走廊上靠着一张竹床,他把竹床的后边扫了。完了又去移动那只水桶,把小脸孔都累红了。这时,院里的一位先生到这边来,当她一走下那高坡,她就用一种响而愉快的声音呼唤着他:“林小二!……小二在这里做什么?……”这孩子的名字叫林小二。“啊!就是那个……林小二吗?”那位衣襟上挂着圆牌子的先生说:“是的……他是我们院里的小名人,外宾来访也访问他。他是流浪儿,在汉口流浪了几年的。是退却之前才从汉口带出来的。他从前是个小叫花,到院里来就都改了,比别的小朋友更好。”接着她就问他:“谁叫你来扫的呀?哪个叫你扫地?”那孩子没有回答,摇摇头。我也随着走到他旁边去。“你几岁,小朋友?”他也不回答我,他笑了,一排小牙齿露了出来。那位先生代他说是十一岁了。关于林小二,是在不久前我才听说的。他是汉口街头的小叫花,已经两三年就是小叫花了。他不知道父亲母亲是谁,他不知道他姓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他没有名,没有姓,没有父亲母亲。林小二,就是林小二。人家问:“你姓什么?”他摇摇头。人家问:“你就是林小二吗?”他点点头。从汉口刚来到重庆时,这些小朋友们住在重庆,林小二在夜里把所有的自来水龙头都放开了,楼上楼下都湿了……又有一次,自来水龙头不知谁偷着打开的,林小二走到楼上,看见了,便安安静静地,一个一个关起来。而后,到先生那儿去报告,说这次不是他开的了。现在林小二在房头上站着,高高的土丘在他的旁边,他弯下腰去,一颗一颗地拾着地上的黄土块。那些土块是院里的别的一些小朋友玩着抛下来的,而他一块一块地从房子的临近拾开。一边拾着,他的嘴里一边念叨什么似的自己说着话,他带着非常安闲而寂寞的样子。我站在很远的地方看着他,他拾完了之后就停在我的后窗子的外边,像一个大人似的在看风景。那山上隔着很远很远的偶尔长着一棵树,那山上的房屋,要努力去寻找才能够看见一个,因为绿色的菜田过于不整齐,大块小块割据着山坡,所以山坡上的人家像大块的石头似的,不容易被人注意而混扰在石头之间了。山下则是一片水田,水田明亮得和镜子似的。只有山下那条发白的公路,每隔几分钟,就要有汽车从那上面跑过。车子从看得见的地方跑来,就带着轰轰的响声,有时竟以为是飞机从头上飞过。山中和平原不同,震动的响声特别大,车子就跑在山的夹缝中。若遇着成串的运着军用品的大汽车,就把左近的所有的山都震鸣了,而保育院里的小朋友们常常听着他们的欢呼,他们叫着,而数着车子的数目,十辆二十辆常常经过,都是黄昏以后的时候。林小二仿佛也可以完全辨认出这些感觉似的在那儿努力地辨认着。林小二若伸出两手来,他的左手将指出这条公路重庆的终点;而右手就要指出到成都去的方向吧。但是林小二只把眼睛看到墙根上,或是小土坡上,他很寂寞地自己在玩着,嘴里仍旧念叨着什么似的在说话。他的小天地,就他周围一丈远,仿佛他向来不想走上那公路的样子。他发现了有人在远处看着他,他就跑了,很害羞的样子跑掉的。我又见他,就是第二次看见他,是一个雨天。一个比他高的小朋友,从石阶上一蹬一蹬地把他抱下来。这小叫花子有了朋友了,接受了爱护了。他是怎样一定会长得健壮而明朗的呀……他一定的,我想起那班台来耶夫的《表》②。(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苏联作家班台来耶夫的儿童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改造流浪儿童的事。1935年鲁迅翻译了这部小说,载于1935年3月16日《译文》第二卷第一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那扫地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怀着好奇想要去问问那扫地的男孩,但是复杂的心理又使“我”停下来了。B.小说前后几次称林小二为“小叫花”,但结尾段中的“小叫花”所表现的情感稍有不同,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亲近。C.“我”期盼着林小二长得健壮而明朗,这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关怀,同时也批评了保育院不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D.小说结尾“我想起那班台来耶夫的《表》”这句话在小说中有画龙点睛的妙处,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有一定的帮助。7.关于文中的林小二形象塑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在描绘林小二处理泥土的情节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认真。B.别人和林小二交流时,林小二只会摇头、点头或微笑,这跟他的腼腆有关。C.保育院孩子们的欢呼和林小二的沉默构成对比,突出了林小二的孤寂。D.文章详细描写“我”后窗外的山水风景,意在烘托林小二沉稳的性格。8.小说讲述林小二的事迹时,生动而富于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叙事的,并简要说明其作用。(6分)9.请认真阅读文章,试结合林小二的变化探究作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塑造林小二这个孤儿形象的用意。(6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秋天的梨花赵淑萍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 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 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文本二: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 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 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 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的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母亲的口吻回忆三十年前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的经历,突出了父亲抗日救国的社会责任感。B.母亲的第一个孩子在春天不幸夭亡,当时梨花带雨开放,当母亲眼下看见秋日的梨花开放,难免触景生情。C.父亲狠心用足够剂量的砒霜为小女儿治疗恶性疟疾,是因为他想通过这次用药使自己赢得在中医界的声誉。D.95岁的父亲在高烧时嘴里仍说着中药的名称,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了父亲为中医学发展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小说的情节层层铺垫,前呼后应,使整个故事结构严谨,线索清晰,也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B.小说开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叙事,写“她”是最小的孩子,被父母宠爱,看似自然,却是作者有意为之。C.小说第四自然段写母亲执意要生下“她”,照应了开篇“她”受父母宠爱的原因,也推动了情节发展。D.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心理、细节、语言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父亲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小说主题。8.小说标题“秋天的梨花”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4分)9.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集中体现了文本二中赵淑萍老师关于塑造人物“最到位”理论。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苦恼契诃夫我向谁去诉说我的忧伤 ...