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1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政治上学期议题式教学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4)

资源简介

3.3.1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中的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第
三框的内容。本框共安排三目的内容:
第一目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阐述矛盾的概念及矛盾的基本属性领会矛盾是事物发展
的源泉和动力.
第二目“矛盾问题的精髓”阐述矛盾的含义、基本属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辩证关系。
第三目“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阐述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以及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矛盾的含义。
2、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认同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培养坚定的唯物辩证法立场。二是通过矛盾普
特性关系的分析,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进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精神:一是通过知识学习,学握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提高科学精神。
在生活中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教学难点】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视频导入——《美国和中国紧张局势持续》
思考:中美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两国之间的差异和分歧也十分明显,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思考回答:
师总结:对立统一
然后回顾上两节所学内容与这节将要学习内容的关系
上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基本观点之一——联系观,另一个基本观点——发展观,期中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都是矛盾,也就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对一统一”规律,这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我们这节课先来学习第一目——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新课讲授:出示目题——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第一幕:矛盾及其基本属性
总议题:全面理解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从中美关系说起
议题一: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体现了什么道理?
议题二: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中分析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议学情境一:你知道中国和美国之间是什么关系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中美之间是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合作:中美在许多重大问题分不开,这些问题包括维护世界和平,保护国际环境,管理全球经济,反对恐布主义等等。冲突:中美又在人权、贸易不平衡、台湾等问题上又出现冲突。在哲学上,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矛盾
议学小结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矛盾的含义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的概念反映的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师问:“对立统一“就是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吗?
提示:“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双方本身。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与统一关系,两者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议学情境二:观看视频《美驻华大使表达“希望与中方对话》并阅读材料《秦刚会见美驻华大使伯恩斯》
2023年5月8日,中国外长秦刚在北京会见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表示:自2月初“无人飞艇事件”以来,美方一案列错误言行破坏了中美关系来之不易的积极势头,两国关系再遇寒冰。美方应端正对华认知,回归理性。“当务之急是稳定中美关系、防止中美之间出意外,这应是中美最基本的共识。”
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表示:“美国已经准备好与中国对话。我们希望两国政府之间,建立起更好更深层次的沟通渠道”。近来美方多位官员先后表达了希望与中方对话与通的意愿,如美财长耶伦、国安顾问沙利文、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此前,均强调美国不寻求在经济上与中国“脱钩”,且前两人都否认了中美两国冲突或不可避免这一观点。
议学问题: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从中美两国高层对话中分析美两国之间是什么样的哲学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
中美之间是既合作又冲突的关系。
合作关系——统一属性(同一性)
冲突关系——对立属性(斗争性)
斗争性和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矛盾的基本属性
(1)同一性:统一性
(2)斗争性:对立性
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
(1)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丑,也无所谓美;没有高,就无所谓矮;没有长, 就无所谓短; 没有胖,就无所谓瘦; 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
探究活动三:图示分析《好事还是坏事》
探究问题:被别人卡住了脖子是好事还是坏事?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坏事在一定条件下能转化为好事。
矛盾的基本属性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小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可转化为成功)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坏事可转化为好事)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进步与落后可相互转化)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垃圾可转化为资源)
2、矛盾的基本属性
(2)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相互分离的趋势。
你能列举出我们生活中存在着的对立斗争着的矛盾双方吗?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
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教与学。
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
社会生活中的善与恶、福与祸、自由和纪律、战争与和平、阶级压迫和阶级斗争。
人民内部不同利益和意见的分歧,思想领域中正确观点与错误观点
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分解与化合
师问: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与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是一回事吗?
