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典型错例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典型错例

资源简介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106
错误率
60.4%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错题来源
第一单元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目出处
教科书第2页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统一长度单位、估测长度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时,学生尝试用生活中的物品作为长度单位来估测其他物品长度的一个练习。学生需要掌握估测的方法,同时有赖于其空间感觉的发展。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
小刀大约(2)个 长。 橡皮大约(3或4)个 长。
回形针大约(1或2或3)个 长。蜡笔大约(4或6)个 长。
典型错解:
蜡笔大约(4)个 长。错误率占到31.1%
◆原因分析
在新授课教学中教师虽然给了学生用 测量物体长度的体验,但对如何测量没有做细致的指导,当作业本中出现 这一立体图形时,部分学生还不知道以它哪一面哪条边作为长度的单位来测量,而是直观地以图的最左边到最右边作为一个长度单位,不是把它看做一个立体图形在思考;其次是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比如用铅笔画一画分一分,看看大约要几个 。
造成典型错解:蜡笔大约(4)个 长的原因是学生以橡皮为参照物,而橡皮的真正长度,学生又不能正确地确定(也是从最左边到最右边为它的长度了)造成的。这就和学生空间发展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了。
◆教学建议
1.新授课教学中,要给学生讲清楚如何确定立体图形的长(高)度,如正方体、长方体的长度是以某个面的边长;
2.在学生进行操作时,要给予细致的指导,使每一位学生能用正确的方法来测量,在进行相关练习时,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的正迁移,用划一划等方法来估测。
◆资源链接
相关习题选练:
1.
第一支铅笔大约( )个 高。
第一支铅笔大约( )个 高。
回形针大约( )个 高。
橡皮大约( )个 高。
2.
大约( )个 长。
大约( )个 长。
大约( )个 长。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320
错误率
16%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错题来源
第一单元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目出处
《过关检测》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认识厘米和米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前已初步感知了米和厘米的长度。Xo m
◆典型错题
题目: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小明的身高是130( )。
2.字典的厚度是3( )。
3.教室门的高度是2( )。
学生错解:
1.小明的身高是130(米)。
2.字典的厚度是3(米)。
3.教室门的高度是2(厘米)。
◆原因分析
由于刚接触长度单位,还不十分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在实际生活中,学生接触“米”比“厘米”机会少,度量时也比较困难.对米、厘米两个长度单位空间观念形成的程度不深,所以难以在实际中应用。
◆教学建议新-课-标- 第- 一-网
1.让学生从自己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体验感受1厘米有多长;利用食指甲宽大约1厘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厘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厘米长的认识。
2.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并用自己的尺子来量一量米尺的长度,再让他们四人小组讨论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得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从学具盒里拿出1米长的绳子,两手张开拉直绳子,充分利用自己身体的长度,张开双臂的宽度大约1米来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表象。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大约1米长的例子来加深对1米长的认识。
3.先估测,再实测。
4.对比法,理解选择哪个单位更合适。
◆资源链接
相应练习:
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8( ) 黑板宽( )
弟弟的身高110( ) 课桌长( )
后测情况反馈:
学生知道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但还不能灵活运用,需要加强练习。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320
错误率
16%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错题来源
第一单元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目出处
《过关检测》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认识厘米和米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过关检测中的一道题。学生之前已学过了认识米和厘米,用米和厘米量,掌握了米和厘米的换算,对同单位的长度已经能够熟练计算。
◆典型错题
题目:
30厘米+70厘米=( )米
100厘米+9米=( )米
学生错解:
30厘米+70厘米=(100)米
100厘米+9米=(109)米
◆原因分析新 课 标 第 一 网
1.看看这些题目,好像计算都对,可是学生在写单位时粗心及没看清单位是否统一,出现错误。
2.学生对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不明确,凭感觉做。
◆教学建议
1.让学生明白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长度单位不同也要转化为相同的长度单位再进行比较大小。
2. 让学生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1米=100厘米,在计算出结果时,确定应该写什么长度单位。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1米-40厘米= 60厘米-10厘米= 100厘米+5米=
26米+7米= 31米-3米= 4米-50厘米=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54
错误率
46%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错题来源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目出处
练习一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后编排的一个练习,在此之前已经认识了线段,并且会量和画线段,而《课堂作业本》上也曾经出现让学生先估一估线段的长,再量一量的前期题型。
◆典型错题
题目:
学生错解:②号长
◆原因分析
【教学片段】
不打开书,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先出示该题中的两条线段
师:你能看出这两条线段是哪条长吗?
生1:②号长
生2:一样长
师: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吗?那么同意②号长的请举手。生举手有25人
师:同意一样长的请举手
生25人举手
师:还有4人没举手是表示还没想好是吗?(生点头)
师:现在我发现我们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同意②号长,一种是表示一样长,谁有理由能说服对方?我们先请表示②号长的观点来说说——
生3:②号是平的,平的就要比竖的长,所以我觉得比①号要长。
生4:我看过去就觉得①有点短,就是②号长。
师:那觉得一样长的有意见吗?
生2:我看看反正是一样长的。
……
【课后分析】
从上述教学片段看,我觉得从问题的抛出到学生的回答仅仅只有几秒钟的时间,学生作出的判断完全只是他肉眼所直接观察到的一个表象,而科学事实证明:人的感官判断事物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有时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有46%的学生觉得是②号长的错误还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个题目的本身我想除了让学生正确量线段外,也旨在说明这个道理。但是这个错误是否可以尽可能少的避免呢?接下去我在其他班修改教学过程后重新做了尝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教学片段】
1.直接观察书中题目,明白题意
(1)指名读题,想想题目先让我们干什么?再让我们干什么?
生:先让我们看看哪条线段长?再让我们量一量。X|k | B | 1 . c |O |m
师:现在你有办法不量这两条线段估计出是哪条长吗?
(很多学生试着用已有的经验去解决,有的在仔细观察,有的用两只手指在比划,有的用自己脑海中的一厘米在判断着……教师等待着)
生1:我知道是一样长的,因为我用手指去比划过了。
生2:我也觉得是一样长的,因为我用我的指甲一厘米一厘米去试过了。
生3:我觉得看起来是②号长。
这时很多学生都叫起来:“是一样长的。”
师:现在同意②号长的请举手。
生举手7个。
师:我们不忙着下结论,如果想知道这两条线段究竟是谁长,我们有什么办法吗?
生(齐答):用尺子量。
师:好,我们一起去验证一下究竟正确答案是什么——
学生立即动手测量。
“一样长的!”判断对的学生异常兴奋。
师:是啊,有时我们的眼睛看到的东西其实不一定是对的,会受产生错觉呢!
◆教学建议
通过比较两个片段,我觉得我们在教学的时候首先还是要学会等待,问题抛出后学生需要有思考的时间,去判断的时间。其次,低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比较欠缺,用实物投影仪呈现的两条线段与学生本身座位之间的距离比较大,这给学生的判断造成了更多的困扰,因此让学生直接观察书本上呈现的两条线段相对而言判断起来容易些。最后,可以用相关变式练习给学生加深印象,明白视觉误会在学习和生活中还是存在的。(见资源链接)
◆资源链接
1.如右图:看看哪条线段长?再量一量。
图一 图二
2.生活中去观察同一条上坡路:站在路的一头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你看到了怎样的结果?
二年级上册典型错例
采集样本
320
错误率
16%
采集者
采集
学校
错题来源
第一单元