——题记①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然不动的样子,棱角鲜明的外表和像棍子一样挺直的腿,简直就像是一戈比一块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人们硬要它同犁耙分开,离开它已习惯了的灰色的场地,被弄到这里来,弄到这充满怪异的灯光、不停的喧闹和熙熙攘攘人群的漩涡中来,那它就不能不心事重重了..②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③“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④“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⑤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⑥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他听着那些骂人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⑦“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⑧"嘻嘻……"他笑道。“这些快活的老爷……愿上帝保佑你们!"⑨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宣布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⑩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莫大的苦恼,无边无垠,如果约纳的胸膛崩裂,从里面涌出来的苦恼,大概可以淹没全世界。然而这苦恼却又是人们看不见的。它藏匿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是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它..... "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开始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 墙角里有一个年轻的车夫起来了,带着睡意咳嗽一声,向水桶那边走去。 "想喝水吧 "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 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约纳看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什么影响也没看见。年轻人盖上了被子,把头也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搔搔身子……他想说话,就如同那个年轻人渴望喝水一样。他儿子死了快一星期了,而他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谈谈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有板有眼地跟人家谈谈才是……应当讲讲他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话,怎么死的……应当叙述一下他儿子下葬的事和后来到医院取回死者的衣服的事..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到燕麦、草料、天气….当他是一个人的时候,是不能想儿子的……跟别人谈谈他可以,可要是自己去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就太难受,太可怕了.. "你在吃草吗 "约纳问他的马,看着它那闪着光的眼睛,“你就吃吧,吃吧.…既然没有挣到买燕麦的钱,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老了,赶车……本该由儿子来赶车,我已经不行了……他才是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又继续说: “就是这样,我的小牝马…….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去世了.....他无缘无故地死了……比方说,现在你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了…而突然间,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难道不伤心吗 " 瘦小的马嚼着草料,听着,在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说得入了迷,他给它讲述了一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记“我向谁去诉说我的忧伤 .…”,在文中指的是约纳丧子之痛无人可诉说,暗示了本文呈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冷漠、孤独与隔膜的状态。B.约纳拉三个年轻人时,不但没有因为他们的骂声感到痛苦,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说明无处倾诉让他感到非常孤独。C.开头写约纳“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为相似,说明人与马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们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两者都是小说的主角。D.约纳与其他人的对话,不仅生动地表现约纳老实木讷、惶恐谦卑的性格特点,而且鲜明地表现了三个年轻人和年轻车夫的冷漠无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和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处境,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压抑。B.作者善于截取平凡的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物进行真实的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墨C.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人的冷漠与马的倾听形成强烈的反差,让我们为主人公命运感到悲伤的同时也有所思考。D.作者在小说中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对小说主人公约纳的外貌、语言进行描写刻画,凸显了他因丧子而带来的痛苦和孤独。8.文章第 自然段连用了三个"应当",有什么样的意味 (4分)9.有评论认为,"契诃夫与鲁迅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又有很多相通之处",从车夫约纳和祥林嫂的形象对比中,你能找到哪些相通之处 (6分)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丈 夫孙 犁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去姥姥家,很高兴,有一句没一句的问娘:“今个八月十五吗 娘。”“是啊!”“叫我吃什么 ”“什么也不叫你吃!”她说过,又怜惜起孩子来,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不该这么斥打她,就转过话来笑着说:“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她想,那个人倒不恋家。连对她也像冷冷的,对这个孩子却连住了心。就为这个,她竟觉着有保障了,又和孩子说:“爹什么时候回来 ”“过年的时候回来。”“你知道 ”“可不是,我知道。”“爹回来干什么 ”“回来打日本。”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你看人家多么热闹,大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谁家 ”女儿问。“你婶子家。”"