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06 《世说新语》二则-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专题06 《世说新语》二则-练习(原卷版+解析版)

资源简介

专题06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之《世说新语》二则
『典题精练』
一、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门外戏( ) ②元方入门不顾( )
③谏父曰( ) ④是负义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捐祖于野 皆以美于徐公
B.下车引之 欲捐之
C.乃载祖归养 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 父不从,作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5.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谢安幼年谏兄
谢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②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③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④坐,谏⑤曰:“阿兄,老翁可念⑥”,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⑦曰:“阿奴⑧欲放去邪?”遂遣之。
——《世说新语·________》
(注释)①剡,shàn县名;令: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②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③太傅:官名,这里指谢安。④膝边:膝上。“边”是泛向性的,没有确定的方位意义。④谏(jiàn):规劝。⑥念:怜悯;同情。⑦容:面容;脸上的神色。⑧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1.为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谢 以 醇 酒 罚 之 乃 至 过 醉 而 犹 未 已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下车引之( ) (2)元方入门不顾( )
(3)未已( ) (4)欲放去邪( )
3.翻译下面两句话。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5.你认为《谢安幼年谏兄》应该出自《世说新语》的哪一篇?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的一项,并联系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A.德行 B.言语 C.雅量 D.政事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黄琬巧对
黄斑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B.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C.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
D.为魏郡太守(当,担任)
2.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文言作品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人的日常称谓,请解释加点词。
①兄子胡儿( )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 )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 )
3.下列各句中,敬辞或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换号了,敬请惠存”先是以同学名义通知换号,再开口借钱,不法分子竟利用其中空隙,伺机行骗。
B.令尊年过六旬依然下地干农活,作为他的孩子,我感到既自豪又羞愧。
C.听说你们家舍妹要去当兵,这种雄心壮志令我钦佩不已。
D.“各奔天涯何处是,惟愿君安好”,我就不送您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5.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吗?
四、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①,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③,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④,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⑤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注释:①遽:惊慌。②唱:提议。③王:通“旺”。④说:通“悦”,愉快。⑤承响:应声。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的“儿女”和“相委而去”的“去”都是古今异义词。
B.甲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判断句。
C.“公徐云如此将无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句中的“如”意思相同。
D.“舟人以公貌闲意说”和“不亦说乎”中的“说”都是通假字。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俄而雪骤(_____)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
③太傅神情方王(_____) ④诸人皆喧动不坐(_____)
3.请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 徐 云 如 此 将 无 归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5.从甲乙两文看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20专题06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之《世说新语》二则
『典题精练』
一、(湖南怀化市·中考真题)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③,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
[注]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舆:手推的小车。④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门外戏( ) ②元方入门不顾( )
③谏父曰( ) ④是负义也(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捐祖于野 皆以美于徐公
B.下车引之 欲捐之
C.乃载祖归养 去后乃至
D.尊君在不 父不从,作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汝何以收此凶具?