提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斗争”,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第二幕: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议题二: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中分析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议学情境二:视频分析《中美不脱钩 但关系悄然改变》并图文分析
议学问题:运结合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中美为什么不能“脱钩”?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发展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继续探究: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表现会不会趋同 中美之间会不会完全没有竞争、冲突、对抗关系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教师总结:整理分析结果
继续探究: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毫无任何关联,毫无任何合作,中美之间还会有冲突吗 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继续探究:中美两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表现如果完全一样,不存在差异和区别,双方还会不会合作?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议学提示:
议学小结:
2、矛盾的基本属性
(3)二者的关系:
区别: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联系: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假如没有美国的打压,怎样淬炼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的成色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 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小试牛刀:下面名言和生活现象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1、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周太史史伯《国语.郑语》
译文: 意为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
提示:史伯所说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说明不同的事物结合生成万物,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即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孔子 《论语》
译文: 君子之间虽然观点不同,但心是相和的,君子能做到在差异中求得统一;小人的嗜好相同,但各争其利,貌和心不和,小人之间的交往其实是不和的。
提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有差异才会有统一,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者差别的同一。
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为什么?
提示: “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说明存在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存在同一性“发生矛盾最多”说明存在斗争性。说明:斗争性寓于(存在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也离不开同一性。
比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方法论
世界观:
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④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本课小结:
课堂练习:
1.(2022·河南漯河·高三漯河实验高中校考期末)冬天用严酷拒绝怯懦的犹豫,却用热情迎接勇敢的拥抱;夏日用烦躁拒绝急切的奢望,却用茂盛回报辛劳的投入。拒绝了冬天的严寒,也就拒绝了铸就坚强的良机;拒绝了夏日的烦躁,也就拒绝了支撑生长的土壤。这段话告诉我们( )
①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二者能够相互转化
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详解】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不能相互转化,①错误。
②:材料强调冬夏既有弊端又有其对事物成长有利的一面,这说明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②正确。
③:材料不涉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③不符合题意。
④:拒绝了冬天的严寒,也就拒绝了铸就坚强的良机;拒绝了夏日的烦躁,也就拒绝了支撑生长的土壤,这启示我们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坚定信心,坚信前途是光明的,要勇于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④正确。
故本题选B。
2.(2023秋·上海黄浦·高二校考期末)下列选项中,对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阐释正确的是(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绝对的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相对的
C.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D.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
【答案】C
【详解】AB: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并不都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也并不都是相对的,故AB错误。
C: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差别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故C正确。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故D错误。
故本题选C。
3.(2023秋·高二课时练习)黑白是对立又统一的,它们互为前提而存在,有黑就有白,有白就有黑,反之没有黑也就没有白;同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在地球,你的房间是白,在整个宇宙,你所处的空间是黑。下列关于对立又统一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同一性寓于斗争性当中并通过斗争性表现出来
②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④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并通过同一性表现出来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并通过同一性表现出来,故①错误。
②: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相互转化,故②说法错误。
③④:黑白是对立又统一的,它们互为前提而存在,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当中并通过同一性表现出来,③④入选。
故答案选D。
4.(2022秋·贵州铜仁·高二校考阶段练习)“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何如?”古代“自相矛盾”的故事流传至今。大多数人都看到了矛盾的对抗性,而没有看到矛盾的同一性。是因为矛盾的多表现为斗争,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下列能够体现这一关系的是( )
①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状况和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状况
②阶级社会的阶级对抗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阶级、民族和国家的消亡
③工人与机器的早期博弈到机器大发展生产力进步劳动性质的改变
④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道路与共产国际指导下走的苏俄式的路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详解】①: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属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中国社会主义运动吸收借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结合本国实际进行发展,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故①不选。
