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认识平均分(一)》说课稿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一)》的课文内容。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法、说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接下来开始我的说课。恳请大家批评指正。一、说教材《认识平均分(一)》是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内容。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平均分的认识。学生对“几个几”的已有认识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平均分的认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也是认识除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平均分的操作活动,能为学生认识除法积累充分的感性经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的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现象,而除法运算是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的抽象与概括,认识并学会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逻辑前提。二、说学情二年级的学生因刚入校一年多,年龄较小,自控能力差,认知能力和观察能力还较为薄弱,行为习惯有待加强培养。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动、爱玩,同时相应的求知欲也比较强,对于新事物的兴趣比较浓,喜欢空间感强的物体和颜色艳丽的图案等。因此要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三、说教学目标1.经历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含义。2.感受平均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究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四、说教学重难点体验“平均分”。教学重点掌握“平均分”的方法。教学难点五、说教法学法1.本课主要采用直观演示法,积极创设情境,加强实践活动,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创设情景是解决传统计算教学比较枯燥的好办法。2.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心理特点出发,主要通过:1).观察法,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会找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2).归纳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经过理解、分析、归纳推导出平均分的概念。3).练习中,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地掌握知识、解决问题。六、说教学过程板块一、问题导入师:同学们,你能帮老师把这6个桃子分成两堆吗 先用圆片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分法有:· 一堆1个,另一堆5个。· 一堆2个,另一堆4个。· 两堆都是3个。师:每份分的同样多,叫作平均分。今天咱们就一起学均分”,有兴趣吗 板块二、探究新知1. 教学例1。师:这6个桃子还可以怎样平均分 生1:还可以平均分成3份,每份2个。生2:也可以平均分成6份,每份1个。师:是啊,这两个同学说得都对,只要每份的数量相同,我们就说是平均分。2. 教学例2。师:能帮助老师按要求分这8个桃子吗 课件出示:师:题中要求我们每个小朋友分2个,大家先在图中分一分,再和同学交流吧!生:因为要求每个小朋友分2个桃子,所以在分的时候,我把每2个桃子圈一份,表示分给1个小朋友,一共圈出4份,所以就可以分给4个小朋友。师:说得真好!我们可以摆圆片帮助分一分,还可以画图圈一圈来帮助我们完成分一分的任务,今后解决问题时,可以借助这两种方法哦。3. 教学例3。师: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几份 自己分分看。生:先数出12根小棒,每2根放一起,这样就可以分成6份。师:如果是每3根一份,每4根一份呢 先分一分,再说一说。学生尝试自己分一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板块三、课堂练习新课讲授完以后,出示练习题1. 判断下面每种分法是平均分吗?2. 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 )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 )根。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 )根。3.先圈一圈,再填空。6个 ,每2个一份,分成了( )份。答案:1.(1)不是(2)是(3)不是2.6 4 33.3板块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学生说自己的收获。七、说板书设计根据二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认识平均分(一)平均分分得同样多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我的数学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学反思1. 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通过小数目“分一分”的操作活动,体验平均分的意义。平均分的图形表征是对平均分具体操作过程的概括,有助于形成表象,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2. 平均分是生活中常用的概念,不必作为固定名词,也不必用固定的语言给它下定义,可以用“分的同样多”“分得一样多”来理解它或替换它。教学时强调人人操作,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