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她女婿也来了。”“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瘦腿,每天跑百几十里路,也有了劲了。她大姐的丈夫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也回到家来,守着女人孩子过日子,看着地,买买菜,抱抱孩子,烧烧火,替大姐做很多事。她可不明白自己的丈夫的心思,有一天她问他:“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 你真糊涂透了。”“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呸,呸,你又叫我和他比。”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来,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们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大姐的女婿在村里人缘很不好,他就跑到城里当了伪军,日本鬼子到他媳妇的娘家村里来抢东西,他也跟着来,戴着黑眼镜。后来,又反了正①,坐在欢迎大会的戏台上看戏,戴着黑眼镜,喝着茶水,吃花生。那天她也去看戏,有人指给她说:“你看见那个人吗 ”“谁 ”“你大姐夫啊!你都不认识了!”“呀,那是他 ”她脸上红红的了。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来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伺候着公公。上冬学②,知道了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的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今年,日本鬼子占了县城附近的大村镇,听到她的大姐夫又当伪军。从此,她就更瞧不起他,这是个什么人呀!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说:“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说起来,人家他爹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叫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快叫娘把他叫回来。”“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听说你女婿又来了。”“早走了。”“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可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咱家来了!”“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来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磷上,戴着花镜念信,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的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1943年中秋节夜记于阜平【注】①指伪军投诚。②“冬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利用冬季的农闲时间组织群众进行文化、政治学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就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中秋节,本该团圆的日子丈夫却不知所踪,日子难过,都是她没精打采的原因。B.对孩子询问中秋有什么吃食进行“斥打”,既表现了日本侵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也表现了一个母亲的无奈。C.姥姥嘲笑大姐的丈夫不光荣,被什么风声吓走,说明群众抗日觉悟高,即便是老年妇女也有很强的民族正义感。D.结尾写丈夫来信,让家人快乐不已,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富有韵味的美好结局,表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去娘家的路上母子对话,孩子说爹在铁道西打日本,不经意的一笔以小见大,展现出动荡的时代风云。B.“还记得爹吗”“那个人……对她也像冷冷的”,正如《乡土中国》中所说,国人两性的情感显出矜持和保留。C.文中大姐夫卖身投敌,却又不敢做铁杆汉奸;“丈夫”抗战后就离开温暖的家庭,从军杀敌,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D.“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文末以景结情,表现了妻子的兴奋喜悦之情,显得幽默风趣而又深刻有力。8.作者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表现其觉悟和进步,请简要概括“她”对丈夫参军抗日态度的转变和原因。(6分)9.本文题为“丈夫”,但写后方妻子日常生活的文字居多,作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独特的艺术效果 请简要分析。(6分)云南省曲靖市一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日三秋 刘震云老景是安阳汤阴人,汤阴离殷墟近,贩卖古董方便,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转眼二十年过去,老景贩卖古董赚了钱,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 汤阴古衙一带,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院落三进三出。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的二姑家,在盐津塔铺,年前刚盖好院落。年关,老景到塔铺串亲,吃饭间,闻知塔铺的木匠老范,当年买了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枣树,枣树被解成板,打成了桌椅板凳,但有一块树心,还留在家里,便到老范家查看。一看这树心不俗,有年头,又坚硬似铁,便花了二百块钱,从老范手里,买走了这块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景把老晋请到家,让老晋查看这块树心。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当得起门头?”“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到底想雕啥?”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景新盖的院子,老景家还没搬进来,老晋一个人先住了进去。当然屋子还是空的,只是在前院一间偏房里,给老晋搭了个床铺。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 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老晋看他打量院落的眼神,像是头一回进着院落,知道是一个生人,便说:“客人看看就走吧,我也不是这里的主人,只是被人家雇来干活的。你呆的时间久了,主人知道了,面皮上不大好看。”那客人再打量一眼院落,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这是要干吗?”“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晋嫌笔画稠的字雕刻麻烦,木头薄时动刀还得仔细思量,他就挑笔画少的雕刻,由此来看老晋是有点小心眼的实在人。B.老景虽没有多高的文化,但他能理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这是他认为“一日三秋”不是坏词的重要原因。C.