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件24张PPT。课堂观察视角下的史料教学效果评价——以“教学活动设计与材料运用效果的联系”为切入建邺区莲花实验学校 沈治仁2014年11月6日一、观察目的的确立与量表的设计1.提出构想:将课堂观察运用于史料教学听评课之中,借助课堂观察的优势评价史料教学的效果。(1)“定量”与“定性”并重的记录方式: “定量”观察——对课堂中的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定性”观察——非数字的方式(描述、叙述、图式、技术手段记录)呈现观察内容一、观察目的的确立与量表的设计1.提出构想:将课堂观察运用于史料教学听评课之中(1)“定量”与“定性”并重的记录方式:(2)基于“证据”的推断:传统听评课更多的依赖经验和印象,而课堂观察以“量表”记录的内容为证据,进行推论或证明。一、观察目的的确立与量表的设计1.提出构想:将课堂观察运用于史料教学听评课之中(3)“专题化” 的听评课:观察点的选择一般都是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内容。往往就教、学、课程、课堂文化任一维度的某一个环节选择观察点,进行“小切口”或“专题化”的听评课。例如今天观察的主题:“教学活动设计与史料(历史材料)运用效果的联系”一、观察目的的确立与量表的设计2.明确观察目的:史料教学的实际效果运用史料是教学的手段:关注“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证据意识一、观察目的的确立与量表的设计2明确观察目的:史料教学的实际效果史料教学是一种能力培养的过程:在教学中体现史学方法的价值功能,即培养“联系”、“质疑”、“判断”、“推理”、“反思”等思维能力。一、观察目的的确立与量表的设计2.明确观察目的:通过观察,了解两位老师如何发挥史料的作用,以及取得了哪些实际的效果。从而诊断其史料教学的实效性。并继而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史料教学提供策略上的借鉴。一、观察目的的确立与量表的设计3.关注教学过程:如何实现对史料教学效果的观察叶小兵认为史料教学就是:“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活动”——教与学的行为直接影响着史料教学的效果。一、观察目的的确立与量表的设计3.关注教学过程:如何实现史料教学的效果(1)史料教学的基础:信息提取能力“直接告知信息”的原因第一,材料过于复杂或引导不到位第二,材料与设问不匹配一、观察目的的确立与量表的设计3.关注过程:如何实现史料教学的效果(2)史料教学的重点:问题设计与引导借助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是最基本的要求点线结合,以点串线,以问题情境梳理历史线索或理清史实的逻辑关系一、观察目的的确立与量表的设计3.关注教学过程:如何实现史料教学的效果(3)史料教学的关键:教与学方式的选择根据材料、问题的难易,或教学目标的设置采取合适的教学方式。一、观察目的的确立与量表的设计3.关注教学过程:如何实现史料教学效果的观察通过对“提取信息”、“问题设置”、“解决问题”的观察,判断“材料运用目的” 是否达成,并进而依据观察数据分析其中的原因。二、观察结果分析1.量化分析:(1)史料运用目的预设与实际达成的效果(2)史料教学活动实际行为的分析吕娜王芳二、观察结果分析2.质性分析:教与学设计对史料运用效果的影响结合量化分析,我们发现两位教师存在这样的问题。(实物投影展示记录情况,结合实例进行分析)(1)材料运用未达到预设效果或超出预设效果(2)教师直接告知学生史料信息(3)问题与材料无关或过于简单二、观察结果分析2.质性分析:教与学设计对史料运用效果的影响结合量化分析,我们发现两位教师存在这样的优点鼓励学生自主提取历史信息借助史料进行价值观引导或方法传授三、史料教学观察活动的反思1.“材料运用目的”不仅在于知识也在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多数材料用于推导结论或丰富史实——历史教学是否应该更多的渗透能力、方法的养成?三、史料教学观察活动的反思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更丰富。师生问答是两位教师较多采用的教学方式——是否可以更多让学生借助史料自主探究问题。亦或是给出研究主题,组成学习小组,以“搜集材料——分享材料——解读材料——汇总答案”的方式进行史料教学。三、史料教学观察活动的反思1.“材料运用目的”不仅在于知识也在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2.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更多样。3.避免出现过于复杂的材料。4.避免出现与材料无关的问题。5.注意传统的听评课与课堂观察相结合。课堂观察是对某一个问题的深入研究,传统听评课侧重于整体的把握或感受。二者是点与面的关系,应该兼顾。 谢谢大家!材料运用未达到预设效果或超出预设效果直接告知学生史料信息问题与材料无关或过于简单鼓励学生自主提取历史信息材料二 “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的路------这就是结论。” -------毛泽东 意义:3.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批判迷信鬼神的思想家借助史料进行价值观引导或方法传授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