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二单元 空气·第2课时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班级: 课时: 课型:学情分析空气无处不在,影响巨大,是学生时时刻刻都能接触到的。但由于空气看不见、摸不着的,使得学生极易忽略空气也是能够占据空间的。本堂课通过简单的实验,带学生直观地感受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空气无法直接被观察,但我们能够通过其他事物的变化来间接研究。这一活动的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全方面提高学生实践、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学目标理解物质“占据空间”的含义;知道空气会占据空间。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知道空气充满着各处,能够占据空间。【教学难点】能够利用简单的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 【勤思善辨 关注聚焦】师:空空的房间里摆上家具、空杯子里倒满果汁、空荡荡的书架上码好一摞摞书,以及乌鸦往瓶子里扔石头,最终喝到了水。原本空的空间被其他物体填满,说明了什么?生:物体能够占据空间。师:空气能够占据空间吗?(学生自主思考,教师板书:空气、空间)师(课堂演示:杯子塞一个纸团,倒水进去):把水倒进这个杯子里,杯底的纸团会湿吗?生:纸团会湿。师:从占据空间的角度解释一下为什么?生:因为水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放在杯底的纸遇到水就会变湿。设计意图:这一板块建立在学生既有的认知上,以趣味问答和课堂演示的形式展开,有助于将学生的关注点快速聚焦于物体与占据空间这一话题上,教师的演示是作为后续实验的铺垫,利于学生对实验建立一个初步的印象。第二板块 【科学求真 探索新知】第一部分:学生讨论环节。师(课堂演示:将杯子竖直倒扣进空水槽中):将杯子竖直倒扣在水槽里,水面淹没杯底,粘贴在杯底的纸团会湿吗?(学生自由回答)师:说说你们的理由。(学生自由回答)师:动手实验,看看谁的想法是对的。第二部分:实验一 纸团会湿吗。实验材料:水槽、透明塑料杯、纸团、双面胶、泡沫块(教师介绍每种材料的用途)。实验步骤:(1)在塑料杯底部粘一小块双面胶,把纸团塞进杯底,并用双面胶把纸团粘牢。(2)在水槽内装满清水,把泡沫块等漂浮物洒在水面上,方便观察水位变化。(3)将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进水里,直到杯底被水淹没。(4)慢慢地竖直提起杯子,擦干杯子外部和杯口的水,观察杯底的纸团是否被浸湿。学生根据步骤进行操作。实验现象:师:将杯子竖直倒扣放进水中看到了什么现象?生:杯子里没有进满水。师:将杯子慢慢地竖直提起,里面的纸团有没有变湿?生:没有变湿。观看视频:纸团会湿吗?转换思路。师:水杯倾斜着放进去,纸团会变湿吗?生:纸团变湿了。师:为什么?生:因为水流进去了。师:水杯放进水中时,冒起的气泡是什么?生:空气。师:水杯横着放进去,纸团会变湿吗?为什么?生:会湿,因为水流进去了。第三部分:实验二 塑料杯里的水。实验材料:针、透明塑料杯、打气筒、球针、泡沫块(教师介绍每种材料的用途)。实验步骤:(1)在塑料杯底用针扎一个小孔,先用手指紧紧地堵住小孔,将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进水里,直至杯子被水淹没。(2)将按压小孔的手指移开,观察杯子和小孔的变化。(3)再用打气筒连着球针,把球针插进杯子底部的小孔里。(4)从杯底的小孔向杯子里打入一些空气,观察杯中的变化。注意:使用针时要注意安全!学生根据步骤进行操作。实验现象:师:手指堵住杯底的小孔时,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水没有流进杯子里。师:手指移开以后,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小孔处冒出气泡,水流进杯子里。师:用打气筒向杯内打气,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生:杯子里的水慢慢减少,流回水槽。设计意图:该板块以学生动手实践为主,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现象的发掘,通过有针对性地问答互动,能够引导初步接触实验的学生更好地发现和总结实验现象。科学实验带来的神奇现象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够激发学生深入了解的热情。第三板块 【原理深究 知识内化】研讨:实验一 纸团会湿吗。现象小结:杯子竖直倒扣时,杯中装满空气,水无法流入,杯底的纸不会湿。杯子倾斜或平放时,空气流出,水流入杯中,杯底的纸会湿。师:杯子竖直倒扣时,杯子里的空间被什么占据着?生:空气。师:杯子倾斜或横放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生:空气被水挤走,杯子里的空间被水占据了。