老景先花大价钱找门匾木料、雇名匠雕刻,后来却说“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说明他对门匾的态度是矛盾的。D.新院落盖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三进三出,门匾选用百年枣树心来做,暗含了老景对美好庭院生活的殷殷期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都是对门匾内容进行斟酌,但老晋、老景、客人三人的心理各有不同,这样写利于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B.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如老晋的“当得起”“想雕个啥”,客人的“差池”“胸中有无点墨”等,个性化色彩明显。C.“门匾”这个道具在小说中兼具多重作用,但主要的作用是为了表现汤阴人是富有文化底蕴的。D.小说的人物对话既推进了情节发展,又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也能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极具艺术表现力。8.小说开头繁杂而舒缓,结尾收束却简洁明快,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9.你认为作者设计“客人”这一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林小二①萧红在一个有太阳的日子,我的窗前有一个小孩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我是在房后站着,随便看着地上的野草在晒太阳。山上的晴天是难得的,为着使屋子也得到干燥的空气,所以门是开着的。接着就听到或者是草把,或者是刷子,或者是一只有弹性的尾巴,沙沙地在地上拍着,越听那拍的声音越真切,就像已经在我的房间的地板上拍着一样。我从后窗子再经过开着的门隔着屋子看过去,看到了一个小孩手里拿着扫帚在弯着腰大声地喘着气。而他正用扫帚尖扫在我的门前土坪上,那不像是扫,而是用扫帚尖在拍打。我心里想,这是什么事情呢?保育院的小朋友们从来不到这边做这样的事情。我想去问一问,我心里起着一种亲切的情感对那孩子。刚要开口又感到特别生疏了,因为我们住的根本并不挨近,而且仿佛很远,他们很少时候走来的。我和他们的生疏是一向生疏下来的,虽然每天听着他们升旗降旗的歌声,或是看着他们放在空中的风筝。那孩子在小房的长廊上扫了很久很久。我站在离他远一点的地方看着他。他比那扫地的扫帚高不了多少,所以是用两只手把着扫帚,他的扫帚尖所触过的地方,想要有一个黑点留下也不可能。他是一边扫一边玩,我看他把一小块粘在水门汀走廊上的泥土,用鞋底擦着,没有擦起来,又用手指甲掀着,等掀掉了那块泥土,又抡起扫帚来好像抡着鞭子一样的把那块掉的泥土抽了一顿,同时嘴里边还念叨了些什么。走廊上靠着一张竹床,他把竹床的后边扫了。完了又去移动那只水桶,把小脸孔都累红了。这时,院里的一位先生到这边来,当她一走下那高坡,她就用一种响而愉快的声音呼唤着他:“林小二!……小二在这里做什么?……”这孩子的名字叫林小二。“啊!就是那个……林小二吗?”那位衣襟上挂着圆牌子的先生说:“是的……他是我们院里的小名人,外宾来访也访问他。他是流浪儿,在汉口流浪了几年的。是退却之前才从汉口带出来的。他从前是个小叫花,到院里来就都改了,比别的小朋友更好。”接着她就问他:“谁叫你来扫的呀?哪个叫你扫地?”那孩子没有回答,摇摇头。我也随着走到他旁边去。“你几岁,小朋友?”他也不回答我,他笑了,一排小牙齿露了出来。那位先生代他说是十一岁了。关于林小二,是在不久前我才听说的。他是汉口街头的小叫花,已经两三年就是小叫花了。他不知道父亲母亲是谁,他不知道他姓什么,他不知道自己的名字是从哪里来的。他没有名,没有姓,没有父亲母亲。林小二,就是林小二。人家问:“你姓什么?”他摇摇头。人家问:“你就是林小二吗?”他点点头。从汉口刚来到重庆时,这些小朋友们住在重庆,林小二在夜里把所有的自来水龙头都放开了,楼上楼下都湿了……又有一次,自来水龙头不知谁偷着打开的,林小二走到楼上,看见了,便安安静静地,一个一个关起来。而后,到先生那儿去报告,说这次不是他开的了。现在林小二在房头上站着,高高的土丘在他的旁边,他弯下腰去,一颗一颗地拾着地上的黄土块。那些土块是院里的别的一些小朋友玩着抛下来的,而他一块一块地从房子的临近拾开。一边拾着,他的嘴里一边念叨什么似的自己说着话,他带着非常安闲而寂寞的样子。我站在很远的地方看着他,他拾完了之后就停在我的后窗子的外边,像一个大人似的在看风景。那山上隔着很远很远的偶尔长着一棵树,那山上的房屋,要努力去寻找才能够看见一个,因为绿色的菜田过于不整齐,大块小块割据着山坡,所以山坡上的人家像大块的石头似的,不容易被人注意而混扰在石头之间了。山下则是一片水田,水田明亮得和镜子似的。只有山下那条发白的公路,每隔几分钟,就要有汽车从那上面跑过。车子从看得见的地方跑来,就带着轰轰的响声,有时竟以为是飞机从头上飞过。山中和平原不同,震动的响声特别大,车子就跑在山的夹缝中。若遇着成串的运着军用品的大汽车,就把左近的所有的山都震鸣了,而保育院里的小朋友们常常听着他们的欢呼,他们叫着,而数着车子的数目,十辆二十辆常常经过,都是黄昏以后的时候。林小二仿佛也可以完全辨认出这些感觉似的在那儿努力地辨认着。林小二若伸出两手来,他的左手将指出这条公路重庆的终点;而右手就要指出到成都去的方向吧。但是林小二只把眼睛看到墙根上,或是小土坡上,他很寂寞地自己在玩着,嘴里仍旧念叨着什么似的在说话。他的小天地,就他周围一丈远,仿佛他向来不想走上那公路的样子。他发现了有人在远处看着他,他就跑了,很害羞的样子跑掉的。我又见他,就是第二次看见他,是一个雨天。一个比他高的小朋友,从石阶上一蹬一蹬地把他抱下来。这小叫花子有了朋友了,接受了爱护了。他是怎样一定会长得健壮而明朗的呀……他一定的,我想起那班台来耶夫的《表》②。(有删改)[注]①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②苏联作家班台来耶夫的儿童小说,描写十月革命后改造流浪儿童的事。1935年鲁迅翻译了这部小说,载于1935年3月16日《译文》第二卷第一期。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那扫地的声音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怀着好奇想要去问问那扫地的男孩,但是复杂的心理又使“我”停下来了。B.小说前后几次称林小二为“小叫花”,但结尾段中的“小叫花”所表现的情感稍有不同,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亲近。C.“我”期盼着林小二长得健壮而明朗,这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关怀,同时也批评了保育院不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D.小说结尾“我想起那班台来耶夫的《表》”这句话在小说中有画龙点睛的妙处,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题有一定的帮助。7.关于文中的林小二形象塑造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小说在描绘林小二处理泥土的情节时运用了细节描写,表现了他的认真。B.别人和林小二交流时,林小二只会摇头、点头或微笑,这跟他的腼腆有关。C.保育院孩子们的欢呼和林小二的沉默构成对比,突出了林小二的孤寂。D.文章详细描写“我”后窗外的山水风景,意在烘托林小二沉稳的性格。8.小说讲述林小二的事迹时,生动而富于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本文是怎样叙事的,并简要说明其作用。(6分)9.请认真阅读文章,试结合林小二的变化探究作者在这个特殊时期塑造林小二这个孤儿形象的用意。(6分)6.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同时也批评了保育院不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分析不当,保育院并没有不重视儿童的健康成长,此处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美好祝福,表现了林小二在保育院得到改造,会越来越健康向上。7.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塑造方法的能力。