基本


课时



新授课
题目出处
《过关检测》
综合
单元
练习课

相关知识
认识线段 量、画线段
拓展

总复习
复习课
教学简述
这是第一单元“长度单位”学习后的一道拓展题。课堂作业本P4页的第四题已经出现过类似的习题,只不过是以图画的形式出现的,学生掌握情况尚可。
◆典型错题
题目:
小军拿了一根长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还有4米露出井口,这口井深( )米。
正确答案:10-4=6(米)
学生错解: 10+4=14(米)
◆原因分析
1.学生对于本知识点掌握不好,出现知识点混淆现象。因为这种类型的题目在指导丛书和课堂作业本里都出现过,并且是以对比形式出现的,如:小军拿了一根长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还有4米露出井口,这口井深( )米;小军拿了一根长10米的竹竿插到井底去测井深,结果竹竿离井口还有4米,这口井深( )米。
2.学生抽象思维比较弱。这类题目在作业本出现的时候有图形辅助,学生答题情况比较好,而试卷上只有文字出现时,则答题情况不佳,说明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是很发达。
3.对于那些优秀生出现错误的情况,她们不是知识点没有掌握,也不是题目意思不理解,而是粗心大意,导致最终的错误。
◆教学建议
首先,让学生反复阅读这道题,理解题目意思。
其次,让学生回忆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以前做到过吗?哪里出现过?当时我们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好的方法?
第三,比较这道题与以前出现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同之处?
第四,你有什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题?
第五,学生独立画图作答。
第六,反馈交流,总结做题方法。
◆资源链接
强化训练:
一根竹竿12米,把它插在水里,露出来8米,水深多少米?
拓展训练:
小明用一根绳子去测量一口井的深度。他把绳子三折后去测量井深,结果井口外余3 米;他又把绳子四折后去测量井深,结果井口外余l 米。这口井深几米?这条绳子长几米?X k B 1 . c o m
对比下面的示意图不难看出,把绳子三折后,井口外余3 米,那么井口外绳子的总长就是3×3=9 米;把绳子四折后,井口外余1 米,那么井口外绳子的总长就是1×4=4 米。从9 米中减去4 米,剩下的绳长恰好就是井的深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