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识记实践含义,理解实践的特征。2.知道实践的基本形式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核心素养】政治认同: 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求坚信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通过实践创造的,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科学精神: 理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观分析问题。【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学难点】认识的表现形式;实践的特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欣赏现在我邀请同学们坐上一叶扁舟,来到优美的大运河,开启我们的时光之旅,进而探寻——人的认识由何而来。思考:对货运飞船发射的进一步的认识,从何而来?新课讲授:出示本节课课题——人的认识从哪里来?总议题:谋运河发展,谱沧州新篇议题一:识局者生 ——认清运河现状,知问题所在议题二:破局者存 ——寻运河发展策略,推动运河发展议题三:掌局者赢 ——创新运河发展模式,推动沧州高质量发展第一幕:认识与实践议题一:识局者生 ——认清运河现状,知问题所在议学情境一:古诗欣赏《夜过沧州》并观看视频《通航》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远近,一船明月过沧州。这句古诗一直传诵于沧州人民口中,表达了沧州人对大运河复航的殷切期盼。今天,大运河沧州中心城区段已实现旅游通航,“一船明月过沧州”再次变为现实。下面我们就坐船来到2022年9月1日---收看通航视频吧!议学问题:我们的沧州大运河美吗?你看到沧州发生了什么变化? 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一、认识与实践1、认识(1)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2)形式(阶段、分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①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②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没有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因为任何两个事物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条件下两个事物之间才能建立联系。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比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议学情境二:图文分析《不同的实践活动造就了不一样的大运河》沧州水资源保障不足,运河及其周边污染破坏不容忽视,违建乱建层出不穷,运河河道大部分淤积较严重,致使70年代沧州大运河船泊停运。议学问题: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和教材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沧州的变化是怎么得来的?2、 70年代沧州大运河船泊为什么停运?3、为什么70年代不打通大运河而今天却打通了大运河?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2、实践(1)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物质性活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思考、辩论、认识、言论等都不是实践(2)基本形式: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3)特点: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具有客观性。②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③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A.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社会性)B.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历史性)第二幕: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议题二:破局者存 ——寻运河发展策略,推动运河发展议学情境三:阅读材料《 综合利用雨洪,保障运河水资源》沧州水资源保障不足是沧州运河船停运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保障运河有充足的水资源,让人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到要想让“一船明月过沧州”再次变为现实,必须保证运河有充足的水,沧州人民采取了很多有利措施,其中最有成效的要属对雨洪的综合利用,通过现代化的水文气象预报洪水传播,雨水调蓄和集采设施的建设,完善水利工程设施,充分利用三大河系调蓄洪滞水,提高境内工程蓄水能力,增强区内的坑塘,河渠洼淀蓄滞洪区等通过合理规划增加区域水资源的含蓄量和可利用量,改善了水环境现状议学问题: 沧州人民是如何保障运河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现状的?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工具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注意:来源≠途径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参加实践,这就是直接经验;二是就是读书学 习,这就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人类认识的发 。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议学情境四:阅读材料《贯彻落实习近平指示精神成果显著》沧州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深化“三水统筹”,全面做好“管控、修复、整治、预防”四篇文章,推动大运河生态带建设取得新成效。通过打造文化品牌,实现文旅结合,取得阶段性成果。议学问题:结合上述议学情境分析贯彻落实习近平指示精神成果显著,这体现了实践和认识是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提示:议学小结: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①认识本身不能回答;②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③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议题三:掌局者赢——创新运河发展模式,推动沧州高质量发展议学情境五:阅读材料《析沧州新问题,寻沧州发展新策》大运河是沧州的重要标识,也是沧州人民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人民用勤劳的双手造就了大运河,大运河也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沧州人民,也给这座城市带来了独特的文化和繁荣,沧州运河开通后,沧州人民对独特的文化和繁荣更重视了,滄州市著力绘就运河秀美画卷,聚焦在保护传承利用中彰显文化印记和时代风采,高标准打造文化带。沧州运河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但是缺乏整合和宣传,发挥不出优秀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为此,运河改造基本完成后,我们着力打造文化品牌。议学问题:你能根据沧州出现的新问题,为解决问题出谋划策着力打造我们的文化品牌吗?如何实现大运河的可持续展,打响大运河这个文化品牌?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议学成果展示:1. 树立运河文化节的品牌意识;2. 打造文化名人的名片;3. 加强运河城市的相互作用;4. 运用“互联网+”模式,促进文化产业升级让我们一起来完善这个最佳的方案,为现实中如何落实方案支招吧!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③图式:实践——认识——实践 ......名言警句:1.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学以致用3.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4.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突破提升: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内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原理内容]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本框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