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6张PPT)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导入新课】如果一定要我用一句话为20世纪做个总结,我会说,它为人类兴起了所能想象的最大希望,但是同时却也摧毁了所有的幻想与理想。——音乐家梅纽因语,转引自[英]埃里克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德意日法西斯组织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2)意大利:(3)德国:(4)日本:2、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2)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①德国:②意大利: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法西斯(fascist)本义是“束棒”(拉丁语:fasces)的音译,是一把被绑在多根围绕在一起的木棍上的斧头,在古罗马是权力和威信的标志。法西斯主义(英语:Fascism;俄语:фашизм;意大利语:Fascismo;德语:Faschismus)是一种结合了社团主义、工团主义、独裁主义、极端民族主义、中央集权形式的军国主义、反无政府主义、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和反共产主义政治哲学;《大英百科全书》对法西斯主义的定义:“个人的地位被压制于集体——例如某个国家、民族、种族、或社会阶级之下的社会组织。”法西斯主义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意大利文:Partito Nazionale Fascista,简称PNF)又名棒喝党、黑衫党,是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政党,1922年至1943年间意大利的执政党,由本尼托·墨索里尼创建并控制。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阿道夫·希特勒(德语:Adolf Hitler,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1914年8月,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9年9月,加入德国工人党(纳粹党)并担任党主席团委员,1921年7月,成为纳粹党元首,享有指挥一切的权力。1923年11月8日,希特勒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1933年上台成为德国元首。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掀起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序幕,1939年到1941年相继占领了欧洲的14个国家,并且把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变为自己的仆从国。1941年6月22日,进攻苏联,之后陷入苏德战争的不利局面。1945年4月30日下午3点30分,希特勒在德国总理府地下室开枪自杀。希特勒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极端民族主义、反共产主义、反资本主义、反犹主义,试图在欧陆建立以纳粹德国为首的新秩序,力主扩大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并重新武装德国。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这一颇具神秘色彩的“卐”字称号,曾使无数纳粹党员为之振奋。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法西斯战败,这一标志也随即被粉碎。纳粹主义,是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缩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希特勒等人提出的政治主张。纳粹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是“属于一个民族的”,纳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宣扬种族优秀论,认为“优等种族”有权奴役甚至消灭“劣等种族”;强调一切领域的“领袖”原则,宣称“领袖”是国家整体意志的代表,国家权力应由其一人掌握;力主以战争为手段夺取生存空间,建立世界霸权;反对共产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制度,抵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东条英机日本法西斯主义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日本出现的反共反民主思潮和极端反动的法西斯专制政治体制,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国内消灭民主政治,压制自由经济,以日本近代天皇制意识形态禁锢人民思想。在国外疯狂侵略扩张,屠杀平民。日本法西斯是日本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是最耻辱的一页。近卫文麿宣称,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也应该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那样,要求打破现状,并且“从我们自己的前途出发建立新的国际和平秩序”。——[日]矢部贞治《近卫文麿》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史上最持久、最深刻、最严重的周期性世界经济危机。首先爆发于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票市场,大危机从美国迅速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除苏联以外的全世界,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遭遇的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深刻的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大危机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工业 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外贸 缩减 70% 69.1% 50% 50% 2/3失业 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危机期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损失达2500亿美元,比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损失还要严重。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绥靖政策是“衰落的英、法帝国主义,面临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挑战,为了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采取了一种以牺牲其他国家利益为手段换取与对手妥协的政策”。 ——齐世荣主编《绥靖政策研究》二战的悲剧何以发生,众说纷纭话原因:结合教材,你能从下面的流行说法中找出一个或几个谈谈你的看法吗?1、经济根源说2、国际政治根源说3、历史传统根源说4、文化根源说5、其他原因?【课堂探究】一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加深1929—1933年经济危机德日走上法西斯道路,积极向外侵略扩张二战全面爆发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美国罗斯福新政政稳定资本主义国际政治、经济根源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潜伏着各种矛盾德国:古代条顿骑士精神,近代一直在战争中发展;在战争中完成统一,统一后继续发动战争;1864、1866、1870年三次王朝统一战争;19世纪90年代在非洲、中国、中东扩张;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古代具有武士道精神,近代从明治维新一开始,就制定对外扩张的政策。1876年,侵略朝鲜,签订《江华条约》;1894-1895年,发动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 ;1904-1905年,日俄战争,争夺中国东北;1914-1918年,参加第一次大战协约国一方;历史传统根源说普鲁士德意志是一个富于思想文化传统的民族,但其思想文化的构成是十分复杂的,中世纪的骑士文化、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主义文化,以及普鲁士自身历来的神圣的君权神授主义,19世纪末期,普鲁士学派鼓吹的“普鲁士精神”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普鲁士精神是权力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和生活就是战争等观念的混合体。纳粹传承了普鲁士精神,甚至总结出了新的一套,归结成对外侵略扩张战略的思想文化根源,分别是极端的民族主义、残酷的种族主义、荒谬的生存空间论、庸俗化了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反动的尼采哲学等方面。文化根源说问题的总结——二战爆发的原因1.经济根源说:1929年经济大危机引发政治危机;2.国际政治根源说:“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弊端;3.历史传统根源说:德意日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军国主义传统;4.文化根源说:德意日历史文化的特质;5.其他原因: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加速了大战的爆发。