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1电现象【学习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2.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3.知道电流的形成和电流方向的规定;了解电池的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的规定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根据原子结构理论解释物体在摩擦时为什么会带电;理解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教学方法】讲解法,集体讨论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演示实验:用丝绸、毛皮分别在玻璃棒、橡胶棒上摩擦几下,然后将棒靠近纸屑、头发等轻小物体。现象:能吸引轻小物体。结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说明摩擦起电。新课讲授:知识点1:静电现象观察摩擦起电思考: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或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靠近纸屑,会看到什么现象?再试试看,其他物体摩擦能带电吗?教师总结: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研究表明,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1747年美国人富兰克林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原子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通常情况下,原子是电中性,由原子构成的物体也呈电中性。(1)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的一些电子就会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2)失去电子的物体因缺少电子而带正电,得到电子的物体因为有了多余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教室总结:摩摩擦起电的实质: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荷,只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知识点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探究:探究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实验器材: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铁架台,细线。实验过程:1.组装好实验仪器;2.用两块相同的丝绸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玻璃棒,再将两根玻璃棒互相靠近。3.用两块相同的毛皮分别摩擦两根完全相同的橡胶棒,再将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4.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实验结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知识点3:验电器验电器是检测物体是否带点的仪器。用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金属箔就会张开。根据它的结构,你能分析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吗?教室总结:验电器的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知识点4:电流如图所示,闭合开关电灯亮了,说明了什么?思考: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教师总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知识点5:电池1.1780年,意大利生物学家伽伐尼(Luigi Galvami,1737-1798)发现,用连接起来的两个不同金属棒接触一只死青蛙的腿,蛙腿会像触电一样抽动。在这个现象的启发下,1800年,伏打(AlessandroVolta,1745-1827)用锌片和铜片夹上盐水浸湿的纸片,发明了电池,使人们第一次获得了持续的电流。电池有正、负两个级,电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电池。2.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电池种类很多,但大多数都是利用了伏打电池的基本原理,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课堂练习:1.关于静电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因为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摩擦后的梳子能吸引细水流B.细线悬挂的两个泡沫小球互相吸引,则两小球一定带有异种电荷C.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会带上负电,在这过程中橡胶棒失去了电子D.验电器是利用异种电荷互相排斥【解答】解:A.因为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摩擦后的梳子带了电,所以梳子能够吸引细水流,故A正确;B.细绳悬挂的轻质泡沫塑料小球相互吸引,则两小球可能带有异种电荷,也可能是一个带电,一个不带电,故B错误;C.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会带上负电,在这过程中毛皮失电子带正电,橡胶棒得到电子而带上负电,故C错误;D.验电器是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故选:A。2.小聪用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接触原本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由于带 同种 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仔细观察此时金属箔,说明带电荷的物体 不接触 也能发生相互作用。【解答】解: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接触原本不带电的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金属箔带负电,由于带同种电荷互相排斥而张开;此时两金属箔并没有接触,说明带电荷的物体不接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故答案为:同种;不接触。3.将带正电的玻璃棒靠近泡沫小球,出现如图所示的情形,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泡沫小球一定带负电 B.泡沫小球一定带正电C.泡沫小球可能带负电 D.泡沫小球一定不带电【解答】解:据图可知,此时带正电的玻璃棒和泡沫球相互吸引,所以有两种可能,即可能泡沫球不带电,也可能泡沫球带负电。故只有C说法正确。故选:C。4.下列现象不属于带电体的性质的现象是( )A.用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时,纸屑被吸引B.电视机荧屏很容易吸附灰尘C.从冰箱冷冻室内拿出冰棒容易粘手D.用干燥的毛刷刷衣物时,毛刷上沾有细小的脏物【解答】解:A.用毛皮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时,纸屑被吸引,是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不合题意;B.电视机荧屏很容易吸附灰尘,是因为荧屏上带有静电,可吸引轻小物体,不合题意;C.从冰箱冷冻室内拿出冰棒容易粘手,是手上的汗液遇冷迅速凝固造成的,符合题意;D.用干燥的毛刷刷衣物时,毛刷上沾有细小的脏物,是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不合题意。故选:C。课堂小结:用摩擦的方式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物理学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的方向;电池有正、负两个级,电极从正极流出,从负极流回电池。作业布置:【板书设计】第1节电现象一、静电现象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2.正电荷: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负电荷: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3.摩擦起电的实质:电荷的转移。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2.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三、电流1.形成:电荷定向移动。2.方向: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3.电池:正、负极,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后反思】检验物体带电性质的两种方法利用带电体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或验电器都能确定物体的带电性质。如判断泡沫塑料球是否带电及带何种电荷可用下列两种方法检验:方法一:将带正电荷的玻璃棒和带负电荷的橡胶棒用尼龙细线悬挂起来,然后将泡沫塑料球分别去靠近两棒,如果都相互吸引,则泡沫塑料球不带电;如果一次相互吸引,另一次相互排斥,则塑料泡沫球带电,且与玻璃棒相吸引时,带负电。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