师(小结):杯子竖直倒扣时,空间被空气占据,水无法流入,因此杯底的纸团不会湿。杯子倾斜或横放时,空气被水挤走,空间被水占据,因此纸团会湿。研讨:实验二 塑料杯里的水。现象小结:师:手指堵住杯底,杯中的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杯中没有水。师:手指移开后,杯中的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水进入,占据空间。师:用打气筒给杯中充气,杯中的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水被挤了出去。师:是什么引起了这种变化?生:杯中空气的变化引起杯中水的变化。师(小结):空杯子里充满了空气,只有当空气外流腾出空间时,水才能进入杯中;再次向杯中注入空气,水就会被挤出杯子。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生:能。设计意图:该板块将两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再次进行回顾,并深入分析空气和水在杯中占据空间的变化,以此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空气能够占据空间。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是实验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思维,使学生养成提供科学依据解释问题的好习惯。第四板块 【新知巧用 思想开拓】拓展实验:挤出瓶子里的水。师: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怎样利用空气把瓶子里的水挤出来?(学生自主思考)师:要怎样增加瓶子里的空气?(学生自由回答)师:橡皮泥是用来做什么的?(学生自由回答)师:两根吸管分别有什么用处?(学生自由回答)实验步骤:(1)将两根吸管插入瓶中,一根伸入水里,另一根在水面以上位置。(2)用橡皮泥紧紧封住瓶口,并把吸管固定好。(3)通过未接触水的那一根吸管,不断地向瓶内吹气。(4)观察瓶内的变化。实验现象:当通过吸管向瓶内吹入足够多的空气时,塑料瓶中的水从另一根吸管中流了出来。观看视频:挤出瓶子里的水。原理分析:师:塑料瓶内的空间被空气和水占据着,当我们向密封的瓶子吹气时,瓶子里的空气增加了并且没有地方排出,于是只能抢占水的空间。因此,水就从吸管里流了出来。设计意图:该板块从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点展开拓展,以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够启发学生将课堂所学迁移到生活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应用。第五板块 【知识拓展 认知提升】了解“空气占据空间”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充气轮胎、气球、救生圈、打气筒、空气袋。观看视频:空气抬水实验。师:课后去找一找空气抬水的原理吧!原理解释:当杯子里装水之后,杯子里残余的空气压力与杯内水的重力之和小于外部的大气压力,大气压力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它的力量比水还要大,强大的大气压力托住了杯子里的水,这就是水不会流出来的原因。设计意图:该板块从课堂知识延伸,带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空气应用,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看多思多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第六板块 【随堂练习 巩固新知】判断题。(1)空气有时占据空间,有时不占据空间。( )(2)我们的教室很大,空着的地方被空气填满了。 ( )(3)鼓鼓的气球里面是空的,什么也没有。( )(4)给杯子倒水时,原来在杯子里的空气被水挤走了。 ( )2. 选择题。(1)下列哪种方法可以让杯底的纸不变湿。( )A. B. C.乌鸦喝水的故事里,乌鸦把小石头扔进水瓶,水面一点点升高,乌鸦最终喝到了水,这是因为。( )A.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B.石头占据了空气的空间C.石头占据了水的空间3. 思考题。将一个气球放进空的塑料瓶里,气球口紧紧地套在瓶口。这时,用力去吹气球,瓶子里的气球能够被吹大吗?为什么?设计意图:该板块结合课堂重要知识点,检查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有助于巩固本课新学的知识,强化认识。思考题相对增加了难度,有利于学生将知识迁移运用。【答案】1.×√×√2.BC3.瓶子里的气球不能够被吹大。因为瓶子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