“意在烘托林小二沉稳的性格”不正确,此处景物描写烘托了林小二的孤独。8.①叙事过程:小说讲述林小二事迹时,先从“我”的视角出发,在“我”没认出其身份的情况下讲述林小二扫长廊的事件;然后通过院里的一位先生之口表明林小二的身份;接下来插叙林小二的来历;插叙之后,又承接上文叙述“我”所看到的林小二的行为;最后,在结尾处,小说又补充交代了“我”第二次所看到的林小二的行为。(3分)②作用:小说在叙事时运用了顺叙、插叙等叙述方式,并从“我”的视角出发,将林小二放在一个被观察的位置上,这样安排增添了行文的波澜,设置了悬念,突出了林小二的人物形象,也更好地表现了“我”对林小二的情感和认知。(3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先分析文章内容,梳理清楚文章是怎样叙事的,再说明其作用。9.①林小二是一个孤儿,初来孤儿院时,他因为缺少教导而做过打开所有水龙头的事儿,但是后来他改正了,他安静地关掉了不知是谁偷开的水龙头,还告诉先生不是他开的;林小二起初是寂寞的,后来他接受了孤儿院朋友的友情。(3分)②作者写林小二的这些变化,意在呼吁在特殊时期要重视流浪儿童,让流浪儿童在身体和心理等方面都能健康成长,能得到关爱。(3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写作意图的能力。题目要求要从林小二的变化中来分析塑造林小二这个孤儿形象的用意,所以要先回答林小二的变化,再来回答其用意。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秋天的梨花赵淑萍她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也是最受父母宠爱的孩子。那一年,一个秋日的黄昏,难得度假的父母在老家的田野里散步。突然,母亲看到梨树上有几朵梨花开着,洁白无瑕的小花在绿叶间,如此清新,如此明媚。怎么秋天也会有梨花开呢 打小在城里长大的母亲觉得很新奇。父亲说,十月小阳春,天气和暖,所以有梨花开。就是那个假期后,母亲粘酸嗜醋,怀上了她。此时母亲已年近五十,亲友们都建议她不要这个孩子了。可是,母亲想起了三十年前的春天。那时,日寇入侵,精通医术的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去了。父亲在战场上救死扶伤,母亲则腆着个大肚子,在父亲的老家,一个小山村待产。母亲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孩。可是,孩子出生不久就身体泛紫,嘴唇发乌,面色苍白。母亲首次生产,毫无经验。旁边人也不懂,不知道这是新生儿窒息,应该采取急救措施,还在一旁摇晃、安抚,就这样,孩子夭亡了。当时,母亲记得,春天下了一场雨,屋外的梨花,一朵朵都含着泪。母亲的泪,也像雨一样,不住地流。后来,战争结束了,父亲和母亲团聚了。再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父亲和他的同仁们一起创建了市中医院,在她之前,父母已有了五个孩子。想起盛开在秋日黄昏的梨花和那个多难的春天,母亲有种预感,是不是三十年前的那个孩子又回来了,于是,不顾劝阻,母亲执意要生下这个孩子。也许是出于对第一个孩子的负疚,父亲有生以来第一次接生,他亲自把这个小女儿迎接到了这个世界上。她来到这世上,享尽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们的宠爱,哥哥姐姐们个个都跟着父亲学医,很小的时候就背汤头歌,抄方子,而她不喜欢,她喜欢背唐诗宋词。破天荒的,父亲允许这个最小的女儿不学医,由着她的兴趣。最后,她成了一名出色的图书编辑。“这样也好,我们负责给患者诊治,你就负责给一本本书把脉。”父亲说。三十多岁时,她一次外出采风回来,突发恶性疟疾,剧烈头痛、呕吐,有性命之虞。平时对她视若珍宝的父亲,这次狠心开了足够剂量的砒霜,这砒霜的量,令从医的哥哥姐姐们都咋舌。结果,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这让父亲在中医界的声誉达到了顶峰。“毒药猛剂善起沉疴,虫类搜剔能疗痼疾。”父亲的用方让同行叹服。退休后父亲仍然被聘为中医院的顾问,每星期还去坐堂。为了中医院迁址重建,父亲多方呼吁,四处奔走,而新的中医院大楼落成的那天,父亲病倒了。连日来,他高热不退,嘴里又说着“黄芪”“白术”“当归”等。每次,父亲发高热,不说胡话,只喊药名。他们多希望,95岁的父亲,能够再次扛过去。可是这次,却扛不过去了。那天,父亲清醒后,把他们都叫到床前,吩咐后事。最后,把她单独留下。“孩子你知道吗,爸爸一生行医,救活人无数,但是,难免有疏漏误诊的时候。还记得那次我给你看病吗 在你之前,也有一个姑娘,我太谨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最后,没能挽回她的生命。到了你这里,我纠正了,所以,把你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了。爸爸这些年,把自己误诊的病例都写下来,结集成册,希望你给我编辑出版。”父亲让母亲从抽屉里捧出一沓稿纸。她沉默了,她明白,以父亲的声望和地位,出版这本书,会给他带来什么,但是,出版这本书,对中医界来说,却是一种福泽。父亲看着她,父亲的眼神,如此明亮,如此坚定,容不得她犹豫,她点点头。《误诊记》出版了,她和哥哥姐姐们校了又校。封面上,夕阳中一枝梨花,洁白无瑕。文本二:冯骥才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自由自在地走在路上,那就是散文;一个人忽然被推到水里,那就是小说。那么我想,他怎么会被推到水里的呢 掉到水里面后,他的反应如何呢 别人又对他做了些什么呢 然后这个故事就可以展开,你如果把这些写的细致传神,那你就成功啦。接下去我要讲一讲人物。小说就是要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我觉得小说还有一点就是它偏爱小人物和边缘人物。还有一点呢,我要说这个文学当中的人物,你一定要把他刻画得非常生动。至于他到底是好人坏人,你不要去纠结这个。我觉得作家的使命就在于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极鲜活,这就可以了。至于读者怎么去看,那是读者的事情,作家给读者留下的空间越大,说明他的小说越是成功。如果说他写的这个人,符合以上特点并且能够引发一场争议的话,说明他这个小说人物塑造是最到位的。(摘编自尹燕忠《作家赵淑萍老师谈小小说的创作》)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通过母亲的口吻回忆三十年前父亲参加抗日救卫队的经历,突出了父亲抗日救国的社会责任感。B.母亲的第一个孩子在春天不幸夭亡,当时梨花带雨开放,当母亲眼下看见秋日的梨花开放,难免触景生情。C.父亲狠心用足够剂量的砒霜为小女儿治疗恶性疟疾,是因为他想通过这次用药使自己赢得在中医界的声誉。D.95岁的父亲在高烧时嘴里仍说着中药的名称,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了父亲为中医学发展鞠躬尽瘁的高尚品质。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小说的情节层层铺垫,前呼后应,使整个故事结构严谨,线索清晰,也使得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B.小说开篇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叙事,写“她”是最小的孩子,被父母宠爱,看似自然,却是作者有意为之。C.小说第四自然段写母亲执意要生下“她”,照应了开篇“她”受父母宠爱的原因,也推动了情节发展。D.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心理、细节、语言描写,字里行间饱含着对父亲的赞美之情,突出了小说主题。8.小说标题“秋天的梨花”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4分)9.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集中体现了文本二中赵淑萍老师关于塑造人物“最到位”理论。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6.(3分)C 【解析】由小说可知,父亲狠心用药是与多年前一次误诊有关,体现的是父亲严肃自省的态度和对中医学负责的精神。7.(3分)D 【解析】画横线部分主要使用了心理描写,没有使用语言描写。8.(4分)①指自然界的梨花。秋日父母在田野里散步时,母亲发现树上几朵白色的梨花。