4.甲、乙两文在写作手法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请你举出一种并加以说明。
5.甲文中的元方和乙文中的原谷身上分别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怎样的传统美德?除此之外,你的身上还具有哪些让别人感动的中华传统美德呢?请简述一例。
【答案】
1.①玩耍 ②回头看 ③规劝 ④这
2.B
3.①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②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4.都是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性格,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继而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乙文“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
5.甲文中的元方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讲礼守信”的传统美德;乙文中的原谷身上表现出了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我则继承了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每次吃饭时都不浪费一粒粮食,写字时不浪费一张纸等。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注意根据语境确定词义。
①句意为:在门外玩耍。戏:玩耍。
②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③句意为:好言规劝父亲说。谏:规劝。
④句意为:这是违背道义的。是:这。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于:介词,在/介词,比;
B.之:都是代词,他;
C.乃:副词,于是/副词,才;
D.不:副词,同“否”,表疑问/副词,不;
故选B。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词:
①惭,羞愧。引,拉。
②汝,你。何以,为什么。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甲文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甲文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问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逼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
乙文同样通过人物对话来写,原谷说“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的意思是以后也会像他们扔掉爷爷一样把他们扔掉。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这身的做法。这是间接告诉父亲要善待老人,要给儿孙做表率。最后“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由此分析作答即可。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词句,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甲文中,元方懂礼识义,他以“无礼”、“无信”对父亲的朋友进行批驳,告诉了人们讲礼守信的重要性;乙文讲述的是原谷劝告父母赡养祖父的事,告诉我们要善待老人,我们都有老的一天,要给儿孙做表率。我作为一名学生,我努力学习,懂礼貌,孝敬老人,生活简朴。
【分析】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乙]原谷有爷爷,年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爷爷养儿育女,一辈子勤俭节约,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父亲不听他的劝告,做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到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带了回来。父亲问说:“你带这个不吉利的东西回来作什么?”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必另外再做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父亲很是惭愧,后悔(做那样的事),于是去把爷爷载回来赡养了。
二、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己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世说新语·方正》
谢安幼年谏兄
谢奕作剡令①,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②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③时年七八岁,著青布裤,在兄膝边④坐,谏⑤曰:“阿兄,老翁可念⑥”,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⑦曰:“阿奴⑧欲放去邪?”遂遣之。
——《世说新语·________》
(注释)①剡,shàn县名;令:指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②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③太傅:官名,这里指谢安。④膝边:膝上。“边”是泛向性的,没有确定的方位意义。④谏(jiàn):规劝。⑥念:怜悯;同情。⑦容:面容;脸上的神色。⑧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这里是哥哥称呼弟弟。
1.为文中划线句断句。(限断两处)
谢 以 醇 酒 罚 之 乃 至 过 醉 而 犹 未 已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下车引之( ) (2)元方入门不顾( )
(3)未已( ) (4)欲放去邪( )
3.翻译下面两句话。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
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世说新语》的《方正》篇,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5.你认为《谢安幼年谏兄》应该出自《世说新语》的哪一篇?请从下面四个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正确的一项,并联系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A.德行 B.言语 C.雅量 D.政事
【答案】
1.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2.(1) 拉 (2)回头看 (3)停止 (4) 离开
3.(1)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2)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
4.①他懂得“信”的重要;②他懂得“礼”的重要;③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④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5.A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断句的能力。“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的意思是:谢奕就拿醇酒罚他喝,以至醉得很厉害,却还不停罚。因此,应断句为: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2.本题考学生对文言文重点词义的理解。
(1)“下车引之”意思是: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是拉的意思。
(2)“入门不顾”的意思是进门却不回头看。“顾”是回头看的意思。
(3)“未已”的意思是不停止罚。“已”是停止的意思。
(4)“欲放去邪”的意思是你要把他放走吗 “去”是离开的意思。
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注意(1)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2)念:可怜。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文章内容可得,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決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他们身上体现的是古人崇尚“诚信”的理念。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反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辦,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从“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可以看出他懂得“信”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以看出他懂得“礼”的重要;从他反驳友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5.谢安七八岁规劝不能以惩罚人为乐,说明他自小就懂得尊敬老人。说明谢安心地善良,品德高尚。故选A。
【分析】
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甚至到醉得很厉害,却还不肯罢手。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打发走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黄琬巧对
黄斑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①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②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注释)①建和:汉桓帝年号。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B.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
C.撒盐空中差可拟(差不多)
D.为魏郡太守(当,担任)
2.本学期我们学习的文言作品中涉及到了很多古人的日常称谓,请解释加点词。
①兄子胡儿( )
②与儿女讲论文义 ( )
③君与家君期日中( )
3.下列各句中,敬辞或谦辞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换号了,敬请惠存”先是以同学名义通知换号,再开口借钱,不法分子竟利用其中空隙,伺机行骗。
B.令尊年过六旬依然下地干农活,作为他的孩子,我感到既自豪又羞愧。
C.听说你们家舍妹要去当兵,这种雄心壮志令我钦佩不已。
D.“各奔天涯何处是,惟愿君安好”,我就不送您了。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5.谢道韫和黄琬都以年幼巧对著称,你能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他们的回答各自妙在哪里吗?
