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教案 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编版必修1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教案 2023-2024学年高一政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统编版必修1

资源简介

3.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课标要求: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党和人民长期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方向,坚定坚持和发展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
教学目标:
1.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合的产物、经历了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 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得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坚定“四个自信”。
3、理解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所围绕的主题。
4、理解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践相结合所产生的四大理论成果。
5.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记住各自的作用,理解之间关系,坚定四个自信。
6.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7. 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形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性,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政治认同:剖析改革开放取得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
科学精神: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列举这一过程中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公共参与:结合生活实际,感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中国的伟大成就、巨大变化,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为什么能够成功,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出示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发展和完善
第一目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开创和发展的?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1、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1)主题的提出:1982年,党的十二大开幕式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鲜明主题。
(2)意义:从此以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都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开启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征程。
2、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时代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时代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际相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在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知识拓展: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兴国之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的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步走)第一步目标,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已基本实现;
第二步目标,1991年到二十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目标,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4、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
(2)时代主题: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成功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时代主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物社会主义。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内容:“五位一体”总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重要意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人了新时代。
第二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议题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心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含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②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唯一正确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增进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基本问题:从新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出发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发展战略、政治保证、祖国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基本问题。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和解决当代中国问题而形成的科学理论,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以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1)形成: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
(2)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国家制度是国家治理的根本依据,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3)重要性: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特征(优势)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②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③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也没有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也永远不会止步,只会在坚持和巩固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④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十四亿多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自信的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勇前进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充分体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③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④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胸怀,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新时代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坚定“四个自信”
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我们要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习近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内容和作用
内容 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①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②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③五位一体; 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是实现社会主又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主义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立足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制度稳则国家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