②寄寓着母亲对第一个孩子深切的思念和执意生下“她”深挚的母爱。③“梨花”象征了父亲的高洁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得满分。)9.(6分)①典型性。主人公是个慈爱的父亲、德艺双馨的医者,显示了父亲形象的典型性。②生动性。对父亲的形象描写细腻生动,如父亲病倒后的语言描写,父亲要求出版误诊病例的时候的眼神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个一生为中医药事业发展鞠躬尽瘁、认真负责的医学工作者形象。③争议性。作者有意安排两个情节:父亲由于用的砒霜剂量不够没有挽回患者生命、父亲要求出版误诊病例。这两个情节都会使读者质疑父亲这个医生的形象,质疑作者这样刻画这个人物形象的目的。(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得满分。)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苦恼契诃夫我向谁去诉说我的忧伤 ...——题记①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波达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哪怕有一大堆雪落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用不着抖掉似的……他的小母马也一身白,也一动不动。它那呆然不动的样子,棱角鲜明的外表和像棍子一样挺直的腿,简直就像是一戈比一块的马形蜜糖饼。它大概在想心事吧。人们硬要它同犁耙分开,离开它已习惯了的灰色的场地,被弄到这里来,弄到这充满怪异的灯光、不停的喧闹和熙熙攘攘人群的漩涡中来,那它就不能不心事重重了..②人行道上有三个年轻人路过,把套靴踩得很响,互相诟骂,其中两个人又高又瘦,第三个却矮而驼背。③“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④“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⑤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⑥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他听着那些骂人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⑦“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⑧"嘻嘻……"他笑道。“这些快活的老爷……愿上帝保佑你们!"⑨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宣布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⑩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后来他们走进一个黑暗的大门口,不见了。他又孤身一人,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睛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然而人群奔走不停,谁都没有注意到他,更没有注意到他的苦恼……莫大的苦恼,无边无垠,如果约纳的胸膛崩裂,从里面涌出来的苦恼,大概可以淹没全世界。然而这苦恼却又是人们看不见的。它藏匿在这么一个渺小的躯壳里,就是白天打着火把也看不见它..... "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开始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 墙角里有一个年轻的车夫起来了,带着睡意咳嗽一声,向水桶那边走去。 "想喝水吧 "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你听说了吗 这个星期在医院里死掉的…….竟有这样的事!" 约纳看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什么影响也没看见。年轻人盖上了被子,把头也蒙上,睡着了。老人就叹气,搔搔身子……他想说话,就如同那个年轻人渴望喝水一样。他儿子死了快一星期了,而他还没有跟任何人好好谈谈这件事.….应当有条有理,有板有眼地跟人家谈谈才是……应当讲讲他儿子怎样生病,怎样痛苦,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话,怎么死的……应当叙述一下他儿子下葬的事和后来到医院取回死者的衣服的事.. “去看一看马吧,"约纳想,"要睡觉,有的是时间……不用担心,总能睡够的。”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他想到燕麦、草料、天气….当他是一个人的时候,是不能想儿子的……跟别人谈谈他可以,可要是自己去想他,描摹他的模样,那就太难受,太可怕了.. "你在吃草吗 "约纳问他的马,看着它那闪着光的眼睛,“你就吃吧,吃吧.…既然没有挣到买燕麦的钱,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是啊……我已经老了,赶车……本该由儿子来赶车,我已经不行了……他才是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活着就好了.. 约纳沉默了一会儿又继续说: “就是这样,我的小牝马…….库兹玛·约内奇不在了.....他去世了.....他无缘无故地死了……比方说,现在你有个小驹子,你就是这个小驹子的亲娘了…而突然间,比方说,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难道不伤心吗 " 瘦小的马嚼着草料,听着,在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说得入了迷,他给它讲述了一切(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题记“我向谁去诉说我的忧伤 .…”,在文中指的是约纳丧子之痛无人可诉说,暗示了本文呈现的是人与人之间冷漠、孤独与隔膜的状态。B.约纳拉三个年轻人时,不但没有因为他们的骂声感到痛苦,反而觉得“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说明无处倾诉让他感到非常孤独。C.开头写约纳“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为相似,说明人与马的处境是一样的,他们都孤立无援,命运悲苦,两者都是小说的主角。D.约纳与其他人的对话,不仅生动地表现约纳老实木讷、惶恐谦卑的性格特点,而且鲜明地表现了三个年轻人和年轻车夫的冷漠无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和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篇的景物描写,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寒冷悲苦的氛围,衬托了主人公孤独、凄凉的处境,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压抑。B.作者善于截取平凡的生活片段,凭借精巧的艺术手法,对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物进行真实的描绘和刻画,不动声色地展示重要的社会内容。墨C.作者把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人的冷漠与马的倾听形成强烈的反差,让我们为主人公命运感到悲伤的同时也有所思考。D.作者在小说中综合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对小说主人公约纳的外貌、语言进行描写刻画,凸显了他因丧子而带来的痛苦和孤独。8.文章第 自然段连用了三个"应当",有什么样的意味 (4分)9.有评论认为,"契诃夫与鲁迅虽然生活的时代不同,国度不同,但是他们的作品又有很多相通之处",从车夫约纳和祥林嫂的形象对比中,你能找到哪些相通之处 (6分)6.C(3分) 7.D(3分)8. (4分)①“应当”意为原本应该,当人遭遇丧子的不幸时,需要倾诉来消解悲伤的情绪,而约纳的两次倾诉都无人在意,甚至被粗暴的打断,体现了周围人的冷漠、缺乏同情心;②连用三个“应当”,形成排比,表现了约纳极度渴望倾诉而又无人回应的苦恼。