【答案】
1.B
2.①哥哥的儿子 ②子侄辈 ③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A
4.(1)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
5.谢道韫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黄琬说日食后的样子是像刚出来的月亮或如初升的弯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
【解析】
1. B.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因:趁,乘。解释不正确。
故选B。
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兄子:哥哥的儿子。
②句意为: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儿女:子侄辈。
③句意为: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3.B.有误,“令尊”是敬辞,是对他人父亲的称呼,称自己的父亲应为“家父”;
C.有误,“舍妹”是谦辞,是对自己妹妹的称呼,称他人的妹妹应为“令妹”;
D.有误,“留步”是敬辞,是客人离去时请主人不要再送时使用;
故选A。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句中重点词有:欣然,高兴的样子;似,像。
②句中重点词有:何,为什么;言,说;如,像。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结合甲文内容可知,“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既抓住了雪花和柳絮形态(外形)的相似,又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的姿态,给人以春天到来的感觉。结合乙文内容,“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这句话黄婉把日食后的样子比作“刚出来的月亮或如初升的弯月”,生动形象的描述了日食的样子。
【分析】
参考译文:
【一】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二】 黄婉从小就聪明,祖父黄琼担任魏郡太守。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告诉皇上,皇太后召见他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但却又不知道该如何描述。黄琬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初升之月?”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诏令,于是认为黄琬十分特别,十分喜爱他。
四、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①,便唱②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③,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④,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⑤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注释:①遽:惊慌。②唱:提议。③王:通“旺”。④说:通“悦”,愉快。⑤承响:应声。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的“儿女”和“相委而去”的“去”都是古今异义词。
B.甲文“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判断句。
C.“公徐云如此将无归”“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句中的“如”意思相同。
D.“舟人以公貌闲意说”和“不亦说乎”中的“说”都是通假字。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俄而雪骤(_____)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_____)
③太傅神情方王(_____) ④诸人皆喧动不坐(_____)
3.请用“/”为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公 徐 云 如 此 将 无 归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5.从甲乙两文看谢太傅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答案】
1.C
2.不久,一会儿 趁、乘 正 都
3.公 徐 云/如 此/将 无 归。
4.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愉悦,便仍然摇船向前(不停止)。
5.从甲文可以看到谢安是一个关爱晚辈,注重对晚辈的培养,尊重晚辈的人;从乙文可以看到他是一个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意对即可)
【解析】
1.C.错误,①句意: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如,像,②句意: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如,及,比得上。故选C。
2.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
①句意为:不久,雪下得紧了。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②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飞舞。因,趁、乘。
③句意为: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方,正。
④句意为: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皆,全,都。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此题根据文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 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公徐云/如此/将无归。
4.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句中重点词:以,因为;说,同“悦”,愉快;犹,仍然;去,指划船前进。
5.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必须与文章的具体内容结合起来,结合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的事件,来分析人物具体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
甲文写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对于侄子侄女两个人对“雪”的比喻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可见其和蔼可亲,关爱尊重晚辈,注重对晚辈的培养;
乙文根据文中的有关信息“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公徐云如此将无归”可以看出其沉着冷静、临危不乱,气度不凡。
【分析】参考译文
【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太傅谢安在东山居留期间,时常和孙兴公等人坐船到海上游玩。有一次起了风,浪涛汹涌,孙兴公、王羲之等人一齐惊恐失色,便提议掉转船头回去。谢安这时精神振奋,兴致正高,又朗吟又吹口哨,不发一言。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一会儿,风势更急,浪更猛了,大家都叫嚷骚动起来,坐不住。谢安慢条斯理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吧?”大家立即响应,就回去了。从这件事里人们明白了谢安的气度,认为他完全能够镇抚朝廷内外,安定国家。
2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