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例说初中历史教学目标的确定

资源简介

课件17张PPT。例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基于2011版课程标准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
季静仪人类历史的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纵向的重大历史现象会对横向发展形成制约,横向发展也会对纵向发展产生反作用。所以时序性和系统性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标准(2011版)》最突出的特点是在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发生了较大变化,即在坚持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方向、坚持历史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中的地位的同时,强调历史学科的时序性特征,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该学段历史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出发,按照时间的顺序,精选最基本的史实,采取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
“点”是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以“线”穿“点”,以“点”连“线”,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来理解“线”。 逻辑性 ★突出时序性、凸显历史发展主线时序性“点”和“线”系统性
● 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
● 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
●以张謇举办实业为例,初步认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 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以京师大学堂的开办和科举制度的废除为例,了解新式教育发展的主要史实;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我的课标观课标——教学应用目标 知识目标
目标 能力目标
底线要求 方法目标(手段)
过程目标(途径)
价值观(体验)
1.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对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的理念。修订稿坚持、发展和完善这些基本理念,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体验和认识,注重教学信息的多重传递和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注重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具有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使教师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中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成为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过程。
自主:学生有学习目标的主动学习,
教师的作用:给学生学习的方向和问题
合作:互相帮助的学习过程,有组织
探究: 出发点是“为什么”,落脚点是“理解、认识”
2.坚持并强化“三维目标”的整合。
修订稿完全认同并尊重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从“三维目标”方面进行课程设计,进一步强调学生在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同时,养成认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等情感和面向世界的视野和意识,认识世界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从而更加突出了历史课程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九上工业革命目标分解.doc3.重视初中三个年级历史课程的整体构建与衔接。

如何对初中三个年级的历史课程进行整体规划与构建、并使不同时段的课程有机衔接,避免重复、断裂、脱节与错位。
不仅是知识目标上的规划,还有方法目标、组织机构的规划。
实验版 2011版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三、统一国家的建立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骞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3.秦汉时期实验版 2011版实验版 2011版 (二)近代化的起步   【内容标准】   (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无论是使用实验版课标还是2011版课标,确定教学目标的前提是课改理念。
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系统性:计划 教学内容(纵横、时空)
学习方法 ……
整合性:三维目标 教学内容逻辑整合
教材观:用教材教
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设计、学习方法的设计
不能把能力目标、价值观目标简化为知识进行教学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