(评分参考:每点2分,满分4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9.(6分)①人物命运:二人都地位低下、身世孤苦、遭遇不幸、命运悲惨。②人物经历:二人都经历丧子后的悲痛,但无人理解他们在遭遇不幸时的想要倾诉的渴望,周围都是无情的看客,他们不但没有得到安慰、同情,反而被冷落。③人物处境:二人都处境艰难,面对的都是自私、冷漠的群体。④人物作用:作者都借二人表达了对无情的社会现实的批判。(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可给6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丈 夫孙 犁今天是中秋节日,可是还有一场黑豆没打。上午,公公叫儿媳妇把场摊上,豆叶上满带着污泥,发着臭气。日本黑心鬼,偷偷放了堤,淹了老百姓,黑豆没长好,豆子是秕秕的。草不好,黄牛也瘦了。儿媳妇站在场里没精打采的。年景没有了,日子不好过,丈夫又没消息。去年,他还在近处,八月十三那天还抽空回家来看了看,她给他做了一件新棉袄,两个人欢天喜地。八月节,应该团圆团圆;她给他做了猪肉菜,很丰富。今年,鬼子从四月翻天搅地,丈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吃过中午饭,她带着老二孩子,要去娘家看看,解解闷。孩子去姥姥家,很高兴,有一句没一句的问娘:“今个八月十五吗 娘。”“是啊!”“叫我吃什么 ”“什么也不叫你吃!”她说过,又怜惜起孩子来,孩子才七岁,在炮火里跟着跑了四五年了,不该这么斥打她,就转过话来笑着说:“还记得爹吗 ”“记得呀!”“爹在哪里呢 ”“在铁道西啊!”“在那里干什么 ”“打日本啊!”娘笑了。丈夫在家就喜欢这个孩子,临走总嘱咐她好好教养着。她想,那个人倒不恋家。连对她也像冷冷的,对这个孩子却连住了心。就为这个,她竟觉着有保障了,又和孩子说:“爹什么时候回来 ”“过年的时候回来。”“你知道 ”“可不是,我知道。”“爹回来干什么 ”“回来打日本。”到家里,姥姥正坐在炕上。“你看人家多么热闹,大家也都是养儿养女的。”姥姥说,嘴角却有些讥笑。“谁家 ”女儿问。“你婶子家。”"热闹什么 "“你大姐来了,她女婿也来了。”“她女婿不是在这里当伪军 ”“现在人家敢出来了,三天一来,两天一来,来了就嘻嘻哈哈。”姑娘想起她是和这个大姐一年出嫁的。她两个同岁,她大姐嫁了一个独生子,她也嫁了一个独生子。抗战了,丈夫立时参加了军队。把洋布衣服脱下来,换上粗布军装。两条瘦腿,每天跑百几十里路,也有了劲了。她大姐的丈夫店铺叫日本鬼子抢了,也回到家来,守着女人孩子过日子,看着地,买买菜,抱抱孩子,烧烧火,替大姐做很多事。她可不明白自己的丈夫的心思,有一天她问他:“为什么你出去受罪 ”“抗日是受罪 你真糊涂透了。”“可是为什么人家不出去 ”“谁 ”“大姐的女婿。”“呸,呸,你又叫我和他比。”渐渐,她也觉得丈夫不能和那个人比。村里人说自己的丈夫好,许多人找到家里来,问东问西。许多同志、朋友们来说说笑笑。她觉得很荣耀,日本鬼子烧杀,她觉得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大姐的女婿在村里人缘很不好,他就跑到城里当了伪军,日本鬼子到他媳妇的娘家村里来抢东西,他也跟着来,戴着黑眼镜。后来,又反了正①,坐在欢迎大会的戏台上看戏,戴着黑眼镜,喝着茶水,吃花生。那天她也去看戏,有人指给她说:“你看见那个人吗 ”“谁 ”“你大姐夫啊!你都不认识了!”“呀,那是他 ”她脸上红红的了。自己的丈夫越来越忙,脸孔虽然黑了,看来,倒壮实了些。仗打得越紧,她越恨日本鬼子了,他也轻易不回家来了。她守着孩子过日子,伺候着公公。上冬学②,知道了些事,其中就有她以前不知道的丈夫的心里的事,现在才知道了些。今年,日本鬼子占了县城附近的大村镇,听到她的大姐夫又当伪军。从此,她就更瞧不起他,这是个什么人呀!今天,娘却提到了他。正提到了他,大姐就来了。大姐说:“你家他爹可有信 ”“没有啊!”“说起来,人家他爹有志气,抗日光荣,可是留下了这些孩子们。”大姐说着就拉过孩子,叫孩子吃点心,问孩子:“你想爹吗 ”“想啊!”“快叫娘把他叫回来。”“叫回来,打日本吧!”孩子兴奋地说。大姐立时没话说,脸也红红的,像块生猪肝。姥姥也笑了。“听说你女婿又来了。”“早走了。”“怎么这么快就走了 ”“有事。”大姐坐不住,告辞了出去。走到屋门口又回来,小声说:“大妹子,你家他爹回来,你顺便和他学学,就说俺家他爹是不得已,还想出来的。”说过就慌慌地走了。姥姥说:“看起这个来可就不光荣。准是又有什么风声吓走了。”天已经晚了,姑娘带着孩子回来。大孩子正在村边等,见了娘就跑上来小声说:“大队长咱家来了!”“哪个大队长 ”“县游击大队长,黑脸大个子老李呀,娘忘了,去年和爹一块来拿过书,吃过羊肉饺子的。”“说什么来 ”“有爹的信,爷正看哩。”母子两个人赶紧到了家里,公公正坐在场里碌磷上,戴着花镜念信,儿媳妇回来,就说:“信来的巧,今年的节我又过痛快了!"媳妇当然更快活,快活了一晚上,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1943年中秋节夜记于阜平【注】①指伪军投诚。②“冬学”是抗日战争时期利用冬季的农闲时间组织群众进行文化、政治学习。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就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中秋节,本该团圆的日子丈夫却不知所踪,日子难过,都是她没精打采的原因。B.对孩子询问中秋有什么吃食进行“斥打”,既表现了日本侵略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也表现了一个母亲的无奈。C.姥姥嘲笑大姐的丈夫不光荣,被什么风声吓走,说明群众抗日觉悟高,即便是老年妇女也有很强的民族正义感。D.结尾写丈夫来信,让家人快乐不已,与开头形成鲜明对照,富有韵味的美好结局,表现了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期盼。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去娘家的路上母子对话,孩子说爹在铁道西打日本,不经意的一笔以小见大,展现出动荡的时代风云。B.“还记得爹吗”“那个人……对她也像冷冷的”,正如《乡土中国》中所说,国人两性的情感显出矜持和保留。C.文中大姐夫卖身投敌,却又不敢做铁杆汉奸;“丈夫”抗战后就离开温暖的家庭,从军杀敌,对比中凸显人物形象。D.“竟连那圆圆的月亮也忘了看”,文末以景结情,表现了妻子的兴奋喜悦之情,显得幽默风趣而又深刻有力。8.作者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表现其觉悟和进步,请简要概括“她”对丈夫参军抗日态度的转变和原因。(6分)9.本文题为“丈夫”,但写后方妻子日常生活的文字居多,作者这样安排有怎样独特的艺术效果 请简要分析。(6分)6.(3分)C 【解析】文中姥姥代表的老年妇女有思想落后的一面,一开始看到女儿的大姐和当伪军的女婿热热闹闹地回娘家有羡慕之意。7.(3分)D 【解析】这是叙事而非写景句,风格含蓄隽永而非“幽默风趣,深刻有力”。8.(6分)①起初不理解,羡慕别人夫妻厮守过日子,认为参军抗战是出去受罪。②丈夫参军带来的荣耀和对鬼子烧杀憎恨,让她有了“(鬼子)不打出去也没法子过”朴素的抗日思想,开始理解丈夫。③再后来越恨日本鬼子和上冬学,思想觉悟提高,理解了丈夫的心事,支持丈夫打鬼子。(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9.(6分)①作者写妻子养育孩子和晒场等日常生活,塑造了理解和支持丈夫,承担家庭重任淳朴坚强的青年女性形象,形象真切动人,血肉饱满。②写妻子对丈夫参军态度的支持,侧面表现丈夫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以有形写无形,独具匠心。③文章写妻子日常的生活,和丈夫的参军一起,立足于平凡人物,小中见大,显示了全民抗战的时代主题,立意深刻。④作者深入表现妻子思念丈夫和喜得书信等复杂的情感,表现了纯真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增添了小说诗意美感。(每点2分,三点6分。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云南省曲靖市一中2022-2023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日三秋 刘震云老景是安阳汤阴人,汤阴离殷墟近,贩卖古董方便,老景二十岁起,便跟着人贩卖古董。