局部反法西斯战争配合不力,从而使局部战争走向世界大战。二、第二次世界大战请按以下时间,快速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大事1.1931年9月18日:2.1937年7月7日:3.1939年9月:4.1941年6月:5.1941年12月:6.1942年1月:7.1943年9月8日:8.1945年5月8日:9.1945年9月2日: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如何爆发并扩大为世界性战争?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日本强占中国东三省;1937年7月,“七七”事件,日本全面侵华;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被迫宣战;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对日取得重大胜利,但战略上,日综合国力不如美国,从而使日本在过长的战线上无法与美国长期作战,为失败埋下祸根。先是重大损失,但也促使美国参战。使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增强了反法西斯的力量,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和战争胜利创造了条件。对美整个战局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扭转战局的关键战役有哪些?中途岛海战1942阿拉曼战役1942诺曼底登陆1944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二、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局为何得以扭转并取得最终胜利?开始扩大转折反攻结束1939.9德国突袭波兰1945年雅尔塔会议加速胜利1945.5.8德国签署投降书1941.6德国突袭苏联1941.12日军偷袭珍珠港1942.1《联合国家宣言》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1943.7-8库尔斯克战役1944.6诺曼底登陆1931.9.18事变1945.9.2日本签署投降书1942.6中途岛海战欧洲战场亚太战场联合1942.8-1943.2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亚洲战场欧洲战场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意大利投降德国投降日本投降爆发转折结束扩大苏德战场太平洋战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大战进程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2.联合国的成立。3.欧洲衰落,美苏崛起,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转变到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中心。(1)背景:(2)内容:(3)评价: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雅尔塔体系(英文:Yalta System),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得名于1945年初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苏联雅尔塔(今属俄罗斯克里米亚)举行的雅尔塔会议。雅尔塔体系的特点是:以美国和苏联两极为中心,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霸权的冷战,但不排除局部地区两个超级大国直接或间接参与的战争(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等)。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上的瓦解,也象征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雅尔塔体系的实质是大国实力对比和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正面评价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负面评价1.雅尔塔体系导致了美苏两极格局的出现,在世界两极格局下,世界趋向于分裂,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为二战后开创强权政治提供了极为恶劣的先河,几个工业大国背着其他国家随意划分范围,强硬地把自己的国家政策推行给其他国家。中国虽然是二战战胜国,但是却受到了战败国的对待,没有话语权,严重侵犯了中国利益。3.重划国界、分裂国家,造成了人口大迁移,世界局势的稳定性减弱。评价雅尔塔体系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国际组织,是一个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国际组织。1945年10月24日,在美国旧金山签订生效的《联合国宪章》,标志着联合国正式成立。联合国致力于促进各国在国际法、国际安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权及实现世界和平方面的合作。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五大常任理事国有:美利坚合众国、俄罗斯联邦、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法兰西共和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在协调国际经济关系,促进世界各国经济、科学、文化的合作与交流方面,都发挥着相当积极的作用。联 合 国《联合国宪章》签署场面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国际格局的变化“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材料说明了什么?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苏联成为世界强国,西欧各国普遍衰落。P K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问题探究一战后初期至二战初期,英国对欧洲大陆的政策有哪些变化?带来的结果是什么?①一战后初期②20世纪30年代政策:③二战期间政策:政策:推行大陆均势政策,凡尔赛会议上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干涉苏俄;结果:为德国保存了元气,有利于德国的恢复和发展。政策:对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结果: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政策:放弃绥靖政策,采取对法西斯的强硬政策;结果:不列颠之战中粉碎了德国的侵略计划。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为什么要挑起太平洋战争?①1936年,广田弘毅建立军事法西斯政权后,将吞并中国,侵占太平洋地区作为其基本国策;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侵占中国东部,为侵略太平洋地区奠定基础;②德国在欧洲得手,刺激日本野心,日认为时机已到;④日本在亚太扩张损害英美利益,美英对日实行经济制裁;⑤日本军部为建立“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积极准备战争。③资源匮乏的日本将资源丰富的东南亚视为其主要侵略目标;从一次大战爆发到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美国对战争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试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后,美国宣布中立;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集团,对德宣战;1934——1937年,美国连续出台三个中立法案,对世界其他地区发生战争实行“中立”政策;1939年11月,美国通过新的《中立法》,为掌握制海权的英国打开方便之门;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彻底放弃中立政策;1942年1月,美苏英中等26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求同存异,团结合作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原因。从反法西斯同盟内容的合作与分歧可以看到:国家利益和综合国力是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合作与分歧对战后世界国际格局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你是如何理解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内部的合作与分歧的?【课堂小结】一、 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三、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2、联合国的成立:3、欧洲衰落,美苏崛起,国际格局从欧洲中心转变到以美苏两极对峙为中心。(1)背景;(2)内容;(3)评价。1、1931年9月18日: 2、1937年7月7日:3、1939年9月: 4、1941年6月:5、1941年12月: 6、1942年1月:7、1943年9月8日:意大利投降8、1945年5月8日: 9、1945年9月2日:1、德意日法西斯组织的形成:(1)法西斯主义;(2)意大利;(3)德国;(4)日本。2、经济大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3、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1)亚洲;(2)欧洲:①德国;②意大利。谢 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