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4.21落到地面的雨水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粤教粤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4.21落到地面的雨水 教案

资源简介

粤教版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
《落到地面的雨水》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着重讲解了雨水的形成和落到地面的过程。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能够了解雨水的来源和形成原理,培养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雨水的形成原理,了解水循环的过程。
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雨水的形成原理和落到地面的过程。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雨水的形成和落到地面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观察和实验也有一定的了解和经验。但对于水循环的过程和雨水的形成原理可能还存在一定的模糊和不清楚的地方。因此,本节课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描绘水循环过程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可以提问以下问题:
- 你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吗?
- 水循环是什么意思?你能简单解释一下吗?
通过问题和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水循环的认识和兴趣。
第二环节:知识讲解
教师通过图片和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水循环的过程,并重点讲解雨水的形成原理和落到地面的过程。教师可以使用以下示例进行讲解:
- 水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地表径流等。请看这张图片,我们来看一下每个过程的具体含义。
- 蒸发是指水从水面转变为水蒸气,像水面上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一样。这是因为太阳的热量使得水分子变得快速,逐渐转变为气体状态。
- 凝结是指水蒸气冷却后变成小水滴,形成云。就像冷冻柜里的水蒸气接触到冷冻室的墙壁后变成水滴一样。
- 降水是指云中的水滴变大并下落到地面,形成雨水。当云中的水滴足够大时,它们会因为重量而下落到地面。
第三环节:实验探究
教师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和探究雨水的形成和落到地面的过程。以下是一个实验示例:
实验材料:
- 一个透明的玻璃杯
- 热水
- 一个小碟子
- 冰块
实验步骤:
1. 将玻璃杯中倒入一些热水,但不要倒满。
2. 在玻璃杯上盖上一个小碟子,使其紧密贴合。
3. 等待几分钟,观察碟子上是否有水滴凝结出来。
4. 将冰块放在碟子上方,继续观察。
实验讨论:
- 为什么玻璃杯上的碟子上会出现水滴?
- 当你放冰块在碟子上方时,有什么变化发生了吗?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水蒸气的凝结过程和水滴的形成,进而理解雨水的形成和落到地面的过程。
第四环节:讨论和总结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总结。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并引导学生回答:
- 水蒸气是如何形成的?
- 为什么水滴会凝结成云和雨滴?
- 雨滴是如何从云中落到地面的?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深入理解雨水的形成和落到地面的过程,并加深对水循环的认识。
第五环节:拓展延伸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和雨水的利用方式。教师可以使用以下示例进行拓展:
- 展示世界各地的降雨量分布图,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降雨情况。
- 展示雨水的利用方式,如收集雨水用于植物浇灌、农田灌溉等,培养学生对水资源的珍惜和节约意识。
第六环节:小结和作业布置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的作业。例如,要求学生绘制雨水的形成过程图或写一篇关于雨水的小短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设计:
落到地面的雨水
雨水的形成和落到地面的过程
水蒸气

凝结成云

形成雨滴

落到地面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亲自操作和思考,加深了对雨水形成和落到地面的过程的理解。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提高了观察和实验探究能力。在实施实验时,教师需要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避免发生意外情况。在讨论和总结环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表达,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