转眼二十年过去,老景贩卖古董赚了钱,便在汤阴县城古衙边买了一块地,盖起一座院落。 汤阴古衙一带,是县城最繁华的地段。院落三进三出。院落盖起,老景想在门头悬一块门匾。他看清朝和民国留下来的大宅,门头上都悬一块匾;匾上镂空雕字,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如意”等。门匾在外边风吹日晒,雨淋雪打,需要一块好木头,要么是楠木,要么是檀木,要么是枣木。老景的二姑家,在盐津塔铺,年前刚盖好院落。年关,老景到塔铺串亲,吃饭间,闻知塔铺的木匠老范,当年买了一棵两百多年的大枣树,枣树被解成板,打成了桌椅板凳,但有一块树心,还留在家里,便到老范家查看。一看这树心不俗,有年头,又坚硬似铁,便花了二百块钱,从老范手里,买走了这块树心。安阳林州,有专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做木雕生意的木匠,工钱比普通木匠贵三倍。在林州木雕木匠里,手艺数一数二的,是一个叫老晋的人。老景把老晋请到家,让老晋查看这块树心。老晋用手指叩了叩树心,又把树心翻来覆去查看半天,点点头:“不错,是块好木头”。“当得起门头?”“当得起是当得起,关键是,想雕个啥?”“‘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到底想雕啥?”老景:“门头上的字,都是一个意思,你看着办吧。”雕一块门匾,需要八到十天的工夫,老晋便在老景家的新院子里住了下来。老景新盖的院子,老景家还没搬进来,老晋一个人先住了进去。当然屋子还是空的,只是在前院一间偏房里,给老晋搭了个床铺。老晋住进来头一天上午,将“荣华富贵”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又将“吉祥如意”四个字从字帖拓到纸上,将两幅字摊在院子里,衡量该雕哪一款。左右衡量,拿不定主意。拿不定主意不是两幅字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而是在计算二者的笔画;笔画稠的字雕刻起来麻烦,镂空之后,笔画与笔画间连接的木头薄,每下一刀,都要仔细思量;笔画少的,笔画和笔画之间,不用动的木头多,连接的木头厚实,雕刻起来省工省力。 两者各四个字,其中都有稠字,笔画计算下来,两者数目差不多,花的工夫也差不多,所以犹豫。正犹豫间,一人踱步到院子来,背着手,打量老景家的院落。从前院踱到中院,又踱到后院,半天工夫,又回到前院。老晋看他打量院落的眼神,像是头一回进着院落,知道是一个生人,便说:“客人看看就走吧,我也不是这里的主人,只是被人家雇来干活的。你呆的时间久了,主人知道了,面皮上不大好看。”那客人再打量一眼院落,问:“这院落的结构,是从安阳马家大院套来的吧?”“我只是个木匠,不是砖瓦匠,看不透房子的盖法。”“可是,结构跟马家大院像,一砖一瓦的盖法,差池又大了。白辜负了这些砖瓦和这个地段。”又说,“看似房子的盖法有差池,区别还在于房子主人胸中有无点墨啊。”“听客人话的意思,你是个读书人?”“读书谈不上,爱四处走走。”客人又说,“刚去古衙参观,看这边新起一座院落,大门开着,就进来看了看,老人家,打扰了。”说完,便向院外走。这时看到地上放着两幅字,一幅是“荣华富贵”,一幅是“吉祥如意”,又停住脚步:“这是要干吗?”“我是一个木匠,主人要雕一个门匾,让我从中选一幅字。”客人笑了:“不是我爱多说话,这两款字,和这房子盖得一样,都太俗。”“我刚才犹豫,也有这方面的原因,这两款字,我雕了一辈子,也雕烦了。”老晋又问,“客人,你是读书人,你有什么好主意?”“我有主意,你替人家干活,你也做不了主呀。”“主人跟我交代,门匾上雕什么,由我做主。”客人笑了:“这就是胸无点墨,也有胸无点墨的好处。那我替你想一想。”客人低头沉吟半天,仰起头说:“有一个词,平日也见过,叫‘一日三秋’,就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意思,这在人和人之间,是一句顶一万句的话呀。”“问题是,这话放到门头上合适吗?”“这话放到门头上,当然意思就转了,说的就不是人和人的关系,而是人和地方的关系,在这里生活一天,胜过在别处生活三年,你说合适不合适?”老晋拊着掌说:“这话有深意,而且不俗,我喜欢,我就雕这个。”客人走后,老晋开始在枣木上雕刻“一日三秋”四个字。其实,老晋雕“一日三秋”四个字,并不是看中这四个字的深意和不俗。字意深不深、俗不俗老晋并不计较,主要是“一日三秋”四个字,比“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四个字,笔画少一半还多,雕刻起来少费工夫。待雕好,请老景过来看。老景看后,愣在那里:“你咋雕了个这,不是说好雕‘荣华富贵’或‘吉祥如意’吗?”“那两款都太俗,这个不俗。”接着,老晋将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向老景解释一遍。老景:“这个是不俗,得向人解释,‘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是俗了,但大家一看就明白。现在,等于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事先,你咋不告诉我呢?”“你不是说,让我做主吗?”老景哭笑不得:“我是说让你在‘荣华富贵’和‘吉祥如意’间做主,你咋做到外边了呢?”“既然这样,你再找块板子,我重新雕就是了。”“罢了罢了,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别再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老景又说,“‘一日三秋’,说起来也不是坏词。”老晋松了一口气:“可不。”(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老晋嫌笔画稠的字雕刻麻烦,木头薄时动刀还得仔细思量,他就挑笔画少的雕刻,由此来看老晋是有点小心眼的实在人。B.老景虽没有多高的文化,但他能理解客人对“一日三秋”的解释,这是他认为“一日三秋”不是坏词的重要原因。C.老景先花大价钱找门匾木料、雇名匠雕刻,后来却说“一块门匾,怎么挂不是挂”,说明他对门匾的态度是矛盾的。D.新院落盖在县城最繁华的地段,三进三出,门匾选用百年枣树心来做,暗含了老景对美好庭院生活的殷殷期望。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都是对门匾内容进行斟酌,但老晋、老景、客人三人的心理各有不同,这样写利于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B.小说人物语言符合人物的身份,如老晋的“当得起”“想雕个啥”,客人的“差池”“胸中有无点墨”等,个性化色彩明显。C.“门匾”这个道具在小说中兼具多重作用,但主要的作用是为了表现汤阴人是富有文化底蕴的。D.小说的人物对话既推进了情节发展,又能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也能更深入地表现人物的心理,极具艺术表现力。8.小说开头繁杂而舒缓,结尾收束却简洁明快,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4分)9你认为作者设计“客人”这一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6. C 【解析】C项“说明他对门匾的态度是矛盾的”错误,由结尾“别再把事情搞麻烦了”可看出老景想简单处事的态度,他只是不想把简单的事搞复杂,这与他花心思做门匾,对美好生活心怀愿景并不矛盾。7. C 【解析】C项“但主要的作用是表现汤阴人是富有文化底蕴的”错,从“要么是‘荣华富贵’,要么是‘吉祥样如意’”的门匾题字来看,小说中的“门匾”能够表现汤阴人的文化心态,不能说其“富有文化底蕴”,且“门匾”的多重作用间没有主次之分。8.①开头部分叙述繁杂,对与雕刻门匾相关的人和事进行了详实的交代,为后文情节发展做足了铺垫。 ②结尾部分以对话的方式,简洁地写出了老景对门匾题字的接受和老晋的心理,言简意深,令人回味。(每点2分,满分4分)9①便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正是客人的出现使老晋的难题得到解决,使“一日三秋”门匾题字的出现更符合情理。 ②使人物形象多样而立体,客人在身份、志趣、性格等方面与老景、老晋形成鲜明对比,在对比中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样而立体。 ③丰富了文章主旨,借客人之口,传达出对人、地、文化关系的深刻思考,使小说主题更加厚重。(每点2分,满分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