②③:材料中指出能够体现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的是,“阶级社会的阶级对抗到共产主义社会的阶级、民族和国家的消亡;工人与机器的早期博弈到机器大发展生产力进步劳动性质的改变”属于矛盾的基本属性间的关系,故②③正确。
④:党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的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指导下进行的,而苏维埃也是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发展的,体现的是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故④不选。
故本题选C。
5.(2023秋·重庆渝北·高二重庆市两江中学校校考期末)黑为墨,白为纸,三笔两画,神韵皆出,这就是中国画的最高境界——留白。水墨留白,虚实相生,惜墨如金,计白当黑,寥寥数笔丹青,于方寸之地勾勒天地,于无画处凝眸成妙境,留有让人想象的空间。留白的绘画技法体现的哲理是( )
①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②矛盾的同一性寓于矛盾的斗争性之中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赖
④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
【答案】D
【详解】①:留白,让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这体现的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而不是强调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①不选。
②:矛盾的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②不选。
③④:留白于方寸之地勾勒天地,于无画处凝眸成妙境,留有让人想象的空间,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③④入选。
故本题选D。
6.(2022·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面对美政府纵容佩洛西窜台还倒打一耙,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社交网站上连续发帖,其中有一条,引起很多人共鸣。“百度地图显示,台北市共有山东饺子馆38家,山西面馆67家。味觉不会欺骗。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终将回家。”由此可见( )
①大陆与台湾的客观联系是台湾回家的重要条件
②在量变的基础上促成质变,是事物发展的趋势
③台湾回家符合两岸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④矛盾的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必然转化为同一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B
【详解】①③:“百度地图显示,台北市共有山东饺子馆38家,山西面馆67家。味觉不会欺骗。台湾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失散多年的孩子终将回家”,由此可见,台湾回家符合两岸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大陆与台湾的客观联系是台湾回家的重要条件,①③符合题意。
④: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并不是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转化,④错误。
②: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不是趋势,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②错误。
故本题选B。
7.(2022秋·山东枣庄·高二滕州市第一中学新校校考阶段练习)“要想得到只有南极而没有北极,或者只有北极而没有南极的单磁极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极磁性消除了,那么它的另一极磁性也将同时消失。”这说明( )
①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具有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④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详解】①②:“要想得到只有南极而没有北极,或者只有北极而没有南极的单磁极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极磁性消除了,那么它的另一极磁性也将同时消失。”这说明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①不符合题意,②正确。
③: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③错误。
④:“如果把它的一极磁性消除了,那么它的另一极磁性也将同时消失。”这说明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④正确。
故本题选D。
8.(2022秋·辽宁营口·高二营口开发区第一高级中学校考阶段练习)资本与市场经济如影随形,既要充分发挥作用,又要防止泛滥成灾。资本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要素,筑牢市场的基石。但是资本无序扩张,扰乱了市场秩序,国家通过“红绿灯”对资本进行监管,良性互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这表明( )
①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②矛盾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既相互连接又相互分离
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答案】C
【详解】①: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①说法错误。
③:矛盾双方既相互联接又相互分离 ,③说法错误。
②④:资本是驱动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要素,筑牢市场的基石。但是资本无序扩张,扰乱了市场秩序,国家通过“红绿灯”对资本进行监管,良性互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这表明矛盾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9.(2022秋·福建福州·高二校考阶段练习)文以载道,诗歌亦是如此。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波兰诗人维斯瓦娃·辛波丝卡的这首《三个最奇怪的词》(下图)就是关于生命意义终极追问的经典之作。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未来与过去是对立统一关系 B.寂静与喧嚣是彼此相互依存的
C.有和无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D.过去是绝对的,未来是相对的
【答案】A
【详解】A:当我说出“未来”一词,第一个音节便已成为过去,即将说出的第二个音节之时处于未来,因此未来与过去是对立统一关系,A符合题意。
B:当我说出寂静,我就立刻打破这种寂静,体现的是寂静和喧嚣是彼此对立又是相互统一的,B不符合题意。
C:当我说出“乌有”,就在创造一种无中生有,说明对立状态下的有和无发生了相互转化,不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C不符合题意。
D: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对立是绝对的,过去和未来之间的同一是相对的,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10.(2022秋·贵州毕节·高二统考期中)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比如,在园博会建设中,一个展园基坑开挖产生的杂填土,对另一个展园来说却是堆山造景的材料。这说明( )
①废物和资源之间具有本质上的抽象同一性
②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自身的属性和人的需要
③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④物的资源或废物的性质取决于人对物的态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①:废物和资源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同时二者作为矛盾双方是对立统一的,只看到同一性否认斗争性是错误的,①错误。
②:一个展园基坑开挖产生的杂填土,对另一个展园来说却是堆山造景的材料,说明事物的价值不仅取决于自身属性,还取决于人的需要,②正确。
③: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变废为宝是因为事物属性的多样性,能满足其他场合需要,③正确。
④:人的态度不能决定物的属性,犯了主观唯心主义错误,④错误。
故本题选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