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导学案(无答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2.2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课标要求
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考向分析
主要用客观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考查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过程和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新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2.识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3.掌握中共八大最重要的贡献。
4.了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取得的成就。
学科素养
1.政治认同:明确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性。
2.科学精神:明确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符合我国发展规律的。
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
1.时间:从1949年 成立到1956年 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2.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手工业和 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
3.原因——历史必然性:国情和国际形势决定
(1)社会主义 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 。
(3) 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 的转变。
4. 成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1956年, 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 社会。
在中国建立起 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社会主义初步建设时期:
1.党的八大: (1)最重要贡献: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 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的要求同落后的 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 ,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成就:工业建设、农业建设、基础设施、教育科技
3.曲折: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经历过严重曲折,发生了“ ”十年内乱。
【议题探究】
议题1.社会主义改造是如何完成的 
[材料]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力,逐步克服农业同工商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中共中央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第二年,90%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与此同时,90%以上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推动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迅速展开。在这个改造过程中,我国实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1956年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浪潮,并迅速席卷全国。
[探究1] 上述材料体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什么?
[探究2] 社会主义改造得以基本完成的原因和意义有哪些?
议题2.我国是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 
[材料一]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中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时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中国的“两弹一星”是20世纪下半叶中华民族创建的辉煌伟业。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 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材料三] 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探究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谈谈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探索过程的认识。
[探究2] 结合材料三,从社会主义革命或者社会主义建设中任举一例并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做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
【易混易错】
1.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是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全部因素。
3.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4.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结束。
5.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网络构建】自主构建本框知识框架
【课堂训练】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下列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是( )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D.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存在历史必然性,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包括( )
①国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党的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转变为( )
①先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同新中国成立之初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
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③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④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1956—1976年间,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与之相符的有
①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农业初步满足了我国人民的基本生活要求
③高铁、移动支付和网购推广领先世界 ④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5.习近平主席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二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理解正确的是( )
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严重的曲折,是因为没有吸收借鉴苏联经验
②这一探索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③社会主义建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道路
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抗性冲突和矛盾已经被消灭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下列与之相符的有( )
①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②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
③中国制造给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在高铁、网购推广应用等方面领先世界
④科技发展取得了重要突破,嫦娥四号登陆月球背面,中国探月工程取得重大进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到1956年底,国家提前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处于消灭之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的剥削制度基本结束。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在实践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其重大意义可以说它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样,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两件大事。
如何理解“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其重大意义可以说它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一样,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的两件大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