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题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二是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区分。学情分析:学生通过《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一课时的学习,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有了初步的认识,能够观察实验并叙述实验现象,但理论知识还未形成体系。本节课是介绍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第二课时,具体以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为主。教学目标: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及区别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教学过程设计【新课引入,创设情境】化学是在原子和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物质本身有许多固有的属性,例如粉笔,水,纸张,请同学们观察并描述它们的不同性质,比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溶解性、能否燃烧等?粉笔 水 纸张【新课讲解,逐个突破】化学性质定义: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课本实例: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生活实例:铁会生锈,食物容易腐烂,酒精可以燃烧。铁生锈 食物腐烂 酒精燃烧物理性质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课本实例: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胆矾晶体研碎成为蓝色粉末,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体现的是物理性质。生活实例:粉笔是白色的,水是无味的,酒精容易挥发。粉笔是白色 水是无味的 酒精容易挥发【重点讲解,难点突破】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判断依据: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可燃性、毒性、腐蚀性、酸性、碱性等性质和变化的区别变化描述的是一个过程。叙述物质的变化往往用“已经”、“了” 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等表示时态的词语。如:蜡烛燃烧、铁在生锈等。性质是物质本身具有的属性,多用能够、可以、易、会、是等表示能力词语描述。如:蜡烛能燃烧、铁易生锈、铜是紫红色的固体、木炭可以燃烧,糖能溶解于水等。性质的描述:能够、可以、易、会、是变化,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物质的变化体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的性质。如木材具有可燃性,可作燃料;二氧化碳一般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用于灭火。板书设计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3、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区别:物质的变化是一个过程;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性质的描述:能够、可以、易、会、是三、物质的变化、性质和用途物质的变化体现性质,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物质的用途反映物质性质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很好,积极回答问题,踊跃参与课堂活动。本堂课内容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学知识为铺垫,结合生活实例讲解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